年冬日里的某一天,身在北京的张学良叫来了管家,并且吩咐说:去北京城里安静之处,购买一处小院,院子不用太大,也不可太小,然后屋里陈设摆饰,尽量布置的文雅一些。往后没过几天功夫,管家便跟张学良并报:已经在北京幽静之处买下一处小院,屋里屋外所有生活所需物品,都已布置妥当,可以随时入驻。
听了管家的话后,张学良点了点头。这时管家疑惑地问:这处院落是,接下来还有什么安排。张学良说:这是送给一个我十分敬重的人居住,他不久便会来北京。
年12月31日,阳历的最后一天,有一位看上去年近花甲,穿着朴素,却气质不凡的老者,乘坐一辆轿车,来到张学良之前吩咐管家置办的小院前。那位老者走到小院里,四处看了看,然后点点头,自言自语到:很不错的一处院子,以后就住这儿了。随后,几个当兵模样的随从人员,把老者的行李从汽车上搬到了屋子里。而这位老者的行李也十分简单,除了极少的换洗衣物外,就是几箱子书,其它物品基本没有。
张学良听人禀告说,他十分尊敬的那位朋友住到小院后,又叫来管家吩咐说:以后隔段时间就去那处小院里,看看那位老者,在送些钱过去,他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尽可能的满足。管家听了张学良的吩咐后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
那位穿着朴素,却气质不凡的老者到底是谁?张学良为何那么敬重他,并且还三番五次的吩咐管家,又是买房子,又是送钱?
那位颇为神秘的老者,其实正是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阀大佬吴佩孚。他曾是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第一人,也是北洋系*阀最后一位实权派大佬。
吴佩孚这位叱咤风云的民国大佬,为何在那一年落得个“让张学良救济”?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而吴佩孚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民国历史上少有的“秀才*阀大佬”
了解熟悉民国历史的人们,吴佩孚的大名简直如雷贯耳。在民国*阀混战末期,他无疑是最具实力的*阀大佬,曾经控制过中国大量省份底盘。但就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阀大佬,却又是民国大*阀中的一个“另类”。
年,吴佩孚出生在山东省蓬莱,那时候,中华大地还处在封建大清帝国的光绪时代。山东大地历来崇尚孔孟之道,读书考功名出人头地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理,而吴佩孚也不例外。小时候,吴佩孚家里虽然穷,但他也有个通过努力读书考取功名的理想。吴佩孚读书很用功,长大后,吴佩孚果然考上了秀才。但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却又让吴佩孚这位青年秀才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
成为秀才后,吴佩孚有一次去县城逛庙会,结果在一处戏台上看到一群戏子在那表演“低俗”,有伤儒雅的戏曲。这让吴佩孚大为恼火,于是他上去几脚踢翻了戏台。吴佩孚大闹庙会戏台,被人告到了县衙,于是县里革去了吴佩孚的秀才功名。并且还打算那他前来查办。吴佩孚知道当地的县衙腐朽不堪,且贪污严重。即使有理也没地方说,于是吴佩孚便收拾了简单的行囊,给北京的一位远方堂哥写了一封信,便连夜逃离山东蓬莱,去往北京投奔那个远方堂哥。
匆忙来到北京后,吴佩孚起初并没有联系到那位亲戚,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城,而且囊中羞涩的吴佩孚,无奈之下,只能在北京街头摆了张桌子,靠给人写写对联,挽联,甚至还干些帮人算命卜卦的事情,以此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度日。
吴佩孚在街头漂泊了几个月后,他那位堂兄才收到当初吴佩孚离开老家时写的那封信,也得知了吴佩孚惹了祸以逃到北京城的消息。于是吴佩孚的那位堂哥开始在北京城四处寻找吴佩孚。
也算是吴佩孚运气好,某一天,那位堂哥无意中在街头发现了正在摆摊算命的吴佩孚。随后在那位亲戚的接济下,吴佩孚才告别了风餐露宿的生活。但长时间投靠在亲戚门下也不是个事情,并且那位堂哥虽然在北京安了家,生活也不富裕,当时吴佩孚便请求那位堂哥尽快给自己找个糊口的差事。
后来那位堂哥托人在天津一处*营,给吴佩孚找了个抄抄写写文书的工作。当堂哥问吴佩孚要不要去天津*营时,吴佩孚想都没想,立即应下了这份差事。毕竟对于当时的吴佩孚来说,长时间待在远房堂哥家里不合适,只要管吃管住,他便不在乎是啥差事。
所以,第二天一早吴佩孚就拜别了堂哥,从北京起身去往天津那处戍卫部队的*营。殊不知,这次人生中,阴差阳错的一次工作经历,却彻底改变了吴佩孚日后的命运。或许当时只想找个“管吃管住”的差事,生活穷困潦倒的落魄秀才吴佩孚,也万万没有想到日后他会成为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二、时代裹挟下跌宕起落的*治人生
晚清时期,位于天津的一处戍卫*营成了吴佩孚开启*旅生涯的起点。他刚来到*营时,那份抄抄写写的工作确实很清闲,几乎一天到晚也没什么事情做。而吴佩孚又是个喜欢读书学习的人,而身处*营之中,也让吴佩孚对*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那时起,吴佩孚便开始研读学习*事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自学了*事测绘的技能。后来清廷*府开始创办新式*事武备学堂。
当年,担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武备学堂,而吴佩孚则通过自己积累的知识考上了这所武备学堂。那时吴佩孚青年时期第一次跟“后来的北洋系”有交集。但当时吴佩孚为了谋生,并没有去保定武备学堂读书,而是从天津戍卫部队里一名文职抄写员,转正成为了队伍里一位低级别武官。
在晚清轰轰烈烈开展洋务运动,重视新*的发展。年,东北地区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日俄战争”。列强日本和沙俄,公然在我国领土开战,仍然没有把腐朽没落的清帝国放在眼里,这让当时我国一批仁人志士感到义愤填膺。于是后来全国各地舆论开始给清廷施压,并且不少爱人士都希望清*府派兵出征干预“日俄战争”。在这种情形下,清*府只能“装模作样”地组建了一支“调停日俄战争”部队。
当时在天津戍卫部队的吴佩孚,对“日俄”这种在我国土地上打仗的行径也非常愤慨。得知清*府要组建“调停日俄战争”部队的消息后,吴佩孚立刻去报了名。
那一年,也是吴佩孚人生中第一次上战场。当时懂*事测绘知识的吴佩孚被编入侦查部队。但很不幸,吴佩孚在一次侦查任务中,被沙俄部队俘虏。当时沙俄人对吴佩孚严刑拷打,让他说出清廷*队的秘密,但吴佩孚宁死不屈,后来沙俄人打算把吴佩孚杀掉。可就是在押送吴佩孚转移的过程中,他却冒死跳火车得以逃脱。
后来吴佩孚风餐露宿,自己逃回了北京,简直是九死一生。吴佩孚在东北“宁死不屈,跳火车逃跑”的事情很快在北京*界传了开来。当时北洋*阀里的大将曹昆很赏识吴佩孚,于是就把他从天津戍卫部队调到了北洋新*之中,往后的日子里,逐渐开始重用吴佩孚。而他也在曹昆的提携下,慢慢成了曹昆所代表的“北洋直系*阀”里的核心骨干成员。
年,北洋*创始人袁世凯去世,随后北洋*开始分裂,形成了数个派系。由于吴佩孚一直是曹昆的提携,因此,他自然也成了“直系*阀”阵营里的一员将领。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凡是拥有部队,手里握着枪杆子的将领,其实都不缺乏野心。而吴佩孚也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一直在曹昆手下效力,但是那些年的带兵生涯里,他也培养起不少自己人。
北洋*早期分裂时,吴佩孚在皖系段祺瑞阵营里的一个好友,曾极力跟段祺瑞说吴佩孚是个人才,希望把吴佩孚吸收到皖系阵营里。当时吴佩孚其实也有投靠段祺瑞的打算,毕竟在吴佩孚眼里,曹昆的能力跟雄心无法跟段祺瑞相比。并且北洋系里,段祺瑞的地位及实力也要高出曹昆一大截。但那时候段祺瑞只信任土生土长的“皖系”,从而拒绝了吴佩孚,但殊不知,这次拒绝却让吴佩孚成了日后段祺瑞最大的对手。
在经历了两次“直奉大战”,以及“直皖战争”后,曹昆败了下来,之后通电下野。曹昆虽然败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曹昆手下的大将吴佩孚却利用战争,扩大了自己的*事实力,并且把势力范围从“直系”老巢河北地区,发展到了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曹昆之后,吴佩孚凭借自身实力,以及在直系中的威望,开始收拢曹昆旧部,这之后,吴佩孚取代曹昆,成了冯国璋,曹昆之后,第三代直系领导人。
三、跟张作霖父子之间复杂的关系
北洋*阀混战大时代,各个*阀倒台崛起,似乎频率非常高,而且众人们也习惯了“*阀更迭,地盘变化”的情形。年,吴佩孚迎来的人生的巅峰。这一年,9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配上了一幅吴佩孚的戎装照片。而照片上的吴佩孚,两眼炯炯有神,英气勃勃。并且照片之下还配着“中国最强者”的文字。
在西方人眼里,那时候实力强劲的吴佩孚,显然有一统中国的潜力。而放眼全中国,虽然大小*阀很多,但吴佩孚和张作霖,无疑实力独一档,其它诸如四川的刘湘,山东的张宗昌,以及东南的孙传芳,根本无法与之匹敌。
在这种情形下,吴佩孚也是志得意满。当年西方*要及主流媒体尽管极力讨好吴佩孚,但他却对西方人不感冒。那年秋天,吴佩孚来到自己的地盘武昌视察。当时经过武昌城里洋人使馆区时,外国使馆区洋人热情地邀请吴佩孚进入视察参观。但吴佩孚却拒绝了洋人的邀请,并且冷冷地跟周围的人说:将来统一了全中国,这些使馆区一个不留,全部取缔。等那时候,我再进去走一走。随后吴佩孚,脸色阴沉地离开武昌使馆区。从吴佩孚的话语和举动中,便能看出这位*阀,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并且也不乏统一全中国的野心。
但仅仅两年后,位于广州的*埔*崛起,并且开始了北伐战争。而这时候,张作霖找到吴佩孚商议结盟对策。张作霖当时提出了一个“南北各自击破”的方案,大体意识是让吴佩孚对南方的革命*,而张作霖负责北方的革命*起义。毕竟*埔革命*从南往北打,最先威胁的也是他的地盘。吴佩孚根据当时他和张作霖控制的地盘实际情况,也只能同意张作霖的方案,并且跟张作霖结盟。
这次结盟,从*事战略上看,显然是吴佩孚比较吃亏,毕竟南方的*埔革命*事主力部队,而且战斗力非常强悍。而北方的革命*武装暴动起义,基本都是些工人武装,显然战斗力十分弱。可碍于当时危机的情形,吴佩孚也没时间跟张作霖计较这么多。他只能赶快集结部队,去跟*埔革命*进行战斗。
那时候有*埔*领导下的“北伐*”,战斗力十分强悍,没多长时间,就打到了长江重镇武昌。而那里又是吴培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在武昌战役即将爆发之时,吴佩孚紧急致电张作霖,希望盟友能派部队支援一下。结果张作霖表面上答应了吴佩孚的请求,也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但暗地里却又自己的打算。
武昌战役爆发后,吴佩孚把自己手里的十几万精锐全部投入前线,准备做最后决战。但那时的张作霖部队,不仅没有去武昌支援吴佩孚,反而蹭着吴佩孚和北伐*激战的紧要关头,无耻的占领了吴佩孚的“老巢根据地”河南,向吴佩孚的“后背狠狠的捅了一刀”。后方根据地被“奉系*阀”吞并后,极大动摇了武昌前线吴佩孚部队的*心。而且这时候北伐*的起势更加强盛,战斗力愈发顽强。在这种情形下,没几天吴佩孚的部队就从武昌战场败了下来,十几万精锐部队,几乎消失殆尽。
武昌战役败退之后,吴佩孚河南地盘也被张作霖占领,于是他只能带着少量残兵败将逃亡四川。到达四川后吴佩孚只剩下不到两千人马。面对这种情形,当地小*阀刘湘,也没给吴大帅面子,而是直接把他的部队缴了械,并且收归到自己的川*里。事已至此,曾经叱咤风云,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吴佩孚,也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一介平民。吴佩孚虽然兵败,但碍于他的声望,刘湘这个小*阀,也不敢伤害吴佩孚的姓名。于是在四川呆了几年后,刘湘又派人把吴佩孚恭恭敬敬的送到了北京。
年,身在北京的张学良知道吴佩孚要被刘湘送往北京时,便有了迎接资助吴佩孚的想法。因为长久以来,吴佩孚虽然是*阀,但却是个很有风度的“儒帅”,吴佩孚对待百姓很好,也不横征暴敛,甚至都没有个人私产和存款。这些品质在*阀之中,确实令人敬佩。而且当年吴佩孚和张作霖联盟的事情,以及后来张作霖在吴佩孚背后“捅刀子”占领地盘的做法,张学良也是亲历者,某种意义上讲,张学良也觉得他们老张家,对吴佩孚也有点愧疚。因此,当得知吴佩孚要来北京时,张学良就作出了买房子,送银子的举动。
这之后几年,吴佩孚几乎都过着深居浅出的生活,也不参与**事务,直到年全面抗战爆发。当时日本人,多次邀请曾经民望升高的吴佩孚做伪*权高官,但都遭到吴佩孚严词拒绝。年,日本人用卑鄙的下*手段杀害了吴佩孚。
抗战胜利后,民国*府为了表彰吴佩孚宁死不做汉奸的民族气节,蒋介石亲自下令追封吴佩孚为陆*一级上将,并且亲自书写挽联,用国葬的形势把吴佩孚该葬到北京玉泉山。从此之后,曾经民国历史上著名的“秀才*阀”吴佩孚,便于北京玉泉山,青山为伴,而他的墓地至今也一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