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有删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成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支子死,三月释其*。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所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文言文大多数人不太熟悉,那就改用白话译文吧:
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于会稽山上今之越王峥,于是号令三*说:“凡是我父老兄弟及同姓的宗族中,有能帮助我谋划使吴退兵的,我愿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国*。”大夫文种向前迈进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做买卖的人,买卖人夏天准备皮货,冬天准备细布,旱时准备舟船,涝时准备车辆,等待物资紧缺时应急。平时即使没有四方的担忧,但谋臣和武将一类的人才,不可不选拔培养。譬如蓑衣和笠帽,雨季到来,一定会派上用场。现在君王退守到会稽山上以后,才想到寻找谋臣,不也太晚了吧?”勾践说:“假如能听到大夫您的高论,有什么晚的?”拉着他的手便和他商量起来。于是授权文种到吴*谈判。
勾践对国人说:“寡人不知道我们的国力不足,却与大国结仇,因此连累百姓暴尸荒野,这是寡人的罪过,寡人希望有改正的机会。”于是埋葬那些战死的人,照顾那些受伤的人,教育供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丧事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对离去的人予以欢送,对迁来的人给予欢迎,废弃百姓所厌恶的规章制度,弥补百姓认为不够的事情。然后卑躬屈膝地事奉夫差,派遣三百个士人去吴国当奴仆,他还亲自走在夫差的马车前为他开路。
当时勾践统治的土地,南到今之金华义乌,北到今之嘉兴桐乡,东到今之宁波市区,西到今之衢州龙游,方圆百里。勾践召集了父老兄弟然后发誓说:“寡人听说,古代的贤君,四方的民众都愿意归附他,好比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寡人没有做到,但要带领你们各个家庭多生儿育女,使人口繁殖增加起来。”于是下令壮年男子不准娶老妇,老年男子不准娶壮妻。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嫁人,她的父母就要论罪;小伙子二十岁不娶妻,他的父母也要论罪。有要分娩的报告上去,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了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生三孩的,公家配给乳母;生二孩的,公家供给食物。主劳力的儿子死了,免除三年徭役;次劳力的儿子死了,免除三个月的徭役,而且勾践一定亲自哭着参加埋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下令凡是鳏夫、寡妇、有病和贫弱的家庭,由公家供给其子女生活费用。对那些有才干的人,提供他们整洁的住房,给他们穿好的,吃好的,让他们切磋磨练以崇尚正义。对各地来投奔的士人,一定在庙堂里以礼接待。勾践还坐着装载粮食和肥肉的船出行,遇到流浪的年轻人,没有不给吃,不给喝的,一定记下他们的姓名。不是他亲自种出的粮食就不吃;不是他夫人亲自织成的布就不穿。整整十年在国内不收赋税,百姓家里备有三年的储粮。
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过去夫差在诸侯面前使您蒙受耻辱,如今越国已恢复国力,我们请求报复吴国!”勾践辞谢说:“过去的战争失利,不是你们的罪过,而是寡人的罪过。像寡人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你们跟寡人共同承担耻辱,请你们姑且不要言战。”父兄们又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百姓爱戴我们的国君,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作为儿子想为父母报仇,臣下想为国君报仇,哪有敢不尽全力的!请与吴国重新开战。”勾践于是答应了百姓的请求,召集国人到飞来山东麓后来叫投醪河的地方誓师出师,发表战前动员说:“寡人听说古代的贤君,不担忧他的*队不够,而担忧他本人的志向操行不够高尚。现在夫差拥有穿着水牛皮铠甲的*队十万三千人,不担忧自己的志向操行不够高尚,却还担忧他的*队不够。现在寡人将帮助上天灭掉它。寡人不想要匹夫之勇的士兵,而希望大家统一步调,共同行动。前进时就想到奖赏,后退时就想到刑罚,这样才能有赏赐。前进时不听号令,后退时还不知羞耻,这样就会有惩罚。”*队出发了,国人都彼此勉励。父亲勉励儿子,哥哥勉励弟弟,妻子勉励丈夫,大家说:“谁有我们这样好的国君啊,还能不为他拚死作战吗?”所以在囿这个地方打败吴*,又在没这个地方再次打败吴*,最后在吴国国都的郊外第三次打败了吴*。于是就灭了吴国。
一
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越二国在争霸过程中此消彼长的几个历史片段。
背景是公元前年春,越王勾践以吴王夫差蓄谋伐越为借口,不听谋臣文种、范蠡等人的劝谏,贸然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结果在太湖被吴*打败。吴*乘势入越占领了越国都城。勾践被围于越王峥,范蠡被围于城山,越国势穷被迫求和。随后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反盘……
我揣摩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最后反败为胜的奋斗精神。同时掌握文种等人物对他人尤其是上级申怨说理的技巧。
越王峥山顶的越王殿课文开头的“会稽之上”。有的地方文献称“会稽山上城”或“栖山”,现在则叫“越王峥”,在今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越王峥村。城山在越王峥西20里的钱塘江边,如今是杭州市滨江区湘湖景区的一个古迹。越王峥与城山之间在春秋时是名叫“溟海”的钱塘江的内湾,后来成陆如今早已是繁华市廛。
二
从绍兴去越王峥,在“埠头”的公交站那里新建有仿古门阙,做得像个景区大门入口,一堵仿古的石垒墙上写着“中国越王峥生态休闲旅游区”,我心想吾辈还算生而有幸呀,先人们拚搏厮杀的古战场如今竟是休闲旅游区!
不过若是自驾,从公交站到越王峥山下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开,这可苦了徒步者。
如果是步行,我建议你索性在公交埠头站再坐二站到新民村站下。村后有条叫遮翠岭的路,岭很低平,很适宜步行者,过岭就是越王峥村。
从遮翠岭步行去越王峥是我反复考察走多了才领悟到的一个小发现!
上越王峥的山道叫“越王故道”,边上有文字牌,介绍如下:
公元前年,越国为吴国所败,越王勾践及夫人被挟往吴国做人质,三年后勾践返回越国,卧薪尝胆,十年教训,最终灭吴复越。越王故道,为勾践在此栖兵教战所修兵道,此外,至今山上尚有饮马池、淬剑石、走马岗和伏兵路等旧迹。
半山腰是叉路,上行是去越王峥山顶的,下行是去萧山的越王村和城山方向。
越王峥海拔米,据传当年越王勾践领了五千残兵就逃遁到此。危急关头,越王勾践为迷惑吴*用几十匹战马在山岗上环绕着奔跑……吴*望上去以为援*正源源而来……不敢贸然攻山。
当地传说,当时,吴王夫差亲自率领精锐的大*,已将越王峥团团围住,宣称决心要灭掉越国,为父王阖閭报仇。
山上,越王勾践吓得心惊胆战,加上人疲马乏,自知很难逃脱,不觉长叹一声:“唉!悔不该不听少伯、子禽之言,以至如此!”他抬头寻找文种,只见文种正在与越兵忙着燃火、点灯。这使勾践大惑不解,心想在如此危急关头,入夜燃火、点灯岂非自行暴露?于是急忙叫过文种,追问缘由。文种从容答道:“吴国大*压境,我们不以疑兵吓退敌*,怎能自保?”
文种就如此这般地将自己的计谋述说了一遍。越王一听,才转忧为喜。
夫差正准备分路击鼓上山。忽听哨马来报:左边平岗上,发现数不清的越国骑兵正源源不断从岭后开上山来。吴王一听,更为惊异,当下率领了几个将士前去察看。夫差举目向越王峥望去,只见一线平岗上确何数不清的骑兵,高举火把、灯笼在频繁的走动,认为一定是越国的援兵到了。夫差下令暂停攻山。一面为了防备越兵冲下山未偷袭,他又紧急传令,前队为后队,后队为前队,依次速速退去。
吴兵退离越王峥还不到十里路,就碰上了前来驰援的吴相国伍员。他一听越*在山岗上如此用兵,感到十分奇怪,就灭灯熄火,带着几个校尉,来到越王峥岭脚下察看。看着,看着,忽地惊叫起来:“中计了!中计了!”
伍员急忙来到吴王跟前,说道:“臣观勾践、文种岗上布兵,是虚张声势,岗上数不清的人马,不过是百把个残败的骑兵在山上空转圈子!”伍员见吴王仍然不解,又继续说:“臣从一匹拐腿白马上,看出他们的破绽,那匹拐腿白马从西山上岗,由东向南转去,然后仍回西山,重又上岗,转来转去往返相隔九十六骑,可见山上人马并不多,我们岂不中了他的疑兵之计了!”
经伍员这么一点破,吴王夫差才恍然大悟,深悔自己上了大当。
后来,人们就称这块“走马退吴王”的平岗为“走马岗”。
作为*事城堡遗址,越王峥于年被定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且山上不时有印纹陶片、原始瓷片和陶纺轮出现,陶片的纹饰有方格、网格、重回、折线和席纹,均属春秋战国遗物。
与传说、遗址相配套的,还有山顶的一座黑瓦*墙的寺庙,叫深云禅寺,也称越王祠,内供越王勾践像。门口有一副联,道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兵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据说撰者是蒲松龄。但我认为其中的“二”可能是“万”之误!
越王祠跟前有螺蛳池。螺蛳池即是饮马池,也即目鱼池或牧鱼池。是越*当年屯兵拒吴的水源之一。东汉《越绝书》卷八说:“会稽山上城者,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鱼池,其利不租。”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一《古城》:“会稽山上城。《越绝》云: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乃以下为牧鱼池,其利不租。”
三
城山遗址的所在现在是杭州滨江区西兴镇城山之巅,为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建造的屯兵城堡。城山高米,山顶城堡遗址0.2平方公里,城堡内有井、有泉,残垣高3至5米,内缓外陡,易守难攻,故称“固陵”。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曾对固陵作了考古发掘,结果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时期遗物,确证了其时代及性质。是省级文保单位。
萧山城山近年因开发湘湖旅游度假区需要,建了城山怀古坊、临水祖道亭、维甲令石刻、范蠡点将台、水师指挥台、龙井双涌等景点。称“湘湖八景”之一。
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烽火岁月——
吴国本欲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败越国,无奈范蠡早在山上有所经营,不但储备了粮食,更对水源有充分准备……南朝陈·夏侯曾先《会稽地志》是这样记载的:“吴王伐越,次查浦。越立城以守查。吴作城于浦东,以守越。以越在山绝水,乃赠之以盐。越山顶有井,深不可测,广二丈余,中多鱼。乃取鲤一双以报吴。吴知城中有水,遂解*而去。”
城山半山有亭名古越,其亭联曰:
卧薪尝胆誓雪越耻;
立马馈鱼智退吴兵。
《萧山湘湖志》收载了《城山上的文锦鲤》这么个民间故事——
西施迎着斜阳,出了渔岭关,来到湘湖上;忽见前面群山起伏,峰峦迭翠,其中一座中卑四高,状如城郭,不禁连声称奇。范蠡对西施说:“启禀娘娘,此山名叫城山,大王就在这山上厉兵秣马。”西施听了,即令停舟,前去拜见越王。
来到山下,只见山前两峰对峙,象一座台门,两峰之中,一条古道直通主峰。道上石坊耸立,上镌“城山古道”、“京城玉宇”等字,气势十分雄伟。西施拾级而上。边走边想:“只要大王能长此下去,何愁故国不复兴呢?”
到了山上,文种代越王率众相迎,将士们硬是要西施住几天,她便在寺内住下了。
翌日清晨,西施早早起了床。她踏遍山头,来到半山腰里。只见一池清水映着霞光,微波起处五彩缤纷;池旁石窍之中,飞泉流碧,发出叮叮冬冬的声音,池中水草烂漫延伸,争相开出金色的花。西施越看越欢喜,便在池边青石上坐下,沾水作油,以池为镜,以手代篦,梳洗起来。
刚刚盘好发结,忽听得有人呼喊:“不好了,吴兵把山围住啦!”顿时,山上骚动起来。她赶紧起身,回到山上,见越王手拎两条鱼干,满面愁容地站在寺前,将士们持戈握剑,正在集结待命。
“范大夫,却是何事?”西施问范蠡。
“吴国大将公孙雄,率领十万水犀*,连夜将城山围困住了。他派人送来两条鱼干,扬言越王再不下山,就叫大家跟鱼干一样下场!”范蠡忧愤地说。
“这便如何是好?”
“是啊!大王正为此发愁。我们得想个妥然之策,以退吴兵啊。”
西施沉思起来。忽然叫道:“有了!”
范蠡赶紧问道:“娘娘有何良策?”
“请大王派人下山,回送他两条鲜鱼,那厮就不会再趾高气扬了。”
“唉!”范蠡苦笑了,“娘娘计策虽好,只是山上哪来的鲜鱼啊?”
“大夫不必发愁,快随我来。”
二人到了池畔,范蠢一看,不由得喜出望外,满池鲜鱼,正在争相跳跃呢!他顾不得脱衣,跳下水去,捕了两条又肥又大的文锦鲤,兴冲冲跑回山头,交给越王,叫他如此这般。越王一听,愁容顿开,连忙派人送下山去。
那公孙雄正在山下坐等回音,忽见牙将领着一个手拎鲜鱼的越使步入帐内,顿时看得呆了。只听得越使说道:“禀将*,我家大王收了鱼干,无以为报,特着小使回送两条文锦鲤,给将*尝鲜,伏乞鉴纳。”
公孙雄半天说不出话来。经牙将提醒,才勉强收下,只愠怒地嘟哝了一句:“多谢句践美意!”
越使走后,牙将问公孙雄:“大将*为何见鱼发呆?”
公孙雄叹道:“越山虽小,竟产鲜鱼,恰如越地虽穷,却能生息。越国难灭啊!”说完,即下令撤兵,迳自走了。
山下一撤兵,山上皆欢声。这个说:“池中本无水族,哪来的文锦鲤?”那个说:“怎会哪么巧,公孙雄偏偏撞在娘娘手里?”这个说:“这文锦鲤定是娘娘从她的家乡诸暨带来的。”那个说:“不!它定是一路跟随娘娘,从地下的泉眼中钻到池里来的。”越王更是感慨不已,连声叹道:“这是天赐与寡人的,越国复兴有望啦!”
这文锦鲤到底是怎么跟着西施上山来的,恐怕连西施也不知道。但因它们而退了兵,却是真事。难怪后人要赋诗称奇了,吟曰:
“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南宋朝奉大夫华镇诗)
其实这场战争不关西施的事!
你想,此战发生在公元前年,文种进“灭吴九术”在公元前年(勾践十年),公元前年(勾践十二年)范蠡遍访国中寻美,得苎萝山美女西施等,置之都城东郊土城,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三年后(即公元前年,亦即勾践十四年)献于吴王夫差……这一切皆载于《吴越春秋》卷九!假设这一年西施已十八了,那么城山馈鱼那一年她只是个八九岁的女童。可见民间故事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总之,吴国见困不死越*,只得同意越国的求和要求。
城山广场湘湖岸边有个临水祖道亭,亭有联:
*钺初收酒满难消臣虏恨;
乌鸢乍起风高不断国妃歌。
这个故事是说越国请和谈判取得成功后,于公元前年五月越王勾践夫妇与范蠡等人按约入吴服役,令文种等大臣守国。《吴越春秋》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阵固陵。”所谓“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
其实“临水祖道”的故事发生在今萧山浦沿街道的鸡鸣山,该山海拔仅28米,当年山下有驿站鸡鸣墟。《越绝书》说“勾践将降,西至浙江,待诏入吴,故有鸡鸣墟。”因为鸡鸣山越国时是一处*事要地,后来代代接管,至今仍为部队所有,禁止外人靠近。所以“临水祖道”便移到了城山,以便与“*阵固陵”搭配。所谓“*阵固陵”以我们今人的理解便是勾践临行之前在此检阅部队。
古人行旅不易,每有长途之行,必须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路神保佑,这个仪式就叫“祖道”。如果是坐船出发,便是“临水祖道”。仪式上,大夫文种上前祝酒:
皇天祐助,前沈后扬。
祸为德根,忧为福堂。
威人者灭,服从者昌。
王虽牵致,其后无殃。
君臣生离,感动上皇。
众天哀悲,莫不感伤。
臣请荐脯,行酒二觞。
群臣在感伤中为越王敬酒饯行,文种再次上前祝酒:
大王德寿,无疆无极。
乾坤受灵,神祗辅翼。
我王厚之,祉祐在侧。
德销百殃,利受其福。
去彼吴庭,来归越国。
觞酒既升,请称万岁。
“祖道”毕,君臣告别,句践一行的大船列队,启程而去……时天已大亮,句践船队在吴国水犀*的押送下,向吴国进发。身怀六甲,正值临产的夫人悲伤万分,见鸟散啄江渚之虾,飞去复来,意甚闲适,乃据舷而哭,边哭边唱:
仰飞鸟兮乌鸢,
凌玄虚兮翩翩。
集洲渚兮优恣,
啄虾矫翮兮云间。
任厥兮往还。
妾无罪兮负地,
有何辜兮谴天。
帆帆独兮西往,
孰知返兮何年!
心惙惙兮若割,
泪泫泫兮双悬。
接着哭道:
彼飞鸟兮鸢乌,
已回翔兮翕苏。
心在专兮素虾,
何居食兮江湖。
徊复翔兮游飏,
去复返兮於乎!
始事君兮去家,
终我命兮君都。
终来遇兮何辜,
离我国兮去吴。
妻衣褐兮为婢,
夫去冕兮为奴。
岁遥遥兮难极,
冤悲痛兮心恻。
肠千结兮服膺,
於乎哀兮忘食。
愿我身兮如鸟,
身翱翔兮矫翼。
去我国兮心摇,
情愤惋兮谁识!
四
投醪河在绍兴城内飞来山(现在普遍叫塔山)东南麓,也称箪醪河或劳师泽,是越王勾践伐吴时的誓师出征地。时在公元前年。
投醪河畔的卧薪尝胆碑亭明·张岱《夜航船·地理部·箪醪河》说:投醪河“在绍兴府治南。勾践行师日,有献壶浆者,跪而受之,取覆上流水中,命士卒乘流而饮。人百其勇,一战遂有吴国,因以名之。”
就是说越王勾践伐吴誓师时,越国父老敬献醪酒为越*饯行,预祝越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勾践跪而接过醪酒,为了激励兵士,并将醪酒倒进河里,然后命令兵士迎流而饮。投醪河亦由此盛传不朽。
南宋·徐天祜有《咏箪醪河》诗,曰:
往事攸攸逝水知,习流尚想报吴时。
一壶解遣三*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投醪河如今分为二部分,一是从飞来山东麓至中兴路,这里尚存长约米的一条小河,河畔原有越王祠和府学宫,府学宫内立有劭力子所书的“卧薪尝胆”碑;二是过了中兴路后路名仍叫“投醪河”,而河却被掩盖在居民小区里成了下水道,一直东流注入护城河,出城便是山阴故水道!
山阴故水道是越王勾践时开凿的一段运河,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但越王勾践的“投醪”其实是一场非原创的模仿表演,因为“投醪”的主角除了越王勾践尚有史前某良将和秦穆公、楚庄王等已经排练过几次了。如战国时托名姜太公所著的《*石公记》说:“昔者,良将用兵,人有馈一箪隧者,使投之于河,令将士迎流而饮之。夫一单醪不能味;一河水三*思为之死,非滋味及之也。”《酒谱》说:“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醪惟一钟。蹇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皆醉。”《太平御览》引《史记》说:“楚人有馈一箪醪者,楚庄王投醪于河,令将士迎流而饮之,三*皆醉。”
说起飞来山的得名,其实也与越国的人口*策有关!
《越绝书》载:“今东武里,一曰怪山。怪山者,往古一夜自来,民怪之,故谓怪山。”
《吴越春秋》载:“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
宋《太平寰宇记》亦云:“龟山下有东武里,即琅琊东武山一夕移于此。东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动。”
既然此山自琅琊飞来,所以就叫飞来山。人们又觉得山体会飞实在是怪事!所以又叫怪山。
推断这个传说产生的背景应该是因为越国当时急需人口这个战略物质,而靠自然增长则基数和速度都跟不上要求。于是就由海路北上从齐鲁等地掳掠人口,而被安置在龟山下东武里的一群人就是从琅琊东武来的移民。
有趣的是飞来山的这段传奇后来被移置到了杭州飞来峰并演绎成了“西湖民间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了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原来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