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柳智宇引发的思考全球闻名的数学天才,当了
TUhjnbcbe - 2023/3/27 19:15:00

#头条创作挑战赛#

柳智宇在思考人生,我们在思考柳智宇。

年,一个尘世罕见的小天才,在武汉出生了。

他叫柳智宇,出生在一个学术氛围浓郁的理工科家庭。他的父亲柳超美在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担任高级物理老师,他的母亲是一名工程师,都是他们那一代人眼中的学霸。

柳智宇完美地继承了父母的优点,从小就善于思考,思维超前。

柳智宇的父母一直抱着望子*的心态,着力培养他。父母叮嘱他说:生而为人,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名校,找到满意的工作。

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柳智宇在小学四年级时加入了数学培优班。

或许是受到父母强大基因的影响,柳智宇很早便在数学领域表现出了超群的天赋。

13岁时,柳智宇考入重点中学武珞路中学,基本上每逢考试,他的数学总能拿到满分。

当时,他父亲柳超美所在的华师一附中决定组建“理科实验班”,计划在当地录取在理科领域成绩出众的学生。

他的父亲柳超美是高级物理教师,曾教出了不少在物理学科领域取得金牌、一等奖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儿子,柳超美更是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年,柳智宇考入了华师一附中。这所学校在全国高中中排名第一,是学霸的聚集地。

进入实验班之后,一开始柳智宇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但他对数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喜欢花上很多的时间去解决难题。

高一时,他写下了一篇高难度的学术论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攻破了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引起学界震动。

单凭这篇论文,柳智宇在数学方面达到了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更何况紧接着,他又写出了20多篇以数学问题的多解、推广、归纳、应用等为题材的论文。

年,柳智宇读高二,参加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获得金牌。

年,他入选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赛的国家队,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成为冠*。柳智宇以满分获得金牌。

在这一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上,来自中国的柳智宇和来自德国的彼得.舒尔茨,都是最顶尖的数学天才,两人的境遇却迥然相反。

舒尔茨成为数学家,年,他在30岁时获得了数学届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

而我们的柳智宇,在北京选择了出家,成为北京龙泉寺的一名普通僧人。

这一举动,惊世骇俗。

年,当时的新闻头条中关于柳智宇,有几个关键词:北大高材生、数学天才,国际奥数冠*,麻省理工的预备生,龙泉寺和尚。

其实一切早就有迹可循。

在幼儿园时,3岁的柳智宇生性孤僻,不爱说话。别的小朋友都在快乐地玩耍,嬉笑打闹,柳智宇却觉得这一切很无趣,就默默走开,一个人独自在角落里发愣。

柳智宇幼年的口头禅是:“没意思,没意思!”

父母没有觉察到他的怪异,笑着问他:“那什么才有意思呢?”

柳智宇回答不上来,因此更加苦闷。

柳智宇仿佛是带着前世的记忆来到人间的。小小年纪,竟然意识到了人生的空虚。他没有娱乐,不会玩耍,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也从来不交朋友。

他最感兴趣的消遣方式,惟有看书学习。学校组织看电影,其他同学看得津津有味,他却觉得电影无聊,就接着微弱的光线做物理试卷。

熟悉的人都知道,柳智宇的世界里只有习题,只有考试。他渴望考出好成绩,证明自己,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得到周围同学的一句。因为那些年,他的孤僻和古怪让周围人对他纷纷侧目,认为他是个怪物。

这让敏感的柳智宇感到很难堪。只有各种数学竞赛能够拯救他。

在数学的世界里,他有无尽的智慧,有独门暗器,他凭借这个天生的技能一路过关斩将,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表现卓越,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与赞许,这给了他强烈的存在感和自信心。

起初,他发现“人生的出路”就藏在数学里面。

奥数的数学题目很难,要做出那些难题,需要耗费不少脑力,普通孩子觉得很痛苦,柳智宇却觉得数学中充满智慧和乐趣。

在他看来:“数学是另外一个世界,非常美好的。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世俗中琐碎的得失,没有毁誉,只有自然的美、人类心智的美。”

面临难题没有思路时,他会闭上眼,静静思考,在脑海里走迷宫似的寻找不同思路。突然灵感来了,思路一闪而过,他总能在瞬间捕捉到,并且认定:“没错,就是这个方法!”

那个难题,就在他神游方外之间,被解决了。

“游戏和异性”是青春期男孩的两大欲望诱惑,柳智宇选择了自律与克制,他认为那是一种“低级的沉沦”,是在浪费生命。

他一直在找寻心灵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才是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

父母和老师关心的是他的前途,而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心。因此,他只能在寻找“心灵出路”和沦为“做题机器”之间纠结。

在国际奥数比赛中夺得第一名,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份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耀,但柳智宇却认为它并不重要。他在意的是解题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结果。

高手都是孤独的。接连参加两次奥数比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柳智宇感到了深深的寂寞。

柳智宇说:“一个结论单独存在没有意义,如果它能解决某一类问题,就显得有意义。数学有一种哲学上的美感,能给他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柳智宇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领域里蕴含了哲学理论;而他真正喜欢的,其实是古典文学与哲学。

早在华师一中读实验班时,柳智宇经常在课余时间阅读《庄子》。

他很喜欢屈原,写下了一篇《涉江》。在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进入北大之后,他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那些难题再也吸引不了他。

百无聊赖的柳智宇加入了北大的禅学社与耕读社,后来更是成为耕读社的社长。

进入大学后的柳智宇,因为接触了很多新东西,各种刺激和诱惑纷至沓来,他愈加迷茫而又困惑,曾写下了《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进入大学以来,我一下子面对着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人生方向,可我自己却失去了取舍的标准......我的理想虽然远大但也非常苍白,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着希望,但同时也似乎离现实非常的遥远。”

文章中流露出来的,全是他对未来无限的迷茫与愁思。

年起,柳智宇开始频繁地参加活动,去各处拜访高僧、到寺庙做义工。

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关心人性,他一直在探寻生存的意义,总是希望找到自我,才能安心。

他很快就发现,数学和禅学都无法解答他的困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佛。

年夏天,柳智宇到北京西山脚下的龙泉寺修行。父母一再阻拦无果,后来他正式出家,法名贤宇。

他非常享受在出家后的生活:“在寺院中,每日上殿、读书、劳动,远离外界喧嚣的社会。也正是因此,我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甚至能够忘记他的性别、外貌,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化到了一种更质朴的层次。”

有人说,柳智宇岀家的原因,是因为用脑过度导致了焦虑症、抑郁症。而僧侣的生活,让他的内心得到了些许的宁静。

年起,柳智宇辗转上海、福清、天津等地,出版了一套32本的律宗典籍。

成为僧人的柳智宇,眼神坚毅,多了几分成熟。

“出家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柳智宇从不怀疑这一点。他承认自己是理想主义者,“想找一个特别纯洁的地方”。

龙泉寺就是他理想中的天堂,更何况这里还有他敬重的学诚。

但是在年秋,曾经伟岸至上的学诚被一份95页的PDF文件打翻了,从神坛上掉落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消息一出,整个龙泉寺一片哀鸣。

柳智宇彻底崩溃了!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无法相信自己眼中的高僧大德,居然犯了佛界最不齿的贪痴嗔。

他才发现,寺庙并非他想象中的尘世天堂,才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也和世俗世界一样,纷繁复杂。

年秋,柳智宇离开龙泉寺,一路云游,流落街头,尝尽了人间冷暖、心酸和凄苦。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年。

在外游历的四年中,柳智宇把工作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上,他讲课、开会,并组建了佛系心理服务团队,亲自参与心理咨询师和疏导。

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和自己小时候很像的孩子:有天分,孤僻,敏感,不合群。

那一刻,他有心疼,更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他们。

他非常忙碌,觉得自己不应该休息,一休息就想是不是又在虚度光阴了。

年临近春节的一天,柳智宇打算还俗,之后他回到武汉的父母家中过年,觉得“轻松自由,云淡风轻。”

关于还俗的事,他考虑了三个多月,把所有的后果和影响都思考了一遍。

5月,柳智宇脱掉僧袍后,身穿T恤衫、长裤、运动鞋,背斜挎包,到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任职。网上传言说他主动把自己的月薪降低了一成,只拿2万。他认为这些钱已经够多了,他不打算结婚,也不想生孩子,没有那么多的负担。

现在,他租住在公司附近一个宽敞明亮的三居室里,柳智宇住在一间阴暗狭小的房间里,把宽敞的大房间留给其他居士。厅里有个佛堂,可以供十几人同时打坐禅修。

柳智宇今年已经34岁,他成熟了许多,不再是那个年少不懂事的天才少年。

他曾经在迷惘中用数学与尘世作战,最终归于平庸。与他而言,没有成败,只有开心与否。

如今的柳智宇,眼神坚毅,不再迷惘。

阅历的沉淀,以及对尘世疾苦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婆娑世间,哪里都可以是道场,随处都可以修行。

人性是复杂的,单纯的人,之所以对复杂的世界恐惧,是因为不愿意接受太多的繁杂和阴暗。但只有经历过了,你才会明白,那些都是客观存在。

逃避不解决问题,唯有面对,才是真正的勇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智宇引发的思考全球闻名的数学天才,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