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读了三篇文章,讨论了三个问题,让我极为震撼,多数人依然被这几个问题压在五指山下,感觉很扎心,想挣扎,却又有种动弹不得的”瘫痪感”。这三个话题是这样的: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努力了?
精英阶层的钱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
李湘女儿王诗龄一年多万学费读英国“顶尖牛校”冲上热搜。
看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抑制不住的好奇,像是遇见剁手的”双十一”毫无抵抗力地点了进去。
本来是三篇毫无关联的文章,作者估计也都八竿子打不着,谈的也是三个外衣不同的话题:工作,花钱,教育。
但是当我仔细思维,脱去文章的外衣,窥见其”真空”的时候,发现三件外衣背后,裸露和贩卖的居然是同一种焦虑——
”这个时代,突破社会圈层壁垒,屌丝逆袭,寒门出贵子,究竟是有希望还是没希望?”
这个问题,你不必急着想要知道答案。因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被驯服,习惯性答题,找标准答案。似乎知道了正确答案,就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似乎成了”高分”好学生,从此就顺风顺水。
然而,生活没有标准答案,现实是道应用题,即便是你知道了很多答案,依然可能会被狠狠”打脸”,过不好这一生。
先看这三个问题?
年轻人真的是越来越不努力了?
别人家孩子真的是坐享其成吗?
有钱人的钱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
01年轻人真的是越来越不努力了?
打开搜索引擎,我打了一行字: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
没等我打完字,弹出了这么些很让人不开心的文字:
不爱买房
不想结婚
不想上班
不想谈恋爱
不想生小孩
不想走亲戚
不重视高等教育
不愿做家务
不想去KTV
......
突然间感觉,如果这些都不想的话,那不是无家、无业、无情、无乐趣了吗?
“四无产品“还”剩下了什么?
无非就是几个基本功能——吃喝拉撒睡。
于是忍不住,冒出几个词来,现代的年轻人就四个字:宅-懒-颓-丧!
为什么会这样?
有网友说:
“这个时代不是奋斗就能出头,努力就有结果,知识只能改变一少部分人的命运,多数人都是免为其难的活着。”
也有人说:
“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努力赚钱,努力能成功,世上没有穷人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还有人说:
“薪酬涨幅远远比不上房价涨幅,KPI跑不赢CPI。阶层固化,普通人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过家境比自己优越的同龄人。”
他们说的对吗?对
他们说的有理吗?有
他们说的有用吗?没什么卵用。
因为,饭你还得吃,日子你还得过,房租你还得交,房贷你还得还,亲你还得相,花呗你还得还,娃你还得养,父母身体生病了,你也得管治。
阶层,也得你一步步去逆袭而跨越。
极有可能,你每一次努力换来的都是现实的打击。你会开始陷入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夜深人静的时候痛哭流涕,开始认命,告诉自己,就算自己再努力,也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结果,愧对自己,愧对老家守望着你父亲和母亲。
但是,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无论你身处何境,在任何时代,努力依然是你改变命运,成为强者的有效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
庞众望,年河北沧州分高考状元,母亲生来残疾,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他自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身处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计维持已经是一种奢望。换了你,会不会要绝望了?
他一边读书,一边捡废品卖钱补贴家用。家庭方面的种种不易,全部被他当成“踏脚石”,考入清华时面对记者,他这样说:
“没什么拿不出手,只不过家庭条件困难了点,有这么好的妈妈和爸爸,我觉得大家应该羡慕我”。
苦难选择了他,他却把背影留了给苦难。
罗翔老师也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当年高考没考好,有人告诉他,你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拿文凭。于是,他交了钱,顺利去了一个学校读书。他有学生证,有饭卡,有班级,一切都很正常。毕业时,他也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他还考上了研究生,就连非常难考的法律考试也考过了。但这个时候,发现毕业证是假的。于是考研作废,法考成绩也作废。
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是这个学生,你怎么办?
你也许会崩溃,会绝望,会自暴自弃,会仇恨这个世界。
但是,他并没有。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通过自考,考上了本科,后来又重新参加法考,再次通过,又重新考研,还是顺利通过。
生活吻之以痛,他却报之以歌。
俞敏洪老师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希望,有没有希望关键在是不是能完成自我救赎。
真正的自我救赎,不是在厮杀中取得胜利,而是在痛苦和绝望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可以随时上路,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听咪蒙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写网络小说,一年赚多万,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后来才知道她本身就是富二代。她却说:“那是他们的钱,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喜欢做自己。”
所以,是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吗?是年轻人越来越不努力吗?
并不是。
是这个时代需要比努力更加努力的人!
富二代都在如此的拼命,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加倍努力?
02别人家孩子真的是坐享其成吗?
我们经常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锡城告别39度的烧烤模式,我给儿子榨完冰箱里最励志的橙子——褚橙,他一股脑喝下,还舔了舔杯子。蹦蹦跳跳的,小子去到这个老城区排名前十,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学校上学,交了一学期的伙食费元,我感觉学校还挺人性化,义务教育真是减轻了家长不少的负担。
此时,我刷到了一条视频,瞬间破防了。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的前3天,李湘家的孩子王诗龄也开始就读于英国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博奈顿女校。
这是一所顶级的寄宿制学校,每年的学费是来万人民币。而这所学校的名额,还得靠抢。年,这个学校37%的毕业生,被英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录取。89%的学生都上了第一志愿大学。而第一志愿是牛津和剑桥这类的顶级大学。住的宿舍是英国安妮公主之前住过的地方。
万人民币一学年,元一学期。折合成一年来计算,人家的教育成本至少是我们的倍。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们总想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等你起跑了,却看不见别人的线。
王诗龄学习滑冰的时候,是由世界花样滑冰冠*陈露亲自为其指导。
王诗龄学习钢琴的时候,和钢琴王子李云迪同台演奏。
王诗龄学习游泳的时候,甚至由金马影帝张家辉陪练。
王诗龄13岁时的绘画,就获得了国际绘画金奖,获得法国卢浮宫巡展的资格。
许多人对王诗龄的人生充满了羡慕和嫉妒,内心久久无法平衡,觉得似乎有些不公平。
那颠倒一下,要是王诗龄上普通学校,你家孩子上这个贵族学校,你是不是就觉得公平了?
这要的是公平吗?
要的只不过是别人家孩子同等的待遇,不想要付出别人家父母付出的努力。
这是贪婪。
看看王诗龄的父母,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王诗龄的母亲李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女主持人、出品人、制片人,影视歌三栖明星。全国卫视最受欢迎主持人第一名;中国“金话筒奖”主持人。
王诗龄的父亲王岳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年,前往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进修导演专业。
8年最新锐电影人奖。
年获得第3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曾经为王菲、郑钧、李湘、厉娜、江映蓉等明星拍摄制作单曲MV。
就连王诗龄的爷爷,也是早期中央美院的教授。
他们这个家族人”星光闪闪”,人脉遍及娱乐圈,艺术界。他们拥有顶级的朋友圈,因为他们自己足够出彩,本身就是自带光环顶级的人物。
所以王诗龄,可以和世界冠*级别的老师学习,做朋友。
这个功利的世界,承认了她的父母这一辈人的努力。
因为他们完成了自我升级,完成了自我的阶层跃迁。
多数人认为不能输的那个起跑线,从来都不是学校、不是老师、不是分数,不是才艺,更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所以拼爹拼妈是真有道理,但是拼的不是钱,不是权。拼的是父辈们的精神、修养、德行、内在的品质,自我跃迁和贡献社会的能力。
有人说,见不得别人家孩子的”坐享其成”。
事实上哪里有什么坐享其成,只不过人家从爷爷辈就开始,经过几代人努力后的水到渠成。
也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别人的家就在罗马,你怎么玩?
是的,别人家在罗马,如果你不想让孩子走这段路,那你就像别人一样,自己先到罗马,在哪里先有个自己的家。
这是不是就很公平了?
03精英阶层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组报道:
根据《BusinessInsider》统计:在纽约,需要年收入达到60万美元才算城市的1%富人人阶层。在三藩,门槛是55万美元。在波士顿,门槛需达到52万美元。
从07年到17年这10年期间,这1%精英阶层在物质上的花费明显减少。
前1%的人中,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6%。普通中产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1%。
自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开销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没有变化。
豪车、LV包包之类的奢侈品已经无法让他们有安全感,于是他们停止了普通中产也逐渐加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转而通过文化资本建设,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围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壁垒,将他们与其他人彻底隔离开来。
他们正在不惜一切代价投入下一代教育,想通过教育洗礼,历练成个人的独特优势。
在国内,也有这样的趋势。北京的一位家长说,一些国际学校小升初就要求考托福,小朋友四年级就在背托福单词。有人问她家小朋友是什么水平。这个妈妈平静地说:
“我儿子小学二年级,去美国可以给我当翻译,他在修第二外语,每周会有20小时的第二外语课。”
精英阶层都在拼命的积累教育资本,固化自己的圈层,普通阶层却在抱怨圈层固化,抱怨教育不公平。
所以,我由衷的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面朝*土背朝天辛勤劳作,没有去过内蒙古的大草原没爬过长城,不懂什么文化资本,也可能永远没机会看《BusinessInsider》这样的报告。
但是他们凭借一个简单而质朴的信念:我们没文化,一定要让孩子们多读书,有文化。
他们用长满老茧的双手,略显驼背的身躯,为我和弟弟撑起了一片天空,把我们送进了象牙塔。让我们有机会从农村迁移到上海,深圳这样的大都市,去看见别人多样的生活,去创造和她们的人生截然不同的活法。
我更愿意相信,多数的父母亲和我的父母心情一样——总是希望子孙辈更有出息。
每一代人都在为下一代人的圈层跃迁默默的奉献和守护。
所以圈层的固化是个伪命题,如果用年的时间,用3代人的角度来看:
圈层一直在变化,从来不会固化。
老祖宗3句话就讲明白了:
第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第二、30年河东,30年河西。天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
第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这是在说什么?
1.圈层确实存在,可以传10代,也可以传三代。
2.圈层在变化,大致是30年一个周期。
3.如何突破圈层?去修身啊,天子和你一样,都要干这件事儿。天子不干,天子有一天也成老百姓。就像末代皇帝。老百姓干了,也许有一天你就成为“天子”、成了“董事长“、成了“教授”,成了“网红”。
多年以后,我经历过许多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兄弟姐妹因为争夺家产反目成仇的,有记恨父母老死不相往来的,有孩子不堪压力精神失常的,也有夫妻之间相爱相害的,更有留学归来足不出户自闭症啃老等“死”的......
我回头再看自己,终于懂得,我的父亲母亲当年拼尽全力,要我和弟弟读书,有文化,对我意味着什么?
在面对婚姻、工作、教育,面对公平、竞争、努力、内卷、躺平、焦虑、利益.....这些生活应用题和大是大非的时候,具备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科学的认知、健康的心智。
可以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有能力做到停止抱怨,深度思维。可以清醒的看待自己,友善的对待这个世界。
就像一生为别人服务,疗愈了许多人焦虑的乐观《二舅》,如同《隐入烟尘》里守护曹桂英的老四马有铁。
生活可以苦难重重,但我有力量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父母当年,在贫瘠农村努力,让我成为了“有文凭”的人。
而我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用这张文凭带给我的红利——“科学认知”,去解放思想,返璞归真,用心去解应用题。
在做一个"文明“的人的道路上,我言传身教,建立新的家风,不断上爬,不是为了让他被世界看见,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让我的儿子在这个地球村,可以改变和影响这个世界,成为这个时代真正”有文化”的人。让他可以看见整个世界。
尾声
所以,这个时代努力是低配,比努力更努力才是标配。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顶配。
所以,圈层的跃迁是个系统工程,每代人都是起跑线,每代人都是愚公。但愚公移山,移走的不是山,移走的是躺平的壁垒和懈怠,移走的是认知的偏见和内心的焦虑。留下的是内心的安宁和岁月静好的无尽希望。
所以,如果你一直努力,你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成为富二代他爹,或者是富二代他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