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骚动》作者:阿兰·德波顿
1.新闻只管用自然平淡的语调向我们发声,对观点中充斥的假定却避而不谈。事实上,新闻并非只在单纯地报道全球事件,而是根据自己内定的轻重缓急,不断在我们的脑海里刻画全新的世界——这一点,新闻当然按下不表。
2.而事实上,新闻不但在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受,也在雕刻我们灵*的状态(此处的灵*与超自然无关),然而却从来没有人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非凡能力。
3.现代社会虽然言必称教育,却都忽略了对现代人群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工具。无论课堂教育水平多高,最强大和持久的教育形式还是非电视电脑莫属。封闭在课堂内的时间毕竟只占我们人生最初的十八年左右,此后的生涯都交给了新闻媒体,而后者对我们的影响超过了任何学术机构,正式教育一结束,新闻就成为我们的老师。这是奠定公共生活基调、塑造我们对于外部群体印象的最强力量,同时,新闻也是*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创力量。正如革命分子所熟知的,要想改变一个国家的理念,不能奔着美术馆、教育部或者著名小说家的寓所去,而是必须开着坦克直捣国家的神经中枢——新闻总部。
4.幸好我们意志坚定,及时掐灭了不寻常的欲望,所以至今尚未*杀同事,或是谋害亲人然后埋在自家庭院。
5.新闻机构值得称道的殊荣,不应该是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而是明智地运用偏见、从事实中梳理相关性的技能。
6.宗教精心地留着口粮每天喂一点,带领我们耐心地明白若干事务,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重复和排练是各大宗教信仰的关键教学法。这些宗教知道,以仓促和兴奋的方式说理毫无意义。因此会安排我们在肃穆场所端坐,安抚我们的心智,然后用庄严的口气不慌不忙地说法。并且懂得,隔上数日或数周必须进行复习,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被感化,从而改变所思所为。
7.第二种让我们了解他人性格的工具,当然就是新闻。是新闻让我们得以认识生活中没有机会认识的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新闻中的报道和评论,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形成特定的印象。
8.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就围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都会有各种相互矛盾的证据。有些恋童癖杀手会很活跃,但同时也会有千万民众反对虐待儿童。有些人会将砍刀挥向不忠的伴侣,但大多数人遇此,不过是眼泪汪汪地得过且过。有些居民会被经济困境击垮,但也有很多人在捉襟见肘时仍然保持乐观。有些人会在大街上发泄,打砸商店橱窗抢夺烈酒,但大多数人更喜爱在花园里修剪枝条,或在厨房里打扫卫生。少数人会香车华服夜夜笙歌,但更多人懂得淡然享受平凡生活的趣味、尊严和自由。年老色衰固然令人不安,但是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博取他人的赏识,也并非只有秀大腿一条路。
9.面对无数可供报道的素材,新闻机构拣选的事件,应该响应国家最迫切的需求。什么是国家在当下最需要聆听以取长补短的声音?这应该是拣选新闻素材时的决定因素。
10.新闻在此间背负着一项任务:不仅需要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告诉我们,偶尔也需要培育和引导自豪、坚毅的情绪和燃起希望的能力。引起国家衰落的不只是过度乐观,媒体所造成的临床抑郁症亦是成因之一。
11.除了惯常于聚焦灾难和邪恶之外,新闻在某些时候也应发挥另一项重要功能——提炼与浓缩些微希望,以帮助国家在艰难中披荆斩棘、开创未来。在揭露社会恶行、攻击现存缺陷的同时,新闻也不应忘记:构建美好、宽容和健全的社会愿景也同样重要,惟其如此,才能唤出人们为之奉献的意愿。
12.淡定与否终究取决于我们的期望高低:如果我们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幸好人生路漫漫),多数人既非大善也非大恶(我们自己也在其中),人类社会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还是挺了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这些昭然若揭但却闪烁不定的想法在内心生根,则恐慌就没那么容易将我们降服。但是,如果这种恬淡寡欲的做派在新闻面前遭到冷遇,我们也不必觉得奇怪,因为凸显人类的脆弱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新闻天生就急需让读者时时感觉焦虑、惊骇和烦恼,但是,尽力保持坚毅的韧性,却是我们更大的责任。
13.这正是新闻的核心矛盾所在:新闻给予我们工具,让我们就直接影响自身生活的重要决定形成自己的观点;新闻邀请我们置身于会议桌前和议会大厦,引介我们认识其中的关键角色。但是接下来呈现给我们的,就只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拖延、怪异的妥协和令人抓狂的回避。这种感觉就好像每天让我们隔着玻璃看着好友溺水,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14.新闻很少提及:为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困难?为什么掌握强大权势和资源的人物或机构无法一举解决难题?新闻从不引导我们进入思考的细微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