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位男生,非常讨厌身边人说脏话,讨论色情,认为这是不应该的;
也逐渐的表现特立独行的气质,与这些低素质,粗俗的环境不同流合污;
于是,果不其然的,男生被孤立起来了,自己也感觉特别不合群;
可高素质,高修养,提升文化修养,不是学校,老师一贯倡导的做人原则吗?
为什么还是自己错呢?
做人好难。
(2)
有位教育行业的精英,因为私人的原因,进入了一家工厂工作;
以前在教育行业时,所接触的,所谈论的,张口闭口都是努力奋斗,成功,人生等等的精神营养;而到了这里,第一眼看到张贴的海报口号都是打架,牢狱,拳头;
“努力一年半,打架全白干”;
“逞强一时,牢狱一生”;
“赢得了拳头,赢不了法律”;
在自己以往的环境里,争吵都很少见,打架和拳头是连听都没听过的词汇;
这位精英顿时有种扑面而来的压抑感;
自己似乎是不属于这个地方的,该怎么生存?
但是真的放下身段去了解,发现也并非人人都打架,行为粗野,大多数人心智正常,能够沟通;
虽然也有讲脏话的时候,但没有到无法容忍的程度;
而且以游戏,粗俗的话题只是打开陌生关系的第一步,一旦了解以后,他们世界里也并非只有粗俗,性和游戏;
关系更近一步以后,也可以聊点真实感受,倾诉一些心事。
这位精英最后明白了“入乡随俗”这个词的含义。
(3)
其实,所有人都是环境,时代的产物;
今天的高素质,有素养的人,放在几十年前的落后年代的穷乡僻壤,也是三句话说不上就爆粗口的鲁莽之人;
那个到处张贴打架,牢狱口号的工厂,只是因为那里打架太过平常,用拳头解决问题是常态。
人刚出生时,大脑都是原生态的;
而随着成长,我们逐渐被身边人所要求,逐渐被灌输了很多规条,限制,看法,眼光;于是,我们越来越被这个环境同化,成为了其中一份子,带着这个环境的突出标签;
当有幸降临在一个有学识教养的家庭,后天又接受了完整的传统教育,人会逐渐变得有礼貌,有修养,文质彬彬;
而一旦成长在一个一般性的环境,学识教养没那么到位的家庭,那么将粗话,谈色情,看不顺眼某人就寻思打架报复,很常见;
脏话更多地只是一种表达习惯,一种表达情绪,沟通感情的方式。
至于色情,这就更容易理解了;
人皆有七情六欲,性的需要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刻意的回避这部分的需要,其实才是违背人性,是带有偏见的个人主观意愿。
真正的高素质修养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满口理想,追求,学术造诣,毕竟是个极小的圈层;
以这种极小圈层里的生存观念来对抗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环境需要,多数都会碰壁的。
(4)
适者生存是永远的硬核;
所谓的孤立,不合群,被排斥等等,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主观感受还是来自现实;
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无法融入身边的环境;
无法有效的和别人进入交流状态;
没人刻意的孤立自己,但是别人的话题自己既不感兴趣,也插不上话,别人也不可能主动到事事迁就自己;
毕竟人家是占压倒多数的群体,自己只是一个人;
所以就成了孤家寡人。
学生时代的人最容易出现这种绝对思维衡量世界的观念,凡事论对错,人分好坏;
只要和自己不一致的人,就全盘否定;
这还是社会经验肤浅,心智幼稚,对人的世界不了解所导致。
学校里老师教的一尘不染的道德观念,回归到现实中,就需要多加一层膜:对人性的把握;
这是个差异的世界,允许别人和自己有不同,允许别人就是别人那个样子,而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按自己的要求来;
可以不喜欢,可以不认同,但是不要排斥,不要对抗,而要理解,要允许对方存在;
所有的独特性,个性特质和高素质,是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而不是行为方式层面;
高道德,高尚品行,是约束自己的,而不能拿来衡量别人。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