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09年,河南23岁小伙子,懒死在家中
TUhjnbcbe - 2023/3/20 20:33:00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0916/4257519.html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的有人懒死了。(就是字面意思)

可这件事的背后,值得反思。

老两口接连离世,儿子苟且偷生

年,老杨觉得身体越发的不对劲,平日里经常腹痛难忍,用手一碰,那肚子涨得宛若石头一般,极为不舒服。挺了几天后,依旧没能好转,在老伴的建议下,医院进行检查,这结果一出来,老杨的身心几乎都要散了架,竟然是肝癌。

癌症放到现在来说都是顽症,就更别提在当初那个年代,几乎是意味着必死的疾病。但是能怎么办呢?儿子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也需要维持,就只能硬挺着接受治疗。老杨的兄弟们知道此事后,凑了一大笔钱来支援老杨治病,然而,这些钱对于癌症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很快,老杨家的家底都被掏空了。

最终,老杨没能战胜病魔,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之前,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的儿子杨锁。老伴杨母悲伤欲绝地办完了老杨的丧事,接下来的日子,她便代替老杨成为了家庭的主力,一边伺候孩子,一边又要维持家庭。

杨锁平日里离不开人,杨母只能白天照顾他,晚上再摸黑去干农活,时间长了,纵使年轻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杨母的年龄早已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没过多久,杨母就因为劳累过度晕倒在田地上,直到第二天被人施救后,才渐渐恢复了意识。

此事之后,杨母便开始忧心忡忡,生怕自己倒了之后儿子没人照顾,于是便试探着让儿子做一些家务。谁成想儿子娇宠惯了,对于家中的杂活不管不顾不说,还叫喊着让病中的母亲为自己做饭吃。

一向溺爱孩子的杨母如今才感到悔意涌上心头,曾经不是没人提醒她要让杨锁独立一些,她还考虑着儿子刚刚失去父亲,不忍心让他干些苦活累活。可如今一切都晚了,杨锁的性格已经铸成,纵使她有心也无法进行干预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母也如预料一般地倒下了,只是这次倒下后,她再也没能爬起来。杨锁先是失去了父亲,现在又失去了母亲,孤家寡人的他,并没有对父母的接连离世感到伤心,反而他只是气愤和不满,因为这个世界上,无人再照料他的衣食起居了。

可这个男孩,不仅无病无灾,而且已经是个18岁的男孩,是一个成年人了。

可他就是这样一个可怜又可笑还可恨的人,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在乎。相信九泉之下的杨父杨母,也早就已经后悔了,这十多年的溺爱,让杨锁定了性,早已无法逆转。

因为溺爱,杨家父母曾经“堵死”了可以改变杨锁性格的路。

脚不着地,不喂不吃

年,杨锁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的一处农户家中,家庭条件虽然普通,但他的诞生却是令一家人喜上眉梢。尤其是他的父亲老杨,那简直是逢人便塞烟递糖,顺便给人家讲一讲自家有了后,是个带把的。在老杨连摆了三天宴席后,邻居们皆是好笑地称老杨是抱了个“金疙瘩”。

可不就是金疙瘩嘛,老杨那是把儿子宠到了骨子里,自出生开始,便是天天抱在怀里,就连睡觉都不舍得放下。他还特意为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做“杨锁”,寓意便是要将宝贝儿子一辈子都锁在自己身边。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话会一语成谶,儿子真的被他们“锁”住了。

“想对孩子好”,可能只有做父母的才会理解,在有了孩子后,对孩子好的同时,还会生出一股不自知的占有欲,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一分一秒,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罪、吃到一点苦。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压住这股欲望,为了孩子的成长选择放手。而老杨则不然,他对孩子的疼爱被他无限放大,一直到他去世,他的心中还是牢牢挂念着自己的儿子,他恨不得自己当孩子的手和脚,让孩子“无忧无虑”。

别家的孩子都会爬行时,杨锁还是天天被老杨抱在怀中,美其名曰是不想让儿子弄脏衣服,其实心底里是觉得自家的儿子金贵,哪能跟别的土小子一样,天天在泥地中滚爬。到老杨抱不动之后,便是专门做了一只箩筐,不管去哪里,都天天背着儿子。

长此以往下来,别家的孩子都是两三岁就会走,而杨锁则是在六岁之后才刚刚能下地。老杨对此并不以为然,认为自家特殊,能够让儿子享受,那何必强迫他早早行走呢。

对于孩子的吃食,杨家更为夸张,杨锁喜欢吃鸡腿,老杨便会每日骑行七八里,到镇上去给儿子买最新鲜的鸡腿,煮熟撕成小条,一口一口地喂给儿子吃。

过分溺爱和包容

在这般溺爱之下,杨锁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他性格飞扬跋扈,也并不珍惜眼前之物,对父母也毫不客气。

一日,老杨为杨锁特意制作了大包子,里面是由香酥的油渣和浸满肉汁的粉丝制成,这样的包子可算是农村家庭中的顶配了,一出锅便是引得村中的小孩闻味而来。

孩子们眼中美味佳肴,却并没讨到杨锁的欢心,他仅是咬了一口,便将手中的包子扔到地上,满嘴嫌弃地说道:“什么破包子,真难吃!”

老杨见此倒也没说什么,想着儿子不爱吃,便想将剩下的包子分给一旁的孩子们。谁知这时,杨锁竟是一把跳起来,打翻了剩余的包子,一边踩踏一边叫嚣着:“就不给你们吃,馋死你们。”

都是家里的宝贝,孩子们哪里受过这般的对待,他们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可惜那些白白胖胖的大包子都沾满了尘土。在临走之前,他们冲着杨锁恶狠狠地说道:“你太坏了,一点都不珍惜食物,我们再也不跟你玩了。”

杨锁被这话惊住了,他可是家中的混世魔王,一直以来只有他骂别人的份,如今竟然有人敢指着鼻子批评他?第一次受挫并没有让他愤怒,反而让他沉下心来思考了一番,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如果此时的杨父杨母学会教育孩子,或许杨锁的未来,会变得不同。可世间哪里有后悔药。

小孩子的心思就是简单,杨锁惹了众怒后,便试着开始改变,看到桌边掉落的食物,便是试探性地塞到嘴里。谁知,这时的老杨竟是发起了火,他一把挥落桌上的残渣剩饭,教育杨锁说道:“你怎么能捡东西吃,多脏啊,又不是吃不起,以后可不准这样做了。”

人生之路上,除了父母在前方引导,孩子往往还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正如同杨锁因为别人意识到自己不对,父母此时应该鼓励他觉醒自我意识。可偏偏杨锁这难得一见的反思,硬是让老杨掰回来,彻底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杨锁在到达上学的年龄后,老杨便顺势将其送到了学校里。别的父母都是期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考取一个好成绩。老杨的想法则是不然,他只是觉得别的孩子有的,自家也要有,而杨锁在学校中也不必要攀比成绩,只需要快乐就好了。

家长这般另类的期望,孩子又怎么能学好。没过多久,杨锁便是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斗被老师批评了,老杨夫妇也因此被喊到了学校。面对老师的评判,老杨夫妇可一点都不认同,他们认为自家儿子聪明得很,跟别的孩子吵架也都是别人的错。

老师被他们的这番偏爱之词弄得惊住了,老师虽然百般规劝,但依然无果,索性也就不管了。不久后,同学也不再跟杨锁来往,杨锁又觉得上学没意思,便跟父母提出退学,而老杨夫妇听后,想也没想,就真的让儿子退了学。因为在他们看来,儿子在家更踏实,更能受到照顾。

可惜了,学校本是孩子成长的第二条路,而杨父杨母再次堵死了能让杨锁改变的道路。

性格已形成,23岁独自懒死在家中

杨父杨母接连去世后,杨锁的生活成为了大难题。幸运的是杨锁有八个堂兄弟,他们善良可亲,愿意以接力的方式帮助杨锁继续生活。想法美满,现实却是不尽人意,兄弟几人没过多久便怨声载道起来,杨锁实在是太懒了,甚至都不如家中五六岁的孩童。

杨锁平日里懒得洗澡,身上不只是脏臭,还挂满了蝇虫与跳蚤。他没有生活的基本能力,食物放在面前都懒得吃,必须要旁人一口一口地喂到嘴里。这样一个宛若巨婴般的成人,除了逝世的杨父杨母,任谁都是无法尽心尽力的。

兄弟几人中的老大杨德玉最是负责,他认为杨锁只是被宠坏了,还一心想要改变这个好吃懒做的堂弟,他将杨锁送到工地上,想要凭借社会的大环境来刺激杨锁成长起来。可杨锁并不领情,每日到了工地上便找个阴凉的地方呼呼大睡。

之后杨德玉又接连给杨锁找了好几份工作,皆是动动手便能吃饱饭的好活。可是杨锁实在是太懒了,当服务员的期间,他会把客人的餐食先行吃掉,站岗的期间从来不好好工作,到了地方便是找地方睡觉。

时间长了,纵使是有心的杨德玉也受不了了,只能将杨锁送回老家,从长计议。

回到老家的杨锁任意挥霍着父母留下的资产,每日买些速成品或者零食来填饱肚子。时间长了,财产挥霍一空,便开始变卖家中的家具物件,为了御寒,他甚至将家具都砍了用来生火。

老家的邻居见杨锁可怜,有时会送些食物来给杨锁填肚子,可是杨锁还是挑来挑去,只是吃掉了到嘴就能吃的食物,那些需要加工的鱼肉蔬菜都扔在一边,任凭它们腐烂了也不看一眼。

年的冬天,杨德玉炖好了排骨,想着来看一看这个让他放心不下的堂弟。当他推门进去的时候,便被满屋的恶臭顶住鼻子,没办法,杨德玉只能强忍住不适,走到了杨锁的房间,此时屋内的场景令杨德玉大吃一惊,在布满垃圾与排泄物的房间,堂弟杨锁静静的躺在其中,没有声息,看样子已经死去了很久。

见到此情此景,杨德玉内心无比悲痛,他怎么也想不到,23岁的杨锁竟然会被饿死。不,确切来说,杨锁应该是懒死的,因为房门外面还有腐烂的食物饭菜,实际情况应该是杨锁懒得出去拿东西,情愿自己活活饿死在房间内。

写在最后

养孩子是门学问,每对父母都是初学者,在学海之中边修炼自身,边培养后人。每个孩子也都是一张白纸,带着无知踏上这个世界,任凭父母画上别样的色彩。

所以,父母之爱对于孩子来说格外重要,不止可以影响孩子的性格与三观构成,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之路。

纵使动物都知道捕猎求生,而杨锁作为人类却是能够将自己活活饿死,这实在是可悲可叹。小时候便是听过古人吃饼饿死的故事,那时的我们都以为这是个典故,是个笑话,可如今竟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了。

杨锁与饿死的古人对比来说,有一个共同点,皆是有一对溺爱孩子的父母,可见,杨锁的悲剧,其罪魁祸首便是杨父杨母。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百年前的悲愤一问,到现在还振聋发聩。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父母之爱除了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更是要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时常进行鞭策。孩子是因为父母而来,却又不属于父母,他们并不是归属品,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杨锁之事上,希望众位家长们能够引以为戒,学会放手,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融入学校和社会,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9年,河南23岁小伙子,懒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