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他让妻子穿粗衣逼儿子自杀,想与秦始皇比
TUhjnbcbe - 2023/3/20 20:32:00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君的侄子。

元帝之子汉成帝时,王氏一门以太后贵,鸡犬升天,权倾天下,在朝中更有以大司马大将*王凤为首的九侯五大司马,王氏族人骄奢淫逸、飞扬跋扈而不可一世。

但王莽却例外。

王莽谦逊有礼,而且节俭勤奋,拜名士为师,虚心学习,苦读经书

回到家里,也是很恭敬地孝顺母亲和寡居的嫂子,负责教育已故兄长的孩子。他还广交朋友,对待掌握朝*大权的叔叔伯伯们,他更是恭敬有加。

独掌朝*的伯父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基本上没有离开,还自己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前后几个月没有解开衣带好好休息,其孝道超过了伯父的儿子们,在号称以孝立国的汉朝,这使王凤极其感动。

王莽的辛苦也没有白费,王凤在临终时请求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太后和成帝都答应了,从此王莽开始了仕途生涯。

机不可失,为谋进取,王莽不惜向表兄淳于长开刀,揭发他的罪的行,获得皇帝赏识,顺利当上了大司马。

爵位越尊显,王莽越矫揉造作、沽名钓誉。他让妻子穿着粗布衣服见客,“衣不曳地”,人们还以大为是他家的奴婢;儿子王获稍稍触犯法律,竟然被他逼着自杀。

王莽的苦心孤诣终于得到了回报。公元9年,王莽逼迫孺子刘婴禅让,建立新王朝。

和历史上其他开国皇帝相比,王莽是个很特殊的人物

一般朝代的开国之主,要么是雄雄武夫,要么是大字不识的农民。而王莽却不然,是个地道的儒家知识分子。

武夫和农民都实际得很,王莽却像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些想入非非。

一方面他喜欢标新立异,保持一种超前意识;另一方面又盲目崇拜儒家经书,凡事都要引经据典。

还有一点与其他帝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王莽是一个地道的理想主义者,总想将自己的一厢情愿化为现实,却不考虑现实条件是否允许。

因为熟读经书,他将儒家经典中盛赞的尧舜大道为公的时代,看作是中国历史的*金时代,他的目标就是重现这一盛世。

他鄙夷那些得过且过、毫无建树的帝王,决心做一个开拓进取、建万世不朽伟业的皇帝。

在他的思想里,是将自己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所以他以“始建国”为年号,想和秦始皇一样,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君主。他不仅要革除西汉帝国的积弊,还要把百姓带入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金时代。

于是,他谋划着进行一场惊世骇俗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美好的理想

王莽上台后,面临的是一片衰颓的景象:

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皇室、贵族、外戚、官僚利用权势和财力,霸占、强夺土地,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奴婢、流民。

西汉末年,关中流民以百万计,严重威胁着社会治安。

奴婢大量出现,一方面专为贵族地主提供家内服务,势必会减少社会劳动力;另一方面不向国家纳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收入。除此之外,又有天灾不断,地震、洪水、飓风纷至沓来,一片末世景象。

在危机中上台的王莽,认为要改变民怨沸腾的现状,只有改旧立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刚坐上龙椅的王莽便迫不及待地拉开了他酝酿已久的改革序幕。

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关系到封建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

西汉式微的根本原因,就是无休止的土地兼并搞得民不聊生,王莽决定从土地问题着手,开始社会改革。

颁布“王田私属”的法令

“王田私属”看起来的确感人至深,不仅对农民破产沦为奴婢的悲惨处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还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要解决这个二百多年来积重难返的问题。

然而,王莽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却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大地主掌握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后,休想用复古主义的一纸诏书再将其收回。土地兼并历经数百年,成为封建王朝一条不可改变的规律。

有地主阶级,势必就会产生土地兼并。现在想用理想的古代井田制作为医治封建社会不治之症的灵丹妙药,只能是痴人说梦般的幻想。

大土地所有者起而反对,百姓也满腹抱怨,因为西汉时期全国的土地按人口计算每人也只有六十八亩,不可能每人分到一百亩,而重且现在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兼并者手中,百姓分得的自然更少了。

王莽的诏令只是给无地的农民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他们从希望变为失望,愤慨无比,王莽在他们眼中成了一个骗子。

这种不切实际的*策受到上下两方的夹击,王莽真是进退维谷。

王田国有不能取代土地私有,土地买卖这个与土地私有如影随形的现象自然也不会因一纸*令而消失。土地问题不能解决,农民丧失土地后的出路只有卖身为奴,禁止奴婢买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虽说实际上行不通,但这是王莽的第一个法令,如果就这么告终,那就休想再颁布别的法令了。因此,王莽要强制推行下去,把不交土地者、非难井田制者、私自买卖土地者纷纷流放到边远地区,全国一片哀怨。

为了挽回这一不利局面,王莽慌忙抛出他的第二招撒手锏——币制改革

他下诏说:

“如今皇天革汉立新、废刘兴王,‘劉’字由‘卯、金、刀’组成,因此,官员佩带的刚卯之玉以及百姓用的锦、刀之币都不准再用。废除汉代五铢(二十四铢为一两)钱,改用小钱。”

然而五铢钱流行了近半个世纪,人们用惯了它,要废除不容易。

王莽下令:

凡携带五铢钱的流放边地!

他见收效不大,又下诏说:

“货币太重的话,小笔使用就不方便;太轻的话,携带起来又感到麻烦,轻重大小各有差别,百姓使用才会方便。”

许多的名目真是不一而足,后世只使用银、铜两种材质尚且应接不暇,这里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人们被如此繁复而又不合理的比值搞得焦头烂额,经济秩序被破坏,农商失业,一片萧条。

王莽眼看与自己的初衷如此背道而驰,一筹莫展。

刘歆是一位古文经学大师,也是王莽最倚重的理论家,被封为国师。这位刘国师和王莽一样迷信儒家经典,他献计说:

“周代设有泉府这一官职,职责是收取卖不出的货物以及市场上需要而买不到的货物。另外,《周礼》中有关于赊贷的记载,《乐语》中有关于五均的规定,古书里记得很清楚。现在宣布开赊贷、设五均,建立各主管部门,就能帮助百姓,抑制兼并。”

王莽茅塞顿开,让刘歆即刻拟诏。于是,一套新的工商管理*策出炉。

王莽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今河南南阳)、成都几个大城市设立五均官,负责平抑物价,防止有钱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他们还经营赊贷,借钱给城市居民:有的不收利息,这叫赊;有的仅收十分之一的年息或百分之三的月息,这叫贷。

从五均的内容看,王莽的主观愿望很好,通过国家力量打击大商人、高利贷者。他想使这项*策与王田令并行,通过农、商两个部门打击剥削阶级。

这时一个叫鲁匡的羲和提出建议,他认为酒关系到国家各种聚会,应当官营。王莽立刻想到汉武帝时的专卖,于是下诏说盐、铁、酒专卖对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另外又规定名山大泽由国家管理;钱币由国家铸造;五均、赊贷由*府办理,合称“六管”。

于是,王莽在全国开始强制推行六管法。由此,农商经济秩序陷入空前混乱。人民被逼无奈,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贵族和豪强也打出反莽旗号。

一番费尽心思的改革,结国天下并没有出现王莽脑子里想象的大治,惹来的却是一场天下大乱。

王莽众叛亲离,落得个孤家寡人,不得不下令废除改革,然而为时晚矣!

不久,绿林*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王莽在*权垂的危之际,竟像个稚气十足的小学生,他发动官吏和百姓大声悲哭,以重哀求上苍保佑。但大势已去,即便是哭声震天也无法挽救他灭亡的大命运。

最终,*权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被切下来,尸体被砍成碎块。人们恨他称帝前将好话说尽、称帝后又不顾百姓死活,干脆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切碎分食了。

就这样,王莽的改制闹剧般地谢幕了,大张旗鼓的改革把经济、*治搞得一团糟,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不得已走上反抗的道路。王莽的美好愿望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让妻子穿粗衣逼儿子自杀,想与秦始皇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