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你自以为的孤独,也许并不是真的,或许你忽
TUhjnbcbe - 2023/3/17 20:13:00

在现代生活中,总有许多人说自己很孤独,孤独寂寞,孤独无助、不知道生活的意义等等。总之呢,就是“孤独”。但是,你知道吗,你自以为的“孤独”,也许并不是真的。

01重新认知孤独

首先,我们来看看孤独的定义吧。百科给孤独的定义是: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请注意到“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而非客观状态”,这句话很关键,“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仔细想想,平常你所说的孤独、所感觉到的孤独,是不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感受?是的,一定是的。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变得比较封闭,与他人或社会隔离、疏远,从而有了这种内心的感觉和体验。

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因为,这只是自己的主观自觉,并不是客观状态;他人还是他人,社会还是社会,一切都如是地存在着。这正是我想说的,你可能忽略了的更重要因素,与所谓的孤独同时存在的“客观状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吧。

客观状态一:你的生命基因里,蕴含着父母、祖宗、乃至人类祖先的基因,你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大家都知道,基因包含着我们生命的全部信息,包括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和死亡等整个过程的信息。我们的生命,现代医学和生理学认为,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就凝聚着父精母血,无论我们长大还是衰老,这都与我们密切联系着;乃至于父母的父母,我们的祖宗十八代、人类的祖先……

这就好比一棵树,父母、祖先是根,我们是枝叶花朵。我们是一个整体,在彼此的生命里有着彼此,随时随地联结着。在佛经《佛说入胎经》中,佛陀讲到“羯罗蓝”,其实,这才是我们生命伊始详解,它不仅讲到了现代医学、生理学所证明的生命中生理体征,还包括累生累世以来的“信息”。

我们与他们的联系或密切或相对疏离,或意识到或无意识。比如当我们还是胚胎的时候,在母体内,母亲会有相应的生理或情绪等反应,而父亲可能就不明显。再比如,当我们独自在外地工作或生活的时候,看似与他们没有联系,但是发生事情,你可能会感觉到,或是一个电话或一个信息就能知晓。

所以,我们孤独吗?我们并不孤独。我们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父母、祖先在一起,只是距离远近或有无意识到的问题。

客观状态二:从出生开始到现在,你所遇见的人、你所经历的事、你所触及的物,都构成了你的过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理解了客观状态一,那么对此就很容易理解了。其实,不只是过去的人、事、物,还包括当下正在发生的,比如你拿着手机或iPad或通过电脑看到了这些文字,以及将来即将到来的。这些都与我们联系着。

所以,我们孤独吗?我们并不孤独。我们生命相关的人、事、物,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存在着。只是可能遗忘了、疏远了,意识到或无意识……

客观状态三:印度“阿育吠陀”认为,世界包括人类是由地、水、火、风、空(以太)所构成的。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的一部分。

阿育吠陀Ayurveda,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其所阐述的医学知识、生活智慧,可以与《*帝内经》媲美,都是无比殊胜的经典。

关于五元素,我们稍微联系一下也就明白了。自然有风,我们有呼吸、亦称息风;自然有水,我们身体70%以上由水构成;自然有火,我们可以保持37℃恒温,高烧时还会升高;自然有空,我们身体里也有很多“体腔”;自然有地(土),我们死去时亦化为一堆白骨灰烬……

当我们置身于自然中,我们就会慢慢的变得平静,变得舒适、愉悦,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没有人不喜欢自然,没有人在自然中不会回归本色、纯真。本质的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我们孤独吗?我们并不孤独。我们与自然与宇宙本是一体,融入自然,或者是触及更广泛的元素,我们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体验到。

现在,您认同吗?你自以为的孤独,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从自我主观而言、是片面的,忽略了重要的因素——客观状态,一个更广泛、弘大且深厚的联系。这是我们的认知问题。如果你这样认知到了,并转念,那么你就不会认为自己是孤独的。

02如何化解孤独

孤独,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主观的负性情感体验。在孤独心态下,我们往往会感到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虚无感。轻微的、短暂的孤独,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是,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则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当我们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某种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具体的原因则因个体而不同,不管是什么原因,改变自己内心的体验感,重新认知或满足它,那么你就自然不会再感觉到孤独。

对于孤独,我们主观自觉感受和体验到的那一部分孤独,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对治、化解。比如前面的内容,其实,在心理学上属于“认知疗法”。当你改变了自己的认知,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就不一样了。就像爬山一样,在山脚、山中和山顶,我们体验到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认知也是一样。

当然,并不是说你认知到了,就不会感觉到孤独,还是会的。那怎么办呢?行动,践行,获取新的体验。你可以去融入自然,去观赏花草树木;你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沉浸其中;你可以勇敢地走出,去社交,去扩大自己生活或活动的圈子,这些都可以帮助到我们远离孤独的感觉和体验。

03善用孤独成就自我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当我们可以把自我感觉的那部分孤独,充分地重视并善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成就耀眼的自己。

一个人,未必孤独;人多时,也许更茫然,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在众人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我们仍然可能深感孤独。相反,一个人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

孤独和寂寞也并不是一回事儿。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奈、无所适从的焦灼与可怜,而孤独是自成体系的独处、是一种完整的状态。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自成体系、自成世界、是一种圆融的状态。孤独,也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一个人自从离开母体之后,便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物理上同在过。所以,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是灵*的光耀,是思想的高度,是人生的境界。

孤独,成就了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思想是自由的,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源于孤独。

孤独,成就了王者。孤,是王者,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寡人”;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需无条件地接受孤独,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孤独中,平静地独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自得其乐,品味孤独,享受孤独。这早已经不再是了孤独。

愿我们都能在本不孤独的状态中,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成就自我,光耀生命。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自以为的孤独,也许并不是真的,或许你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