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洋面孔下的中国心外国弃婴被北京夫妻收养,
TUhjnbcbe - 2023/3/15 19:30:00

初见李忆祖,相信多数人都会感到不可思议:这位长着蓝色瞳孔、鹰钩鼻、下垂眼的洋先生,怎么可能会是中国人?然而,只要李老一开口,那夹带着北京胡同味的京腔又会让人深信不疑:这老北京味儿,只有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才能说得这么流利呀!

身为中国地质界的泰斗,李忆祖的名声早已遍布整个神州大地,他的援疆事迹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为此,CCTV还专门为他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专门记录李老和新疆的不解之缘。

然而,他的洋面孔却一度让国人质疑他的国籍:有人说李老是中外混血,有人说他是拿到了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其实都不是,李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被收养的外国婴儿

李忆祖于年出生医院,可是他刚落地,就遭到了生父母的遗弃。没有任何人知道关于他亲生父母的讯息,因此,李忆祖的血统也无从知晓,根据他的长相,我们只能大概推测出他应该是西方某个国家的后裔。

后来,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主动提出收养李忆祖。这对夫妇经济条件不错,丈夫在一家美国公司驻华分部担任经理一职,妻子是家庭主妇。

在优渥的环境中,李忆祖长大了,他的养父母并没有因为他不是亲生而苛待他,反而视如己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

据李忆祖回忆,他小的时候曾和养父母一起去欧洲旅游,当时一位德国老太太十分喜爱他,又听说他不是父母亲生的,便想收养他,却遭到了养父母的拒绝。

后来,李忆祖进入北京育英中学读书,许多同学因为他的迥异长相而排挤、嘲讽他,把他当作异类看待。

这段日子对于李忆祖来说是灰暗的,他也十分自卑,一度因为异域的血统和样貌而抬不起头来。但他的母亲却耐心地开导他,让他做一个有骨气且自信的人。

舍弃工作,毅然入疆

从北京二中毕业后,李忆祖凭借着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选择了他最感兴趣的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

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某单位参加工作。既能拥有首都的留居权,还有一个踏实稳定的饭碗,这是当时多少毕业生都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可李忆祖却不以为然,他并不想追求安逸的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鼓励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开发西部。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李忆祖两次主动申请援疆,最终被批准成为援疆队伍中的一员。但是李忆祖的母亲却不想让他去,彼时,养父和养母已经离异,李忆祖的抚养权被判给了母亲,二人相依为命;李忆祖这一走,母亲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李忆祖之所以名为忆祖,是因为养父想让他铭记勿忘祖国,勿忘根源。对于李忆祖来说,是中国接纳了他,给了他重生的机会,让他得以茁壮成长,中国就是他的祖国!

为了报效祖国,他舍小家,安顿好了老母亲,毅然决然地深入新疆盆地。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铭记初心,无悔奉献

刚到新疆时,李忆祖被分配到了煤田地质队,专门负责野外勘探野外的煤田油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队伍会经常露宿荒郊。白天,队伍跋山涉水,深入无人之境;夜晚,大伙就驻扎在野外,风餐露宿。

面对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李忆祖也时常以苦为乐,不知不觉就坚持了四十余年。

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这是母校北京二中的校训,也是李忆祖毕生的座右铭。退休之后,他本可以拿着养老金舒舒服服地回京安享晚年,可李忆祖依旧选择了留在新疆。

从此,探测队少了一位勇士,三尺讲台上却多了一名教书先生。

22年来,李忆祖一直致力于教育行业,他先后去过50多个学校授课,开课次数高达多次,给近30万学生上过课。他从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形式,而是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彻底爱上地质学这门课程。

每每有人问起国籍时,李忆祖总是坚定地说:我是地道的中国人!的确,李老人如其名,终身不忘报国之志,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和壮年都给了祖国,即便已是耄耋老人却依然在讲台上耕耘。拳拳赤子之心,让人心生敬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洋面孔下的中国心外国弃婴被北京夫妻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