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春秋战国的故事28齐国名相管仲四完
TUhjnbcbe - 2023/3/11 11:50:00
北京青春痘十佳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418/8860371.html

系列更新比较久了,要开新文,考虑一下,就以这篇结束吧。字数稍微多一些,就不再另开一篇了。

七、齐桓公二十二年(前),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此次援燕,中间有两个典故,我们说一下)

智过*泣谷

齐国北面的山戎民族,出兵攻打与齐国立盟的燕国,企图削弱齐国的势力。燕国君主亲率两万将士出战,却在一个叫*泣谷的地方,中了山戎部落令支国首领密卢的埋伏,只逃出千余人。接着,山戎连拔三城,燕国急派使者向齐国求援。于是,齐桓公统率五万大*开向燕国。

无终国的国君也派遣大将虎儿斑率两千士兵助战。被管仲封为先锋将*的虎儿斑,一连收复了燕国失去的那三座城。但杀到一个叫里岗的地方时,却不敢前进了。他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泣谷。如果山戎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燕国两万大*就是葬身在那里的!”管仲在路上早就想出了过*泣谷的计谋,他对虎儿斑说:“将*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的最后吧。”管仲说着,拿出令牌:“王子成父、赵川二将!你俩去前*按令牌所指行事,作好准备,明日清晨过*泣谷!”王子成父和赵川接令牌驾车而去。

第二天天刚亮,一辆辆战车向*泣谷驶去。只见马的嘴是被网笼住的;战车的轮子上绑有麻皮,发出的声音很小;战车上站着的将士则披甲握戈,显得格外高大;齐国的战旗在谷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这时,山戎令支国首领密卢举着“令”字小*旗,出现在*泣谷的山头上,见齐*进入了他的伏击圈,就一挥小*旗,喊声:“打!”猛然间,箭、石、木齐下,有的击中齐*将士,有的把战车砸得稀巴烂,有的把“齐”字大旗打断了。

密卢率兵从山上冲将下来,冲到一个身中数箭仍立于战车上岿然不动的齐将前,举棒对这齐将的头部狠击一棒。“咚”一声,把齐将的头盔打掉了。定睛一看,原来被打掉头盔的却是披着衣甲的树桩。密卢知道中计,大惊失色。

此刻,鼓声大作。密卢闻声回头,只见齐国骁将王子成父和赵川率兵直扑过来。密卢大喝一声,挥棒迎上去。他见远处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战车上,在观看两*作战,断定是齐国相国管仲,就径直朝那人扑去。所扑之处,齐兵无人抵挡得住。片刻,密卢已杀到管仲面前。说时迟,那时快,战车后数十枚箭齐发。密卢惨叫倒地。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逃去。

就这样,管仲智过*泣谷,解了燕国之围。

老马识途

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与燕*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唐山滦南即是孤竹国中心)。齐*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追赶。

孤竹国降将将齐*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两*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之中。

齐桓公灭了令支(河北省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地域)、孤竹(今河北省卢龙、滦南以北地区),辟地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鲁国按兵未动。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

八、齐桓公二十四年(前),鲁国发生内乱。鲁庄公死后,鲁闵公即位,不久被庆父杀死,鲁僖公即位,庆父畏罪自杀。僖公为了巩固君位,与齐国会盟于落姑(落姑国,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其时为齐国封地,地图上我没有找到。落姑氏为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鲁大夫食采于落姑,因氏焉。”从此该大夫一族,均以此邑为氏),从此鲁国也安定下来。

至此,齐桓公威望布于天下,德名远播诸侯。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他的霸业。正当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时,边境少数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屡屡举兵犯境,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

九、齐桓公二十六年(前),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

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

十、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齐桓公二十七年(前),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十一、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齐桓公二十年(前)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齐桓公二十九年(前)秋,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宋、江、*三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共同救郑抗楚。此次会盟也是齐桓公称霸的开始,也是齐桓公纠集的共十六次会盟的其中一次。

十二、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三十年(前)春,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

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

风马牛不相及

写到这里,有个典故,要讲一下,很有意思。我们先看看原文是怎么记述的。《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风”在这里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说是兽类雌雄相诱叫“风”,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至对方境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想不到吧?这就是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出自《左传》,公元前年,楚国派使者屈完面见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

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

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

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在陉(今河南郾城区东南)驻扎下来。南北两*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

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城区东)。

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中与他同车观看*队。齐桓公指着*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指挥这样的*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

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义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

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十三、齐桓公三十五年(前),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惠王长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民权县东北),举行受赐典礼,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

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

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关于周王的这次交替,有“王子带之乱”等故事,中间还涉及到了王后隗[wěi]氏,未来我会单独写)

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谦虚谨慎。

十四、齐桓公三十九年(前),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礼仪的待遇。

桓公之殇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有什么教诲我的?谁又可以接受相位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

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的。”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xí]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桓公说:“我听你的。”可遗憾的是,齐桓公最终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易牙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管仲死后,继任的公孙隰朋、鲍叔牙两位相国继续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治制度。

管仲死后的一段时间,齐桓公仍然记得管仲的临终嘱托,暂时疏远了易牙等三人。但时间久了,身边没有奉承之人,桓公又感觉很是无趣。于是,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又重新启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

二年后(齐桓公四十三年,前年),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

有二宫女乘人不备,越墙人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晋国。

管仲评价

一、孔子《论语》

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意思是:“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

二、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意思是:晏婴节俭,管仲奢华;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绩显赫。

虽然管奢与晏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治家,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编著而成《管晏列传》。

三、蜀汉名相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

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管仲,起于微末,身份不高,但是能改革偏僻的齐国,使之一直强盛不衰,又辅助齐桓公称霸春秋,名扬青史。

乐毅,魏国名将乐羊之后,本来出奔到赵国也没受到赵王的重用,结果被燕国的使臣发觉,带回了燕国。聚三十年之力以治燕国,一举破东帝强齐,可谓存亡续绝第一人。

这两个人都和诸葛亮有相似之处,诸葛亮躬耕南阳,是个平民身份,这和管仲相似,但是他的祖辈却有人出任过司隶校尉(可以理解为北京市纪检委,位高权重,是御前八独坐之一),也可以说是名门之后。

他流落荆州,与刘备还带有亲戚关系,但是却没有进入襄阳*治团体,可谓怀才不遇。

这一系列的相似或者是巧合,会带给人一个心理暗示——这是不是就是汉末的管仲,能辅佐明公称霸乱世再更上一步?仰或是被埋没的乐毅,一旦被发掘重用,就能逆转局势,平定天下?

所以无论是强势还是弱势的势力,实际上都被他概括进去了,管仲、乐毅都是治理天下的大才。当时文人都非常尊崇的两位大贤,诸葛亮把自己比作他们,一来可以打响自己的名号(他确实有这个资本),二来吸引刘备这样的君主前来招贤。

管仲著作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共24卷,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是一部稷下*老道家学派的文集汇编。

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之兴,在顺民心;*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虽然这样,管仲仍不失为一位大*治家、思想家,在历史上有过巨大贡献。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秋战国的故事28齐国名相管仲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