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一位铁腕*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狄仁杰既是她手下的名臣,也是武则天非常信任的一位能臣。武则天是胁迫自己的儿子唐睿宗李旦退位,才荣登大宝的,等于是篡夺了李唐的天下。而狄仁杰始终是站在要还*于李氏的立场,算是大唐*权的忠臣吧。
有意思的是,这对*治立场看似完全对立的君臣,却是工作中的亲密战友。狄仁杰处理朝中*事公允得体,尽心尽力,而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器重与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把他当作了可以畅谈心中郁结的知己。*见相左的两方,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这从表面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其中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在利用酷吏登上皇位后,武则天明白治理国家需要真正的能臣,狄仁杰人品好、能力强,受人尊重,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处理方式比较温和,正是她所需要的人才。而狄仁杰也意识到其他各方的*治力量,暂且不能与武则天抗衡,如果逆势而动,会令国家动荡,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合作比选择对抗更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后人评价武则天是睿智而强势的*治人物,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她非常善于用人,对事态的把握也极为到位。在尚未登上皇位时,为了取得*治斗争的胜利,武则天采用的是雷霆手段,多用酷吏对自己的对立面进行残忍的打击和压制。
在取得*权以后,她深知国家的治理,绝不能依靠只有鹰犬之能的酷吏,她需要真正得民心,有治理水平的能臣,而狄仁杰在地方上的*绩突出,深受百姓的爱戴,虽然几经宦海沉浮,却能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凡事皆可从于国于民有利的方面去考虑,所提建议公平中正,这些正是武则天所需要的,而狄公大公无私的品行,也正是她倚重和信赖的。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子李宏贤达,却早年猝死于痨病(也有一说为被武则天*死)。次子李贤因*见不同,在武则天的逼迫下自杀。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皆是平庸之辈,在与武则天的对抗中,无不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鉴于当时的情势,虽说朝中以狄仁杰为首的拥唐派,内心并不赞同武则天称帝,但李唐的后人确实也没有可以担当大任,在能力上足以与武氏抗衡的人。既如此,不如蛰伏待机,反正武则天也已进入垂暮之年,百年后总是要找继承人的,不如把心思用到皇位的继承权上,让*权和平过渡,总好过在尖锐的*治冲突中折损实力,出现生灵涂炭的局面。
武则天曾在立储问题上非常纠结,按她的本意,她是要将天下交给武家人,立侄子武三思为储君,但是经过几次考验后,发现武三思的为人能力其实也不比自己的两个儿子强多少。但是立自己的儿子,等于将天下归还李唐,武氏的心里一时也难以接受。
这时候狄仁杰和几位重臣就对武则天说:“若是您立自己的儿子为储,您千秋后,儿孙们自然会让您享食太庙,可是谁又见过侄子会把姑母接入太庙供奉的呢?”这个道理一挑明,武则天便默不作声了,没过多久,武氏果然放弃了让武三思继位的想法。
二、狄仁杰是忠臣,也是能臣不假,但是他绝对不是传统认知中的“直臣”,狄公情商极高,进谏多用迂回之术,让武则天感悟其中道理。当然能够这样操作的前提是,武则天是非通达,明白事理,狄仁杰提建议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矛盾冲突,才可做到解决问题水到渠成。这其中自然有他们君臣互相了解,配合默契的缘故,但更主要的还得归功于狄仁杰高超的智慧。
武则天宠溺面首张昌宗,难免做出超越规矩的事情来。有一次武则天将一件西域进供来的珍贵皮袍赠与张昌宗,按规制,张昌宗的地位接受这样的赏赐是非常不妥的。这天狄仁杰去宫苑内觐见武则天,武则天正与身穿名贵皮袍的张昌宗下棋。
狄仁杰看到张昌宗洋洋自得的样子,也不斥责也不拆穿,只是对张昌宗说:“咱俩比试比试棋艺,三局两胜。我赢了,你就把你身上的皮袍输给我,我输了,就把我身上穿的紫色朝服输给你。”
武则天听着有趣,就对狄公说:“你可知那件皮袍有多贵重?爱卿倒是会做买卖。”狄仁杰立刻神情严肃起来,毕恭毕敬地回奏武则天:“我这身朝服虽然朴素,但却是觐见天子时才可以穿着的服装,身份自然是高贵无比的,而他那件皮袍,是邀宠得到的赏赐,怎能与我的相比?”
武则天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张宗昌自知越制,心中理亏,不想再惹武则天不悦,自然不敢在棋盘上与狄仁杰抗衡,只得是草草输了比赛,让狄仁杰拿走了皮袍。狄仁杰在貌似不经意中提醒了武则天不可僭越礼制的重要,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既给皇帝留足了面子,也打击了张宗昌的嚣张气焰,干得漂亮!难怪连自己亲生儿子都看不上的武则天,会如此器重他,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虽说狄仁杰处事低调周全,但毕竟*治立场是打算恢复李唐社稷的,这必然会招来反对派的仇视,特别是当年扶持武则天上位的一帮酷吏,生怕恢复李唐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自然是要对“拥唐派”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压,甚至是诬陷。
有一次来俊臣一伙为铲除异己,诬陷狄仁杰要“拥唐谋反”,把他抓起来审讯,狄仁杰在来俊臣的公堂上,二话不说,便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而且你说啥是啥,绝不反驳。就在来俊臣觉得自己大功告成,松懈大意的时候,狄仁杰早已暗中找人捎书,将事情的原委呈报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看到来俊臣的奏章,知道事情蹊跷,于是亲自询问狄仁杰:“为何自己被冤枉,还要在公堂上承认罪状?”狄仁杰委屈地回奏:“臣若不认,定然是要被来俊臣活活打死在公堂上,臣惧死,怕再见不到陛下,故出此下策。”
狄仁杰真是谦虚,这哪里是下策?这明明就是不动声色地参了来俊臣一本,参他胡作非为,参他栽赃陷害,更重要的是参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屈打成招,制造冤案!虽说狄公不是奸诈的人,但是在上司面前给对手“扎针儿”的本事却不能小觑,让他这么一搞,来俊臣残暴的嘴脸是无处遁形了,武则天要怎么收拾他也是后话,只是狄阁老这事办得确实机智高明,确实不能不让人佩服,估计武则天的感受也会跟笔者一样吧。
三、唐太宗与宰相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一直被史家传为佳话,笔者觉得武则天与狄仁杰的相处之道,一点也不逊于前者。如果说唐太宗与魏征是古代上下级工作关系的标杆,那么武则天与狄仁杰,则更多了知己之间的默契与信任。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到了什么程度?或许用言听计从来形容,也并不过分。有一次武则天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张柬之,很快武则天就升了张柬之的官职。这之后,武则天又要狄仁杰举荐贤才,
狄仁杰说:“我上次举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重用。”
武则天狐疑:“我不是已经升了他的官职了么?”
狄仁杰继续:“老臣为陛下举荐的可是宰相。”
武则天:……
不久之后,张柬之升任宰相,事实证明,狄仁杰这个推荐很到位,张柬之不仅帮助武则天将朝堂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在后来逼宫,令武则天退位,还帝位与儿子李显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不知道这个“一箭双雕”的操作,是不是狄阁老事先策划的。
不知道武则天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曾对狄仁杰做事的目的表示过怀疑,但是从他们的一段对话中,却能品味出他们之间相处的真谛。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朝堂上可是有不少人对我总是接受你的建议很不满意呢,而且还有不少人在寡人面前说你的不是,你想不想知道他们都是谁?”
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道:“如果陛下信任我,他们说什么都是没用的,我自然没有必要知道;如果陛下不信任我,就算我知道了他们的名字也于事无补。”这番话,不仅表达了狄仁杰豁达无私的胸怀,也让武则天彻底相信他不会因为*见之争,在朝廷上搞帮派斗争,对他愈发佩服和信任了。
其实武则天与狄仁杰的*治目的并不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在治国安邦,富国强民的理念和执*方式上,却有着“殊途同归”的一致性,这让他们这对组合,在执*的道路上始终配合默契,屡战屡胜,难怪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发出“朝堂空矣”的感叹。而他们这种能够在“求同存异”中信任和谐,亦伙伴、亦知己的君臣关系,也不由得让后来人羡慕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