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奋六世之余烈,秦国一统天下的代代积累秦
TUhjnbcbe - 2023/3/7 18:34:00
青少年患白癫疯 http://pf.39.net/bdfyy/bdflx/181022/6594439.html

上篇,我们介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起点——秦献公,本篇,写一下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大奠基人秦孝公嬴渠梁。

一.危难继位,求贤图强

秦国长期的衰弱在秦献公时代结束,开始了恢复期,但秦国的衰弱期太长,积贫积弱百余年,仅靠实习二十年的献公新*不可能完全扭转过来,何况新*带来的收益是不小,可秦国这些年耗费的不少,两下一抵,其实也就剩不下什么家底了。

秦国西部北部,有数十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戎狄部落,秦国强大时,他们俯首称臣,可秦国陷入衰弱后,他们就不安分了,为了平定这些戎狄,保护秦国后方安稳,几乎年年用兵,对秦国的损耗很大,而东部对魏国的三场战争,虽然秦国胜了,可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而且石门,少梁两战,魏国出动的主要是地方驻守部队这样的二流部队,一流部队都没多少,主力魏武卒更是没上,秦国就打空了,可见秦国的家底还是薄啊。毕竟一穷二白的赚二十年,也斗不过上百年积累的富豪人家。

秦献公三战三胜,打出来秦国的威风,可也将魏国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魏国在结束了和赵国,楚国的纠缠,腾出手来后,大将庞涓率领魏武卒迅速反击,不仅重夺河西之地,还攻破秦国国都栎阳,逼得秦孝公不得不将都城迁回旧都雍城,暂避魏*锋芒。赵国,韩国也趁火打劫,侵吞秦国土地,陇西戎狄本也想来分一杯羹,可秦国虽然东面战斗失利,对戎狄却很是强悍,大败西戎,斩杀西戎獂王,稳定了秦国后方。秦国局势十分艰难,列国对秦国的蔑视如旧,加上秦国久居西陲,与戎狄相近,山东各国就像对楚一样,将秦列于蛮夷之国。这是秦孝公心中最深的痛。所谓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孝公的处境虽然危难,但所幸其父秦献公多年的努力,秦国朝局安稳,*令通行,甲兵修备,还有自保之力,这才让秦孝公有回旋的余地。

秦国要强大,先要发展综合国力,何为综合国力?

人口众多,农工兴旺,甲兵强盛,府库充盈,民勇公战,此五者为国力也。

秦国此时,五无其一,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孝公雄才大略,深知以人为本,贤才治国的道理。于是,他发布了求贤令,于各国求取人才。

求贤令(资治通鉴版)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大秦帝国版)秦公嬴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於心。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与本公共治秦国,共享秦国。

《求贤令》行文简洁直白,但其中的气魄之大,直可为战国第一雄文。秦孝公取士,不问出身,不问国别,唯才是举。奠定了秦国百余年间开放,进取,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秦国因此得以源源不断的吸纳天下人才为己用,最终一统天下。

求贤令传于列国,世人皆知,然而,吸引到秦的士子有限,毕竟秦国当时对列国士子的吸引力确实小,秦国久居西陲,被视为蛮夷,士子不屑,秦国穷苦,士子不愿。在秦国这种穷困蛮荒之地,就是当上大夫,也不如魏齐小吏富足,而治理国*,待秦国强盛而功成名就,太久太累,这是千百年来人的劣根性,不愿去建设,而直接去富足的地方。

不过,求贤令还是求来了天下大才——卫鞅,被求贤令震撼的他,毅然放弃了魏国中庶子的职位,西行入秦。

二.得遇卫鞅,君臣相会

卫鞅,姬姓,公孙氏,卫国贵族,*谷子门下,还有一说,是尸佼门下,不过据史料,卫鞅向尸佼学的是杂学,而卫鞅主修法家之学,可能是师从*谷,又向尸佼学习。学成之后,卫鞅入魏,在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识人有术,知晓卫鞅的能力,但一则卫鞅年轻,缺乏资历,二则,卫鞅是卫国没落之家,在任人唯贵的魏国太吃亏,三则,公叔痤怕过早推荐卫鞅,一朝卫鞅展才会危及自己,所以直到临终才向魏惠王推荐卫鞅,魏惠王在用人上,继承了其父魏武侯的模式,“任人唯亲,任人唯贵”,在他看来,像卫鞅这样的没落子弟,又不是什么没说是什么名师门下,定然是个才能平庸之辈。魏惠王对公叔痤的推荐不感兴趣,连杀卫鞅的兴趣都没有。

卫鞅在魏国多年,不过一介中庶子,区区小吏,不免意兴阑珊,恰逢秦孝公的《求贤令》流传各国,《求贤令》中的磅礴气势,赫赫志向震撼了这个绝世大才,卫鞅西行入秦,为这个西部蛮国,带来了变革的大道。

秦孝公一心求治,但苦无贤才,《求贤令》虽出,却少有贤才前来,此时,他的重臣景监向他推荐了卫鞅。秦孝公于是接见了卫鞅,两人的会面很有意思。

第一次会面,卫鞅滔滔不绝,孝公昏昏欲睡

第二次会面,卫鞅滔滔不绝,孝公毫无兴趣

第三次会面,卫鞅滔滔不绝,孝公略有兴趣

第四次会面,卫鞅滔滔不绝,孝公津津有味

四次会面,卫鞅献上不一样的计划,孝公的态度也在变化,头两次的时候,卫鞅用仁*,王道劝说,不能说不好,但不符合实际,尤其是战国时期的仁*王道主张的是倒退,就是退回周公时期的制度,数百年后有一个人这么干了,丢掉江山,没了性命,那个人叫王莽。秦孝公要脑子衰咗嘞才会有兴趣。第三次卫鞅献上的是效仿春秋五霸的图霸之策,这个比较符合实际,而且孝公打出的旗号是继承先公遗志,恢复穆公霸业,秦穆公正是五霸之一。不过春秋和战国隔了一个时代,许多办法已经不行了。所以秦孝公虽然有兴趣,却没有采纳。最后卫鞅才把自己真正的计划《强秦九论》献出。至于《史记》中太史公认为卫鞅欲以三代王道辅秦,纯粹是太史公夹杂私货,不合逻辑。好比一个精研粤菜的厨师,说他准备开正宗川菜馆,驴头不对马嘴,卫鞅是法家大师,和三代王道截然不同。至于《史记.商君列传》中的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这是太史公所语,并不是商鞅说的,只是太史公喜欢隐去自己,给人以假象。

这短短四次会面,可以说风云变幻,卫鞅借机试探,秦孝公是不是一个明君,有没有明君的见识与气度,秦孝公则在观望,观望卫鞅是不是大才,风云际会间,明君贤臣相遇。拉开了秦孝公与商鞅君臣相持,变法强秦的序幕。

三.黑色裂变,秦国变法

秦孝公在卫鞅的《强秦九论》中,看到了秦国变法的方向,并构想出强秦的光明未来,但是,要将这幅蓝图化为现实,还有道道坎坷要历,第一关名分。

自古以来,名不正言不顺,尤其是变法改革,一种体制形成,就会有一个利益体,这个利益体也必然掌握着权力,没有名分,就不能轻易去动,不然他们的力量会在顷刻之间吞没变法者,在中国古代,利益体的理由通常是“恪守祖制,尊崇先君”,所以秦孝公召开了朝会,讨论要不要变法,如何变法。

在朝会中,秦国世族以甘龙,杜挚为代表,他们主张“法古循礼”,并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为由,反对变法。

变法派此时只明面上的卫鞅一人,舌战群臣,主张“变法图强”,以“三代不同制,五霸不同法”为依据,驳斥守旧派。

朝会的争议最终以卫鞅的雄辩获胜,使得变法名正言顺。

朝会中变法派胜利,秦孝公定下变法的基调,让卫鞅负责。

朝堂的问题解决了,就要取信于民以实施,卫鞅徙木立信,取得民众的信任。

随后分批次进行变法,变法序幕是变法廷辩结束后颁布的《垦草令》

《垦草令》的主要内容有

1.刺激农业生产;

2.抑制商业发展;

3.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

4.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5.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着眼于农业,重农重本,排除干扰,是其积极性,但其重农抑商,愚民弱民又是消极的。

《垦草令》实施三年后,即公元前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正式开始第一轮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原本累世不分家的大家族,通过同户避税,合家力量作乱的事屡见不鲜,世卿世禄下,贵族享有多项免税减税之权,又有薪俸,大大损害了府库。卫鞅通过第一次变法,拆分大家族为小家庭,增加赋税来源,打击地方势力,废除世卿世禄,节省开支,*功授爵打开上升通道,刺激民众建功立业。秦国经济,*事力量上升,国公进一步压制贵族。

七年后,公元前年,秦孝公让卫鞅进行第二轮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正式废除奴隶制,大大增加了秦国的人口,推行郡县制,增强了官僚制度,秦国从奴隶*治向官僚*治大跨一步。

变法后,秦国空虚的府库变得充盈,*队更加悍勇,国内世族势力进一步被削弱,朝*更加稳定,人才充足。

四,秦国对外,西陲不闭

孝公继位初期,面对国内破败动荡,国外强敌虎视的局面,韬光养晦,示弱柔韧的坚持了下来,但战国大争之世,韬晦不过权宜之策,要是始终不展露獠牙,或者闭塞自孤必然成为群雄口中之食。秦国经过休养生息,并且在变法稍有成效的时候,就开始展露獠牙。

秦孝公八年,秦国趁赵魏交战,攻克魏国元里,同年占领韩魏交界的韩国领土上枳、安陵、山氏。

次年,齐国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击败魏*,秦楚趁机攻略魏地。秦孝公于秦孝公十年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进攻魏国,攻占魏国旧都安邑,次年攻占固阳。魏国在结束和赵国,齐国,楚国的战斗后,集中力量向西夺回安邑,包围固阳。秦孝公考虑魏国实力尚强,国内就要进行第二轮变法,在彤地与魏王会盟修好。

为了应对秦国的崛起,魏惠王会盟泗上十二诸侯意图攻秦,秦孝公考虑到,秦魏实力还没有扭转,魏国依然强大,于是采取卫鞅的“尊魏为王”策略,于秦孝公十八年,派卫鞅游说魏国称王图霸。成功的使得魏国受天下诸侯之怨,化解了魏国对秦国的图谋。

秦孝公二十一年,魏国再次被齐国大败,庞涓战死,太子被俘,国力大崩。秦孝公察觉到战机与齐国赵国攻打魏国,卫鞅领*击败魏国公子卬,夺回了了大半个河西。卫鞅因功封为商君。秦国洗刷了百年国耻,一举威慑诸侯,强势崛起。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国两败魏国。

秦孝公二十四年,一代强主秦孝公嬴渠梁因病离世,享年四十三岁。他自幼随父亲颠沛流离,少年从*,青年继位。面对国内虚弱,世族蠢蠢欲动,国外诸侯虎视眈眈,西部戎狄侵扰的局面。他韬光养晦,宵衣旰食,结士取才,二十年间,将贫弱之国治理的富裕强盛,他继献公之业,创孝公之盛。

寒台赞曰:

弱冠国公领西秦,邦弱戎乱诸侯卑。

斩狄割土誓强国,求贤取才遇商君。

强秦九论明策略,君臣相得风云会。

收复河西雪国耻,盛年突薨雄心泯。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六世之余烈,秦国一统天下的代代积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