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清华教授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
TUhjnbcbe - 2023/2/24 8:30:00
北京皮肤科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最近,清华教授刘瑜一篇题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后标题被自媒体改为《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演讲引爆了网络,引起了网友的广发热议。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低调,听去也无可非议,为什么从一个清华教授的嘴里讲出来会引起轩然大波,乃至引起群嘲呢?这到底戳痛了谁的痛点?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刘瑜教授演讲的中心内容:当前“*备竞赛”模式的教育,“踩踏式的竞争”,导致了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自我”愈发被压抑,生活愈发平庸无趣等问题,刘瑜教授呼吁要摆脱迷茫和焦虑,不妨先从“坚定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开始。以此为起点,去看看自己喜欢什么,去试错,去重来。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竞赛执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找到自我,接纳自我,而不是从小就被父母和老师指挥着,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要给孩子松绑。刘瑜教授的观点听去很有人性,也很高大上,但在很多网友看来只是海市蜃楼,脱离了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现实,并不接地气。下面我们就截取刘瑜教授演讲中的几句话一起来剖析一下。

一、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所欢喜的事,发掘她的比较优势

刘瑜教授在演讲中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找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因此,刘瑜教授所持的一个主要教育观点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刘瑜教授从一个家长的角度说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所欢喜的事,发掘她的比较优势。

为了力证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刘瑜教授举了北大学生李雪琴成为脱口秀演员的例子和日本收纳咨询师的例子。我也从家长的角度举个例子旁证一下刘瑜教授的观点。《故事大王》的作者郑渊洁,他不认可当前的学校教育,不让孩子上学读书,自己为孩子写教材,最后他的孩子成了像刘瑜教授所说的把自己的亮点发挥到极致的成功人士。

我想说的是,中国只有一个郑渊洁,他可以当孩子的伯乐,但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家长不具备慧眼识英才的能力,都当不了伯乐,甚至相当一部分还可称得上平庸,没有能力引领,更不要说为孩子量身定做写教材。再说中国大部分家长也没有那个底气。

郑渊洁的教育即便最终失败,他依然可以凭着自身的财力让孩子上私立大学,纵使上不了,他还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从新的起点开始。可以说,有钱的人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没有资本,没有矿产的普通家庭想都不敢想。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负不起刘瑜教授所说的作为家长的使命,这是痛点一。

二、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学校教育承载着义不容辞的重任,那么纵使老师发现孩子是某一方面的人才又能怎么样?二十年前,我带一个初三毕业班,插进来一个复读生(当时还允许学生复读,),听说是数理化的天才,但因为中考语文和英语考三四十分,无缘高中。老师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建议他回校复读。接触一段时间后,他的确是个物理人才,数学人才,大大小小的考试,他数理化都是第一,谁都不是他的竞争对手。

他听从内心的召唤,连早读课都在做数理化的作业,整天缠着数学老师问高难度的作业,缠着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到实验室做实验。老师为了不让他重蹈覆辙,做了跟刘瑜教授背道而驰的事,不让他做理科作业,不回答他任何高难度的问题,文理老师都在同心协力,一心就想帮助孩子完成他复读的目标——上高中。因为在当前用分数来选拔人才的教育体制下,没有一所高中会因为他数理化特别突出而破格录取他。

但孩子对数理化喜欢得走火入魔,像刘瑜教授说的,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探索自己的兴趣,放弃了“踩踏式”的竞争,爱我所爱,顺性发展,不去读他讨厌的英语和语文,结果,第二年中考,毫无悬念,因为他的文科严重拉了后腿,他再度败北,最后回家当了农民,所有老师都扼腕叹息。不排除他就是陈景润,爱迪生这样的奇才,但连高中都上不了,一切都成了浮云,最终只能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他像刘瑜教授说的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了,内在的热情都溢了出来,但他最终也施展不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创造力还没发挥就夭折了,更不要说发挥到极致了,至于他的人生也不可能因此而出彩。

他所处的环境不会允许他不吃不喝去发展自己的兴趣,钻研高深的难题,搞一辈子研究,何况要自学成才谈何容易?当然如果是生在刘瑜教授这样的高知家庭那有可能,但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是金子也没人挖掘他。反之,如果他加入了刘瑜教授所说的“踩踏式”的竞争,考上高中,他就可以凭着他的优势在各种竞赛中崭露头角,就极有可能有看好他的高校破格录取他,他可能就能如鱼得水获得更多深造的机会,那么他一辈子也许就能美美探索自己的兴趣,他的人生也许就能出彩,这对他自己对社会都是最好的结果。可惜人生没有“如果”,这是痛点二。

三、失败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敢去试错,就是害怕失败

是害怕失败吗?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来说,与其说是害怕失败,毋宁说是输不起。故事大王郑渊洁输得起,刘瑜教授输得起。刘瑜教授说失败了可以从新的起点开始,说得是轻巧,关键是现实允许不允许。不读书是吧?中考考不好,无缘高中,高考失败,无缘大学,像刘瑜教授轻描淡写说的,那就让孩子去开个奶茶店,煎饼店呗,

说得挺容易,资本呢?就是把家底全压上,亏损了呢?失败了呢?全家喝西北风去。所以没有爹妈拼的的孩子*不起,没有办法像刘瑜教授说的,去试错,去接受失败,在失败中发现自我。更没有底气像刘瑜教授一样调侃,“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孩子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有几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能有这等试错的底气?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一步到位,这是痛点三。

四、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啊

这句话看出刘瑜教授很有爱,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教育不应该用了无生趣的考试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其实,不止刘瑜教授,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这样憧憬过。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看法,因为这样就不会抑郁,不会自杀,而且不用监督孩子做作业,不要上补习班,不要考试,这样母慈子孝,不会有鸡飞狗跳,家庭和谐,多好。

这样就可以任由孩子的兴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然后在不断的试错中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亮点,如果发现自己方向错了,就选择放弃,刘瑜教授说因为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不要再发明“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决不放弃”、“战胜自我”类似的褒义词鼓励这种极其痛苦的坚持,我敢说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有这样一个乌托邦的教育模式,不求孩子像刘瑜教授一样轻轻松松上名校,当清华教授,如果他是小草惟愿他做个完美的小草,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做到极致,然后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只是这种美好该如何去实现,这是痛点四。

最后我用刘瑜教授演讲的结语献上我的美好祝愿: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华教授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