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卫国发生了一场宫廷*变,卫桓公被他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州吁刺杀,然后州吁自立为卫国的国君,史称卫前废公,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以下犯上弑君自立的事件,受此启发,大家有样学样,后世类似弑君篡位的事件屡出不穷。
卫国三朝重臣石碏不满州吁所为,就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设计将州吁擒住并将之诛杀,同时被杀的还有协助州吁发动*变的帮凶—-石碏的儿子石厚,石碏为了铲除奸凶,伸张正义,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上演了一出“大义灭亲”(这也是“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
除掉州吁后,石碏立即派人去将在邢国避难的卫桓公另一个弟弟公子晋迎回卫国,并拥立公子晋继位,成为新一代的晋国国君,是为卫宣公,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荒淫好色,薄情寡义的君王就此登场。
卫宣公姬姓,卫氏,名晋,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这家伙自小就品行不端,吃喝嫖*样样俱全,在他的老爸卫庄公刚刚挂掉后,就急不可耐地把魔爪伸向了他父亲的妾室,他看中了一个叫夷姜的小妾,几番眉来眼去,遂勾搭成奸,暗通款曲,不久俩人就有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彶子,彶寓意“急”,意思就是说这孩子来得不是时候,来得太急了,毕竟当时两人的恋情是见不得光的,这突然就多出来一个“奸情”的结晶,再也无法掩人耳目了,如何是好?最后还是夷姜想到了一个办法,说她在远离京城朝哥的乡下有一个远房亲戚,可以暂时先把孩子安顿寄养在那里,咱们隔三差五周济一下那户人家也就是了。公子晋闻言大喜,就依照她说的把孩子送到乡下让人代养去了。
对公子晋的品行石碏不可能不知道,但还是选择立他为卫国的国君,估计也是因为卫庄公只有这三个儿子,现在两个都塔司郎了,能喘气的就剩下这一个了,不选他又能选谁呢?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但如果他能预测到卫宣公之后各种荒淫无道,败坏纲常的行为,估计也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得直拍大腿,窃以为,公子晋主*卫国还不如公子州吁当*呢,州吁只是呈勇好斗,做事狠辣,但没有晋那么多多花花肠子,晋貌似雄性荷尔蒙激素特别丰富,一见到美貌女子就激情澎湃,情难自己,也正因此才发生了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故事,导致父子离心,兄弟相残,国家动乱,把一个本来强大的卫国从内部腐蚀掉了。说起来后世的曹操也是个好色之徒,因为贪恋张绣婶婶邹夫人的美色,于宛城之战折损了大将典韦以及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至于损兵折将更是不计其数,代价不谓不大。尤其是他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汝死,汝妻子吾养之,汝无虑也!意思是说,哥们,我要杀你了,借你人头一用,你死后,你的老婆孩子我负责帮你养活,你就不用牵挂了,安心得上路吧!把人家杀了不说,还要霸占人家的老婆,没有比这个更缺德的了。但是如果跟卫宣公比,拿卫宣公做参照物来衡量曹操的话,那曹操简直就是个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了,至少人家曹操不跟儿子争媳妇,官渡之战后,曹*乘胜追击,攻下邺城,曹操早就听说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是个绝色美女,就想趁机把她纳为偏房,没想到被儿子曹丕捷足先登,提前把甄宓收编了,曹操骂了一声“啊囊死给,孽畜!”只好悻悻然作罢(曹植也暗恋甄宓,并以她为原型创造了辞赋《洛神赋》,不惜用大量华丽的词汇描写甄宓之美,如: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等等)。这事要搁到卫宣公身上,是绝对不会如此大方的,说啥也得抢回来变成自己的媳妇,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坏的境界是无穷无尽的。
且说州吁发动*变导致卫国内乱的时候,公子晋为着自己人身安全考虑,扔下夷姜跑到邢国避难去了,邢候一看这小子人模狗样的倒也有几分人才,一高兴就把自己的女儿邢姬许配给他为妻了,这邢姬品行端正,恪守妇道,更兼满腹才华,做得一手好诗,奈何公子晋淫虫本色,每日里兴趣所在都离不开下半身的范畴,根本欣赏不到邢姬的这些优点,反倒觉得邢姬不解风情,煞是无趣,哪里比得上夷姜的风情万种?是以他每次看到正妻邢姬都心静如水,波澜不惊,可一看到野妻夷姜就心急火燎,迫不及待—-用现在的话来说,你邢姬再好,可偏偏不是我的菜,那又有啥办法?所以等到他被接回卫国做国君,成了卫宣公后,就立刻和夷姜重续前缘,打成了一片,每日里卿卿我我得黏在一起,彻底把邢姬给冷落了。而且以前跟夷姜两人是偷偷摸摸,暗度陈仓,现在他成了卫国的老大了,谁也管不着他了,就明目张胆,光明正大的封夷姜为自己的妃子,还把寄养在乡下的私生子彶子接回宫里,立为世子。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彶子也长大成了一个翩翩美少年,卫宣公就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妻子,听说齐国齐僖公的大女儿孟姜待字闺中,也已到了及笄之年,就派使者去齐国帮儿子提亲,他这样做其实也有*治上的考虑,齐国在诸多诸侯国里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国兼强国,能和齐国通过联姻的方式结盟,傍上齐国这棵大树,对卫国的好处不言而喻。齐僖公倒也痛快,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卫国的提亲,并约定选好一个*道吉日,就把姑娘送过去正式成亲。孟姜早就听闻卫国太子彶子温文尔雅,善良敦厚,更兼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小姑娘不禁芳心窃喜,对这门亲事充满了期待。
卫国派去提亲的使者回来后,见到卫宣公,猛夸齐国的孟姜多么多么的漂亮,用“倾国倾城”都不足以形容其美貌的十分之一,和世子真是太般配了,说这回世子算是捡到宝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卫宣公听闻未来的儿媳妇如此美貌,一颗心不禁怦怦直跳,多年的老毛病又犯了,卫宣公寻思道:如此美貌的女子许配我儿为妻,岂不是太浪费了?这可不行,如果我能将其纳为妃子,变成我的女人岂不甚好?瞧瞧,这个卫宣公连准儿媳妇的主意都敢打,真是荒淫无耻到了极点!
插句题外话,话说齐僖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孟姜,二女儿叫文姜,都是当世绝代佳人,美色传于天下各诸侯国,此外,他还有三个儿子,世子诸儿(后来的齐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后来的事实表明,他这几个子女,除了公子小白成为春秋第一代霸主,威名达于天下,别的都命运多舛,一生颠簸流离,或是婚姻不幸,或是身遭不测。尤其是他这两个女儿,由于美色而引发的故事就更多了,当然喽,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故事,真不知该称她们是红颜薄命,还是红颜祸水?文姜的故事以后会有另文专门讲述,这里只说孟姜的事。
孟姜有多美?诗经里有一篇《君子偕老》,是这样描述她的容貌的: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在这首诗里,可以得知孟姜的头发发质非常优越,以至于根本不屑用假发来妆饰。她戴着玉制的耳坠,别着象牙的发簪,皮肤如白玉一般。孟姜的清丽脱俗,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话题再回到卫宣公身上,他听闻准儿媳妇如此美貌,心里就开始惦记上了,这家伙不仅敢想,更是敢做,到了娶亲的那天,他故意安排儿子彶子出使宋国商谈卫,宋两国结盟事宜,等于是把儿子给支开了,以方便自己下手。然后自己领着卫国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得就出发了,在和齐国的送亲队伍汇合后,大队人马也不回王宫,而是开往淇水河,河边是一座提前建好的巍峨屹立,富丽堂皇的高台,名曰新台,然后新娘被引入新台上的行宫里边,孟姜怀着羞涩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心上人揭开罩在头上的婚纱,孰料婚纱被揭开的一刹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丑陋猥琐的老脸,而且此刻这张老脸上的眼睛正在色眯眯地盯着自己,嘴巴也正在吧嗒吧嗒往下流口水,孟姜吃了一惊,大声叱问:你是谁?我的夫君呢?
此人正是卫宣公,面对佳人的质问,他呵呵一笑,擦了擦嘴角的口水,不慌不忙得答道:夫人莫要惊慌,寡人是卫国的国君,也就是你的夫君啊,今日是咱们的大喜之日,还请夫人快快宽衣就寝。
孟姜一下子懵了:不是说好的要嫁给世子彶子吗?怎么突然换成他老爹了呢?
卫宣公略微尴尬了一下,随即便厚颜无耻得笑道:我儿有事来不了了,今天这个婚老夫代他结了,以后你就是我的夫人,跟我儿没任何关系了,咱俩的姻缘是前世注定的,你就认命吧!说着话罪恶的双手就要去解孟姜的衣带。
“别碰我!”,孟姜一把推开卫宣公,怒斥道:你都可以当我爹了,怎可行此禽兽之事?
卫宣公老脸一红,又开始没羞没躁地说道:老夫自听闻姑娘绝世容姿,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可见老夫对姑娘用情至深,老夫对姑娘的爱慕早已跨越了年龄的障碍,汝知乎?
“我呸!你个老不要脸的,赶紧闪开,我得走了!我要回去禀明父王请求退婚”
卫宣公面露狰狞之色:事到如今,老夫岂能容你走脱,今晚你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这是我的地盘,我说了算。说着话,挽起了衣袖,呸呸往手心吐了两口唾沫,摆出动武用强的架势(这是他年轻时当混混跟人干仗前的习惯动作,表示他已经动怒了),然后一个饿虎扑食,就扑向了孟姜。
孟姜悲愤交加,她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在如狼似虎的卫宣公面前直如待宰的羔羊,毫无抵抗之力,在骂了几声老畜生,禽兽不如之后还是被其得逞了。
从此,孟姜就改名被人称之为宣姜了,宣表示取丈夫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姜则寓意取娘家的姓,齐国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的封地,是以齐国王室以姜为姓。
这就是卫宣公筑台纳媳的故事,卫宣公是在新台上做下这种令人不齿的丑事,所以新台一词也常被后人暗指不正当的翁媳关系,卫宣公本人也因此被奉为“扒灰”事业的老祖宗,诗经中的《邶风·新台》篇记载了此事,全诗如下: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翻译过来就是:撒下渔网不见鱼,一个蛤蟆在其中,本想嫁个美少年呀,却换来了一个驼背丑老公,卫宣公的丑行,宣姜的谑怨愤懑,在这首诗里都得到了体现。
齐僖公得知卫宣公这个老流氓擅行乱伦之事,李代桃僵,替儿子成亲,霸王硬上弓把自己的宝贝女儿给玷污糟蹋了,老朋友兼老亲家突然就变成了乘龙快婿,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半天没回过神来,等琢磨过来后不禁勃然大怒,就要发兵攻打卫国,被手下大臣劝住,说公主好好的一棵白菜被猪给拱了,大王神威,即使把那只猪给打残打死了,白菜已毁,也恢复不成原样了,况且战端一启,劳民伤财,对咱们自己也没啥好处,为今之计,莫如强令卫国把公主扶正,成为卫国的王后,这样一来,以后卫国就成了咱的附属国了,咱叫它干啥它就得干啥,再则,本来卫宣公那畜生人模狗样的和大王您称兄道弟,平起平坐,现在他成了大王的女婿,辈分上矮您一级了,他得管您叫老丈人,叫爹,见面就得向您磕头,稍有怠慢,大王便可以责其不孝之罪,不亦爽乎?
齐僖公闻言转怒为喜,曰:此计甚妙!就派使者到卫国给卫宣公传话,说你这个人渣做下这等禽兽不如之事,我家大王本来想派兵打你的,但又恐伤及无辜百姓,现在给你个改正的机会,如果你能把原来的王后废掉,立我家公主为后,还则罢了,否则咱们两国只有刀兵相见,才能平息我家大王的怒火。
卫宣公对着齐国使者连连作揖:寡人宠爱姜妃,早有立她为后之意,何须督促?还请贵使替寡人拜上岳父泰山大人,请他老人家大可放心,另外,我这里已经备下了金银细软足有好几辆大车,也请他老人家一并笑纳,这是寡人对俺岳父大人的一片孝心。齐国使者听得一阵肉麻,心想卫国何其不幸,摊上了这么一个厚颜无耻的国君。齐僖公听闻使者回报,看着满满几车的金银细软,古宝珍玩,手捻胡须点了点头,觉得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老女婿如此乖巧懂事,心下倒也颇感欣慰、
卫宣公的原配妻子兼王后是邢姬,自从卫宣公乱伦,强娶儿媳妇宣姜为妻后,摄于齐大国之威,作为两国妥协方案,卫宣公被迫休掉邢姬,立宣姜为后,邢姬心灰意冷,孑然一身回到父母之邦邢国,一别十几载,此时她的父母早已去世,兄弟继任为邢候,听闻十几年没见面的姐姐回来了,不知道姐姐已经被姐夫抛弃,还以为姐姐是回来探亲,高兴得出城十几里,大笑相迎,邢姬心里越发难受,触景生情,一首长篇叙事诗遂脱口而出。
国风·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歌,如怨如诉得控诉了这个社会对女人的不公平,一挥而就的即兴之作,竟成千古名篇,被收录于《诗经》当中,邢姬之才思敏捷,足以辉映千古!
卫宣公赶走邢姬,立宣姜为后后,就开始独宠宣姜,俩人在金碧辉煌的新台之上朝欢暮乐,天天腻在一起,把那个已然年长色衰的夷姜给抛到一边去了。三年之内,宣姜生下两位公子,大的名寿,小的名朔。中国讲究子以母贵,母凭子贵,过去卫宣公因为宠幸夷姜,就立彶子为世子,现在改宠宣姜了,就把两个小儿子视为宝贝了,就想着将来要把卫国的诸侯之位传给寿或朔,有了这个想法,就越看彶子越不顺眼了。
一母之子,有愚有贤,一树之果,有酸有甜,本来一母所生的公子寿和公子朔,品行却大相径庭,公子寿为人敦厚,谦谦有礼,跟哥哥彶子颇为投缘要好,有时候弟弟公子朔和母亲宣姜在父亲面前诋毁彶子的时候,他还从中周旋,为彶子说了不少好话。而公子朔则心肠歹*,热衷于功名利禄,年纪轻轻就颇有心计,他结*营私,暗中培植了黑恶势力为己所用。朔不仅嫉恨大哥彶子,连一母同胞的二哥寿,也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若除之而后快。因为只有这两个哥哥都死了,父亲驾薨后他才有希望成为卫国的诸侯。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免不了经常在母亲宣姜面前嘀嘀咕咕,煽风点火,当着母亲他不好说寿如何如何,而是直接拿彶子开刀,他说:“母后啊,眼下因为父王宠你,咱们母子才能得享富贵,极尽荣耀奢华,可一旦父亲百年之后,那就是我哥哥彶子继位为诸侯,彶子的母亲非常嫉恨你,因为你的到来,他母亲才不受宠了。有朝一日,朝纲把持在他们母子手中,那咱们母子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不如早做打算“,听儿子这么一说,宣姜也慌了,原本当年她从齐国嫁到卫国,那可是冲着彶子来的,没想到中间卫宣公使坏,害得自己摇身一变,从彶子的媳妇成了彶子的庶母,所以她对彶子的感情极其复杂,每次见到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彶子,芳心都禁不住狠狠一颤,看向彶子的目光总掺杂些说不清道不白的幽怨,而彶子对她的彬彬有礼,恭敬有加,则令宣姜开始是心如刀绞,继而是十分恼火:你这样一幅拿我当长辈来尊重的作态,是因为我年长色衰,魅力不再了还是嫌弃我被老不死的给祸害了,已经不纯洁了,成了残花败柳?就这样,由爱生恨,宣姜对彶子的仇恨与日俱增。现在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为了亲生儿子将来能继承卫国的大统,她也开始经常在卫宣公面前吹枕头风,编排彶子的种种不是。
但说这天彶子过生日,按说彶子是世子的身份,他过生日,应该大操大办,举行一些很隆重的仪式,可现在他父亲已经对他冷落了,根本就没心思给他啰嗦这些事,反倒是公子寿看不过眼,就专门置办了一桌酒席为他庆贺,听说有好吃好喝的,老三公子朔也跑来凑趣了,哥三在一起喝酒吃肉,在喝酒的过程中,老大彶子和老二寿相谈甚欢,老三朔就被冷落在一边了,几次想说话总是插不上嘴,非常尴尬,最后一*气,离席而去,回头见到母亲宣姜是双目落泪,宣姜莫名其妙,就问他谁又招惹你了?朔扯了个弥天大谎,说:“孩儿好心给我哥哥彶子祝寿,可是喝酒之间,彶子却管我叫儿子,我劝他不要胡说,可是他不听规劝,依旧继续说下去,说你母亲原本应该是我的妻子,你称我为爹也是应该的,快!赶快叫我爹!我不叫,他就要打我,我这才从席上逃离回来,孩儿受此大辱,望母亲禀告父王,让父王为我做主!呜呜呜……”。听完儿子的哭诉,宣姜气得满脸通红,忙不迭得找到卫宣公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呜呜咽咽把朔的话学说了一遍,而且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朔原话的基础上,宣姜又进行了艺术再加工,添油加醋,信口开河道:世子彶子调戏妾身,他对我儿说我母夷姜原是我父王的庶母,尚然被我父收纳为妻,况你母亲原来就是我的旧妻,父王只是借代一番,少不得与卫国江山一通还我。宣姜编的这些谎言比朔的谎言又歹*了几分,这等于揭了卫宣公的老底,卫宣公勃然大怒:逆子安敢放肆?看我怎生整治你!
可等卫宣公冷静下来后,又开始对宣姜的这些话产生了怀疑,因为依据他对彶子的了解,能说出这一席话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于是他又找来公子寿了解情况,问你们哥仨在一起喝酒,你哥哥彶子到底有没有说过这些混账透顶的话,噼里啪啦把宣姜说的那套又给复述了一遍,寿大吃一惊,急忙给父亲跪倒施礼,说:父亲啊,我可以作证,我哥哥绝对没有说过这些话,他不但没有说,而且这些念头他也不可能产生过,那么是谁在您面前胡说八道,妄进谗言,还请父王依法诛之,斩尽后患!卫宣公半信半疑地看了眼跪在面前的爱子公子寿,疲惫地挥了挥手:你且退下吧,为父自有处置。
思来想去,卫宣公还是找了夷姜,责令其好好管教彶子,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果以后他再敢胡说八道,惹得宣姜生气,我就废去他的世子之位。夷姜本来就因为失宠而满腹冤屈,突然没来由得遭此训斥,心头火起,骂了几声卫宣公呀,卫宣公,我把你这个禽兽不如的老东西,一时没想开,就悬梁自尽了。
可怜的彶子悲痛于母亲的去世,可又情知自己已经被两双眼睛暗中给盯上了,处境非常凶险,所以不敢当众为母哭丧,只能偷偷得背后哭泣,还不敢大声哭,而是那种压抑的哭。可即便这样,宣姜和朔母子俩依然不肯放过彶子,他们继续向卫宣公进谗言,说彶子自从母亲死了以后,就口出怨言,扬言日后一定要结果我们母子的性命,我们母子可不想死在彶子之手,还请大王为我们母子做主。卫宣公听闻宣姜母子的哭诉,实在按捺不住了,怒吼一声:逆子不除,天理难容!可转念又一想,彶子平时为人循规蹈矩,没犯什么过错,抓起来就杀于理不通,也无法服天下人之心,怎么样动刀子才能做到神不知*不觉呢?卫宣公眼珠子一转,就想出了一条*计,然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宣姜和公子朔,两人拍手称好!
卫宣公命令彶子去齐国办事,沿途要举白色旄节,举白色旄节表示是代替父王亲自前往。彶子见父亲如此吩咐,哪敢怠慢,准备妥当就要出发,可是他哪里想到在其所经之路,公子朔已经安排埋伏了一伙杀手,按照事先的约定,看到手举白色旄节的人路过,便拦住将其就地诛杀。公子朔平时就豢养了不少杀手,这会正好派上用场。卫宣公和公子朔于密室中商议*计的时候,恰好被公子寿看到了,隔着窗户远远地看到他们两个**祟祟的,听不清在说什么,公子寿担心他们会对大哥彶子不利,就跑去问母亲宣姜,宣姜对公子寿没有防备,就一五一十得把他们的计划对寿说明了,最后还说:儿呀,这都是你父亲的主意,他这也是为我们娘仨好,除掉了彶子,你就是世子了,等你父王百年后,你就可以执掌卫国的国君了。公子寿听闻母亲如此一说,不禁心如刀绞,万箭攒心,但他明白诡计已成,凭自己是无法阻止了。
公子寿不及多想,赶紧来见大哥彶子,把这事给挑明了:哥哥呀,你此行明里是君父之命,实则是害你的阴谋,你别去齐国了,父亲和我三弟已经安排杀手埋伏在莘野专等着你呢,你去齐国,路过莘野的时候可是凶多吉少啊。依我看,哥哥不如逃往他国,暂避一时,然后再图良策。彶子呆了片刻,喟然长叹: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既是父亲要我死,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说完整装出发。
寿泣不成声,心想哥哥真是仁义之人也,哥哥从小练武,弓马娴熟,按说以他的身手,寻常的杀手们不一定能把他怎么样,可就怕哥哥知道是父亲想要他死从而放弃抵抗,如此一来,哥哥此行一定是凶多吉少,有死无生,哥哥一死,按照长幼顺序,父亲肯定会传嗣于我,立我为世子,那我岂不成了害哥哥的罪人了吗?事到如今,只有我代他一死。如果我的死能唤醒父亲心中的父子之情,幡然悔悟,或许就能留我哥哥一命。
想到这儿,公子寿马上告诉随从带上酒菜来到河边见到彶子,彶子走水路奔齐国,正准备上船,看到公子寿来了,问你来有什么事?
“哥哥,我来给你践行,请哥哥喝完酒再走吧”
彶子摇摇头:“君命在身,不敢逗留”,说着话,转身就上船。
寿一摆手,他的随从们抬着酒菜紧随着彶子也登上了彶子的船。到了船上,寿把菜肴摆开,倒了满满的两碗酒,寿笑道:哥哥,再急也不急于这一时,来来,咱哥俩痛饮三杯。
彶子无奈得笑了笑,只好坐下跟寿推杯换盏喝起了酒,哥俩边喝边聊,寿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再次劝彶子别去齐国了,远走高飞,先把命保住,再做打算。彶子深深地看了眼寿,叹了口气:前路凶险,后路就太平吗?他把碗中的酒一饮而尽,眼中充满了绝望:想我彶子活了33年,而今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从恶不愿,从善不得,生于天地之间,却为亲身父亲所不容,事到如今,与其偷生,不如去死.。说到这儿,彶子已经泣不成声了。
“哥哥!”,寿痛苦得大叫一声:“寿原以为追上哥哥,就能救哥哥回去,可没想到却成了专为哥哥送别……”,寿泪如雨下,不少泪珠都滴入了摆在他面前的酒碗之中,彶子见状,一把端起寿的酒碗:能有弟弟这样的知己,我虽死无憾,兄弟,就让哥哥喝了这碗酒上路吧。
寿急忙拦阻:兄长且慢,此酒中已滴入弟的眼泪,让我为兄再换一碗吧!
“我就是要饮下弟的这份情谊”,说着话,彶子端起碗一饮而尽。
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彶子本就是满腹心事,喝下这碗酒后便觉得头重脚轻,眼皮子硬是抬不起来了,身子一歪,倒在席上就沉沉睡去。
公子寿见彶子睡着了,立刻起身对彶子的侍从说道:王命不可迟,我将代兄而行。让他们好好照顾太子伋,并从袖子里取出竹简一封,吩咐等太子伋酒醒后呈给他看。
公子寿安排妥当,俯身取了出使的白旄,带着侍从回到自己的船上,驾船往齐国出发,寿担心彶子酒醒后追赶,就一再催促侍从们快点划船,只见小船如离玄之箭在江面飞速行驶,顷刻间划出好远。寿有心冒充太子伋,就一直持旄站在船头,船行至莘野时,已是深夜了,事先埋伏在这里的杀手见到一船劈波斩浪,急速划来,月光影绰约,看不太清船上人的面容,但寿手中举着的白旄却被他们看个确切,按照事先约定的白旄为记,他们便认定这是彶子来了!便冲出来蜂拥而上截住了寿的小船,公子寿大声喝道,我是卫侯长子世子彶子,奉命出使齐国,你们是何人如此大胆竟敢拦我去路?快快让开,闪出道来!杀手们一听,说“等的就是你”,围拢上来,刀枪并举,霹雳咔嚓,可怜公子寿为了救哥哥,被杀手们乱刀砍死,杀手的首领挥刀砍下了公子寿的首级,盛在事先准备好的木匣子里,唿哨一声,便领着自己的手下调转船头,回程复命。
再说彶子,本来就心里有事,不敢睡得太死,微风吹来,时间不大他酒醒了,发现公子寿不见了,用来出使的白旄也不见了,正要发问,侍从递上寿留下的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八个字:弟已代行,兄宜回避。彶子五内俱焚,急命侍从们赶紧划船火速追赶,彶子一遍又一遍地念叨:寿这是为我犯险啊!不行,我一定要追上我的兄弟,拦下他来,迟了,他就没命了!彶子的船如箭飞驰,这一夜月明如水,伋子立在船头,在茫茫烟水中寻找公子寿的船只,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正行间,终于看见前方有一只船,伋子大喜:总算追上了,侍从却提醒说,这是来船,方向不对。世子伋心中起疑,接近来船时,看到船上灯火通明,却只有一群持刀弄枪的贼寇,并没有公子寿的踪迹。
彶子眼珠一转,隔着船头,故意问对方:主公所命之事已了结否?这帮贼寇听他这样问,以为是卫宣公和公子朔派来接应的,就随口答道:事情已经办妥,世子的人头在这里。说着话把木匣子递给了彶子。
彶子胆战心惊地打开木匣子,赫然看到公子寿人头陈列在里边,彶子痛哭失声:天乎,冤哉!(天大的冤枉啊!)贼寇们被他哭傻了,就问他好端端的哭什么?伋子说,我才是你们要杀的世子伋,我得罪了父亲,父亲本要杀我,这是我弟弟公子寿,他有什么过错呢,却无辜受死。来来来,你们现在就取我的首级回去,也好减轻你们误杀的罪名。
这一下,可把那些贼寇们吓得不轻:我的妈呀,怎么会杀错人了呢?贼寇首领问彶子:为何白旄在你弟弟手里?彶子一跺脚:他是为了救我,想替我受死啊!贼寇们顿时恍然大悟,不禁被他们的兄弟之情感动了,可感动归感动,任务也得完成啊,贼寇首领冲着彶子一抱拳:世子,我们也是奉命行事,对不住了!遂回头招呼自己的兄弟:你们谁见过世子,快过来辨认一下,别再杀错人了。彶子悲愤不已,吼了一声;还认什么认?我就是彶子!一伸手夺过了贼寇首领手上的钢刀,贼寇首领暗自道一声:好快的身手,大惊之下,身形晃动,已然爆退了三四步,却见彶子手腕一翻,刀刃就往自己脖子上抹去,但见得一道血柱喷射而出,彶子的人头在空中划了一个抛物线,掉在了船板之上,彶子的无头尸体也“扑通”一声栽倒下来,这一下,变起仓促,把一众贼寇吓得不轻。正所谓:揉碎桃花红满池,玉山倾倒再难扶。
彶子如此急着自行了断,实在是因为对人生已经绝望到了极点,活着于他成了一种痛苦的煎熬,尤其是唯一真心对他的好兄弟寿也因他而死,彶子的内心彻底崩溃了,只想快点去死,寻求解脱。
夜风吹来,江面上泛起了一圈涟漪,一阵沉默过后,一个贼寇看了看首领:老大,久闻世子身手不凡,看他刚才的出手,如果他真想反抗,今晚可能我们一个都逃不掉,这是他自己想速求一死啊。首领叹了口气:这是他们自己的家事,我们只管听命,别的管不了那么多。说完,把彶子的人头捡起来,和公子寿的人头并列放在木匣子里边。
贼寇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去复命,寻思误杀了公子寿,不知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最起码赏银是没了,没想到公子朔是个心肠极其歹*的家伙,他不仅嫉恨彶子,也嫌乎和自己一母所生的哥哥寿,现在一看。不仅彶子被杀,连寿也死了,心头暗喜,没成想歪打正着把两个哥哥都除掉了,这下再没谁能阻拦我嗣袭卫国的诸侯之位了,真乃是一箭双雕!一高兴,朔大大奖赏了众杀手们,看着白花花的赏银,反倒把杀手们弄得莫名其妙,又一想,管他那么多呢,给钱就收着呗。
反倒是宣姜,看到了公子寿的人头,脑袋嗡的一声,如同炸响了晴天霹雳,她呆愣片刻,发出一声如同狼嗷的叫声,然后就是一阵狂笑,嘴里不住得念叨着:是我害了自己的儿子,是我害了自己的儿子,这都是报应啊!卫宣公见杀手们带回来两颗人头,也懵逼了:这这这,我不是叫你们杀彶子吗?怎么寿的脑袋也被提溜回来了?啊囊死给,这到底是咋回事啊?咋求整的?一着急,老畜生就病倒了,睁眼闭眼总是看到彶子和寿浑身是血跪在他跟前哭哭啼啼,卫国王宫张榜纳贤,遍寻名医给卫宣公治病,可那个时代的兽医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请来的兽医们这法治,那法治,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有治好,两个月以后,卫宣公这个禽兽眼一闭,腿一蹬,头一歪,死球掉了。
卫宣公背负着世人的唾骂完犊子了,他所留给后人的也只有新台的废墟和诗经中那一篇篇嘲讽之叹了。
自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支撑周朝天下的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其中礼乐制由周公所定制,用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符合自己的身份,可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支撑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石。到了东周,先有郑庄公忤逆犯上,挑衅天子的权威,然后是卫宣公荒淫无道,败坏伦理纲常,就此掀起了礼崩乐坏的狂澜,为后世起了大大的一个坏头。
卫国人有感于彶子和寿的兄弟情深,以及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便根据他们的故事创作了一首诗《二子乘舟》
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两人乘一叶孤舟,渐渐向远处漂流。深深思念你们俩,我心中充满忧愁。两人乘一叶小船,渐渐地越行越远。深深思念你们俩,愿你们顺利平安。
这首诗也被后人收录于《诗经》之中。
卫宣公驾薨后,公子朔如愿以偿得以继位成为卫国新的国君,史称卫惠公。卫惠公折腾了三十多年,于公元前年咽气,传位给他的儿子公子赤,是为卫懿公,这个卫懿公的荒唐程度和他爷爷卫宣公有的一比,所不同的是他爷爷好色,喜欢漂亮女人,卫懿公则别具一格,他特别喜欢仙鹤,他对仙鹤的喜爱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最终也因为这个嗜好导致身死国灭,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人吃掉的君王(全身的零碎只剩下了肝脏没被吃掉),也真够悲惨的。如果不是当时的霸主齐桓公仗义出手,帮助卫国复国,估计卫国的历史到卫懿公时就该画上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