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红楼梦里的黛玉和宝钗,大部分人的印象是:黛玉尖刻,不善交际,群众口碑不好;而宝钗是个社牛,八面玲珑,人缘极好。
这印象对不对呢?宝钗刚进贾府时,下人这样议论,书上的确是这样写的。
但是,注意但是:宝钗后来在贾府住了十年之久,十年啊!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故事,人设早就反转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其实书中当众发怒次数最多的人,就是宝钗。
在社交中得罪人最多的人,是宝钗。
在社交中被群起而攻之,仿佛众矢之的,陷入完全孤立,这种奇葩局面也只有宝钗屡屡上演。
如果以上的观点你都看不懂,那只能证明,你没好好看书。
01群战宝钗
今天我们来解析五十一回的一段故事,描写的就是诸位姊妹合伙大战宝钗。而这,只是群攻宝钗事件的其中一例罢了。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大家在诗社里做灯谜,宝琴别出心裁,做了十首怀古诗来当谜面。宝钗看后,说后二首不行,不可用。
她的话音还未落,黛玉就不乐意了,狠狠把她数落一顿。
探春马上附议。
李纨不但附议,还长篇大论讲一堆理由,直把宝钗搞得无话可说。
或许有人认为:这有啥,不就是文人之间的学术争论吗,七嘴八舌很正常。这就算团战宝钗?有那么严重吗?
呵呵,那是因为你没看懂内情。这段故事并非如表面文字这般简单。
02宝琴的怀古诗
当黛钗发生思想冲突时,大部分时候是宝钗无理搅三分。但这次恰恰不是。
宝琴写得是怀古诗。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咏叹史实,托古讽今。
怀古诗是最具思想性的诗歌。因此,它对史实性要求很高,不能天马行空,更不能胡编乱造。
可是,宝琴的后二首就是“胡编乱造”的。
后二首分别叫做《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蒲东寺是《西厢记》里虚构的佛寺,现实里根本没有;梅花观是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中所写,也是虚构的,现实里没有。
地名是虚构的,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是虚构的。在三虚基础上做怀古诗,合适吗?
明明不存在的地方,薛小妹硬生生说自己去过这些地方,这个......
那她为什么要撒谎呢?并非拼凑地名,而是她具有非常前卫另类的爱情观,要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就只能借助那两部戏剧。
(宝琴十怀古已经解析过。如果你是新粉,请在《红楼梦里的奇女子》合集中寻找)
单纯从学术角度说,宝琴这样做怀古诗不成立。
但你若欣赏她的思想,推崇她的勇敢、坦诚和革新,就会视之为好诗。
这时候大家呈现不同的态度,表面上说的是学术,事实上完全是思想之争。
黛玉和宝琴都属于灵*鲜活之人,她义无反顾地支持宝琴。而宝钗一向搞的是人设,时时端出程朱理学老夫子的面孔,宝琴这种诗断断不可拿上台面。
但是,你也不要以为宝钗真那么循规蹈矩,见到淫诗(要加引号,是那个时代认为的)吓得直哆嗦。错了!她才不怕呢,这些思想于她而言只是小儿科。
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宝琴推崇的《西厢记》《牡丹亭》,当时社会视为淫书,女子不宜。宝钗曾经承认,自己都看过。
宝琴写的诗,恰好印证了她的话。她们小时候可没少看这些书哦。
在这种书里混大的,会害怕吗?色诱宝玉时,她何曾怕过什么?
其实她不害怕这些书,也不在乎这些思想,她在乎的只是人设和口碑。
她反对宝琴时,说的话很巧妙。她说:。
不大懂得?呵呵......不大懂得,你如何知道无考?
若换个直肠子人,大概说的是:“后二个地名是书里编的啊。”哈哈,这样的话,就暴露真相了。
宝钗就是这样,明明自己懂,非要装不懂。各种藏着掖着,各种装腔作势,无非想假装个白莲花。
03黛玉直怼
宝钗她自己可以看禁书,看完后就去批评别人看。她自己看是学问,别人看是移了性情。
这套模式宝钗用过很多次了。这次黛玉可没惯着她,上来一顿直怼。
胶柱鼓瑟,矫揉造作!
这么重的话,作为文人,作为当众评价,这是绝无仅有的。
尽管整部书处处渗透黛钗之争,尽管她俩天生相克,但黛玉还从未如此公开差评过宝钗。
说什么俩人和好了,互相不避嫌,说点重话无所谓,纯粹是掩耳盗铃!怎么没人这样差评湘云呢?没人骂黛玉呢?没人骂探春呢?
在古代,一个女生“矫揉造作”,如同现代男生被评“渣男”,妥妥的社会败类。
再补上一刀,话外音是:你还不如三岁孩子吗?
理解不了这些词语的沉重性,就看不出这段故事的火药味。
04李纨逼宫
黛玉说的这么重,按常规探春李纨应该来打圆场,应该帮宝钗。但这天却很意外,探春马上附和黛玉。
那么,黛玉的话便是探春的意思了。
李纨没差评宝钗,但她的话比差评更让人难受。
1、李纨自从当了社长,利用社长职权,一直高捧宝钗。不惜指鹿为马,不惜吹黑哨,都要发个冠*奖杯给宝钗。
如今在宝钗占理的情况下,竟然附和黛玉,这态度变得,岂不比差评更戳心?
2、不仅附和,她还继续发挥,举例子找证据,搞成科学报告了。搞得宝钗完全无法再开口。
3、李纨甚少参与矛盾事件,更是甚少长篇大论。如此明哲保身之人,竟然说了这么多话!竟然睁着眼说瞎话为淫书开脱!难道不令人心惊?
05降维打击
把故事细细掰开了揉碎了看,你才会发觉这群人的异常。你才知道这哪里是玩笑,明明是团战。
大观园里最伶牙俐齿、最具战斗力的几个女子,联手对宝钗进行降维打击。
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很简单:宝钗不得人心,早已成为害群之马。
在诗社成立之前,除了黛玉之外,其他人并不了解宝钗。有限的打交道,都是社交场合里的面子工程,互相没有深入接触,自然不会有冲突和矛盾。
诗社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主客之礼,排除了礼教模式,大家是诗友,是平等交流,但也是互相竞争。
这才是真正检验人素质的时候。
宝钗带着畸形的心态进入诗社,在诗社里各种横冲直撞,各种踩踏弱者,各种狐假狐威,各种忘恩负义。(之前有详细解读,详见文后链接1)
曹公写了那么多诗社中的交往细节,你以为干嘛?主要是刻画薛宝钗啊!每个事件,她都得罪一拨人,已经沦为孤家寡人了。连最害怕王夫人的李纨,经过几件事后,也不想忍了。
所以,原著的发展路线是:宝钗刚进诗社时极其得意,就像刚进贾家时一样。高开低走是她注定的命运。从香菱进入大观园,降维打击就开始了。
香菱放着眼前的师傅不拜,偷偷去请教黛玉,这就是降维打击啊!从文人的角度来看,这是羞辱。
紧接着宝琴来了。哈哈,宝钗的大克星来了。很少有人看懂宝琴的妙用,她其实是专给宝钗拆场子的(之前有详细解读,详见文后链接2)。
不信的话,你去细看原著,是不是自从宝琴出现后,宝钗在诗社的地位一路千丈?
49回至51回是文化作品最丰富的阶段,是诗社最高光的阶段,但恰恰是宝钗最灰头土脸的阶段。
尤其是50回联诗观画、踏雪寻梅,在那个美到令人窒息的时刻,众人都把风雅表演到了极致,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唯有宝钗是个透明人,全程黯淡无光。
到了51回,宝钗好容易发个言,说宝琴后两首不行,刚想找回点大姐大的感觉,竟然马上遭到团攻。
这不就是禁止她说话吗?!
到了53回宝琴又用外国女孩,来讽刺宝钗假模假样。公然说她。
这简直是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啊。
06贾母的花式外交
大家都讨厌宝钗,这个不难解释。但问题在于,探春李纨原本刻意追捧着她,哪儿来的胆子,忽然倒戈呢?
这里就要夸夸咱们的老精灵贾母了。
宝琴到来之前,贾府里存在着黛钗之争,她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宝二奶奶,就算傻子也知道。
宝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拐着弯儿来借宿。贾母却对她兴趣万丈,这绝对令大家都一脸懵。
贾母大张旗鼓的捧宝琴,逼着王夫人认干女儿。王夫人的亲女儿可是进宫做了娘娘的。那么,如今又认干女儿准备干啥?下一步有啥动作?人人都要思考这个问题。
黛钗原本各有一个靠山,如今宝琴却有两个靠山,王夫人和贾母都成了她的势力。
那宝钗还有啥用?王薛是一体,原本替薛家披挂上阵的是宝钗,这会儿看样子要换人啊!
也就是说,全家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了。而人们在社交中的小心谨慎,往往跟注意力紧密挂钩。
贾母派人来说,不要管紧了宝琴,这又烧了一把火。当宝钗、宝琴的思想发生矛盾时,大家肯定选择支持宝琴,也只能支持宝琴。
如此一来,宝钗瞬间成了孤家寡人,甚至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她的思想永远跟宝琴相左,而黛玉,却永远跟宝琴一致。
07黛钗真有金兰契吗?
宝琴登场简直太有价值了。简要总结,有以下作用:
1、揭露薛家经济衰败的真相
2、揭露薛家姑娘无处可嫁的真相
3、拆宝钗的场子,架空她的背景光环
4、揭示宝钗的低劣。即便同阶级、同家族出身的姑娘,也远比她优秀万倍,可爱万倍
5、揭示贾母的博大胸怀,只要有真善美,她都会爱
6、揭示黛钗的金兰契是假的
前面五条都曾解读过。今天只说第六条。
如果没有宝琴,我还当真以为黛玉认可了宝钗呢。但是........
宝琴一来,黛玉如虎添翼,说话都不打草稿了。借着支持宝琴,说出全书最高能的差评:胶柱鼓瑟,矫揉造作!
最最关键在于:宝钗自己看杂书,又批评别人看杂书。当初就是用这套吓唬黛玉,现在再用,被黛玉狂怼一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黛玉又成长了。意味着宝钗的PUA不好使了。意味着金兰契是天大的笑话。
她不过是黛玉成长过程里无可避免的渣渣而已。
08小结
黛钗间的思想差距、灵*差距,永远无法弥合。就像白天和黑夜,只能更替,无法同体。
说什么黛钗合一,那只是丑恶者的自我狂欢。试问,哪个魔*不想假装下神佛呢?
普天下的坏东西,都想和好东西合一,可是好东西想和坏东西合一吗?
钗粉总是说宝钗降伏了黛玉。如此断章取义,有意思吗?金兰契之前,黛玉对宝钗的针锋相对,抹掉不说;金兰契之后,黛玉对她的冷嘲热讽,视而不见。
红楼梦非常具有动态性,它的故事是反转、反转、再反转。执持任何一个点,都是错的。
而很多自认为很懂原著的人,看到的却只是一个点而已。比如,坚持认为宝钗比黛玉人缘更好,那就是瞎子摸象。
在黛钗之争的过程里,以贾母、王夫人为首的两派势力,不断的进行磋磨、拉扯、试图合好、利益交换、再磋磨、再拉扯。
这就是人间真相,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有新的考验。
但最终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改变不了。善恶终究殊途,也改变不了。
起诗名引发大战:宝钗大杀四方,刺宝玉踩迎春贬惜春
宝琴和宝钗:同族姐妹是假,三观相反才是真,宝琴是来砸场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