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估计,目前全球有3亿多抑郁症患者,也就是说每25个人里就有1个抑郁症。
如果你有过下面这10种表现:
食不知味或暴饮暴食睡眠过多或失眠常因琐事发火无法集中精力对事情丧失兴趣精疲力尽惊慌失措或焦虑不安无法解释的疼痛或不舒服感觉自己一文不值感到想死
那么,小编要扶一扶眼镜了:这些可就都说明……
说明不了你有抑郁症!
小编不是要逗大家玩,只是想借此说明一下:抑郁症是一个被很多人都误会了,而且误会得很深的大问题。
抑郁症≠总是不高兴
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会给人带来难过或失望的情绪,但是单单有不高兴的情绪并不是医学定义下的「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状态,和一般的情绪波动不同。
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不仅情绪低落,还会无时无刻不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反应迟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显然,这不是简单的一句「不开心」可以解释的。
情绪低落不开心,可以是一种抑郁的状态,但是抑郁症,真的是一种病。
虽然我们时常将“抑郁”二字挂在嘴边,但我们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一个教授曾经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当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达到近代的话,对大脑疾病的认识,恐怕还停留在公元前。”
我们对于抑郁症几乎一无所知
近日,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都与“茅侃侃”有关,看到一个天才少年,年仅30多岁,不由觉得深感惋惜。
茅侃侃在自杀之前,已经患有抑郁。
我们很多人,对抑郁的理解就是“自杀”,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抑郁的时刻。
而抑郁是情绪低迷的一种表现,而情绪低迷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应对,情绪是一种能量,有时也是生命线。
就像茅侃侃被长期的债务带来的压力笼罩着,高额的负债的同时,公司还要经营。长期的内心的高压力带来的无助、绝望、恐惧、焦虑,逐渐的就会陷入低迷的抑郁情绪之中。
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在美国,儿童的重度抑郁症,发病率为3%,青少年的发病率为6%。
对于青少年而言,抑郁症已成为自杀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年5月5日,初中学生李梓豪从家中11楼跳下。随后,他的妈妈因为悲痛欲绝,也跟着跳楼身亡。在他的遗书里,透出一种深沉的绝望,他在遗书中写道:我这一生,从来没给你们争过光,有时还老惹你们生气。希望你们不要记恨我,我只想说,能做你们的儿子,我很幸福。我要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一路陪伴。我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一切都因为我。
抑郁发病率节节攀升,同时又很难识别,直到酿成自杀惨剧时,可能才被他人知晓。
这意味着,家长们更应该对它引起足够重视。
过去,我们在读书时,很少会听到青少年自杀。但现在,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每年都会有孩子,用各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抑郁症≠不治之症
虽然因为抑郁症的特殊性,导致抑郁症的治疗远比一般疾病复杂,但是这并不能说人类在抑郁症面前就束手无策。
*在面对抑郁症时候这么说过
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但同时,对于抑郁症也不能轻描淡写不闻不问。
1.正确认识抑郁症
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或不良媒体的误导,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疾病。其实不然,在遇到压力时人们的接受和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2.找到根源
古人有句老话:“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找到心病的“系铃人”,即根源,才能真正治愈本病。
有的人是因为工作不顺心,有的是因为家庭不和睦等等,离开这个使你压抑的环境。
我建议经常出去走走,到环境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的空气。如果条件允许,跟亲人或者朋友结伴旅行,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手段。
3.寻找恰当的发泄方式
我们这里提到的发泄方式,一定是恰当合理的。
比如:运动量稍大一些的有氧运动,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大声唱歌、大声喊叫、放声痛哭,与亲友交谈,或者是写写日记,泡个热水澡,做瑜伽,只要是做了这件事之后感觉到放松,又不会给他人带来影响都可以。
4.努力做一些事情
抑郁症患者通常处于一种自我怀疑、自责的坏情绪之中。这是由于患者长期不自信导致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尝试去做一些容易成功并且可以获得赞赏的小事。
所以,我建议抑郁症患者要时刻去尽力寻找乐观的心态,有些事情努力去做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不去做就一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