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习成绩又从何补起
TUhjnbcbe - 2023/1/23 23:49:00

《学校的课“假学”,你指望报个“班”?》

作者:金璞

百年树人(bnsr)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这个洋气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选择课外班。譬如舞蹈班,武术班,写作班,奥数班,备考班,衔接班……光名字都爆棚了,反正各有各的名堂。

吼吼,讲得好像谁不给孩子报个班等于虐待一样。

那问下干嘛给孩子报班呀?嘘,什么养气质、练身手,多是抹蜜的借口呗,说白了绕着“成绩”终身服务滴。

你不承认?呃,算我没说好啦。

(1)

邻居的女儿,打幼儿园起进了写字班,单铅笔字、钢笔字就练了好些年。每当这丫头不愿意练字时,她爸哄,她妈揍,整个楼栋里*哭狼嚎。如今她上初一,自诩“除了自行缴费参加过写字大赛外一无所有”。难怪,你瞅她的字:愣没摆脱最开始的模样。

早年一个大我们几岁的男生,来新组的特长班学美术。我们均是刚起步,除了投身艺术的坚定信念,基本画个圆都是扁的。于是特崇拜地请教,“学画几年了?”他甩甩中分的卷发一脸神秘,“六年咯!”等专门哄抢到他身边的位子一睹风采,才发现这兄台连几何图形的“近大远小”都弄不清楚。

上述事件的最后,邻家大姐彻底打消了某年某月让女儿坐拥“写字加分项”的幻想;彼时亲爱的艺术哥也捋直头发跟美院拜拜了——补充一句哈,现在他做汽修老板,高级工程师,混得不差吧?

要说嘛,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才的潜质不单一种。所以咱看孩子的发展,千万别只留意皮毛的东东。当他跟你嚷嚷“喜欢”时,或许只是小小的新鲜感以及跟风的潮流使然;当他开始“抗议”时,有时正是心底的声音在启开。想判断个中究竟吗?给他进特长班的机会未尝不可,发现天赋需要及时呵护;不过一旦走不通也要及早转弯为妙啊。

(2)

好吧,算我扯远了,回到“成绩”的初衷——

有些孩子给挂红灯的成绩打上“没兴趣”的幌子——假的。坦白说,在孩子身上,只有一件事儿转不得弯,那就是“学文化”。这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根基呀,聪明与否的基因爹妈能给,卖力与否的秉性可全靠他自己。

诚然,花样的小年华,谁不知道看电视、追热剧爽?谁不明白打游戏、赢装备热闹?谁没有呼朋唤友、甚至小冒春心的好奇?咱家孩子有,他家孩子也有。你去问问尖子生们,如果保他理想变现实,有哪个甘愿啃笔杆子背书去?而学习成绩的差别在于:他们更加理性地约束了自己。

可以说,放在学习这事儿上,“兴趣”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是被“逼”出来的。班主任的点评,任课老师的严厉,爸妈的督促,书本的乏味……种种因素固然不讨喜,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忙“找兴趣”哟。

众所周知,补习班的氛围相对自由,类似的现象便不足为奇:孩子爱上补习班,起码比上学乐意一千倍、一万倍,但几个回合下来,成绩依旧没啥起色。原因出在哪里?

倒不是补习班的效用不够给力哈,而是孩子的心理状态首先有待调整。当他浑浑噩噩、漫不经心时,当他拿学校的课都在“假学”时,很难适应另一种貌似宽松的“增补式”教育,当然也就找不到与之顺势的动力。如此,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学习成绩又从何“补”起?

(3)

再来聊聊与成绩密切相关的“学习方法”。

班上曾经有个数学稍显费劲的孩子,初二寒假前问老师“要不要报个班”,考虑他“基础知识欠扎实”的情况,老师只建议他先把课本上的例题重做一遍。结果开学回校后,他的数学成绩大有长进。又一个暑假来临,他大大方方上了补习班,专攻难点、考点汇集的拔高性题目,成绩果然顺利冲刺了。这不就是“温故知新”的例子吗?

去年某位高考理科状元,顺利进了清华,在整座小城扬眉吐气。他的高中三年,底子不足,没进了重点;家境有限,课外资料几乎等于圈圈儿。课堂上的题目做完了,他只好利用课间十分钟找其他同学补习班上的训练题“打牙祭”。总归人家见缝插针,足够把成绩搞到杠杠的。这也算是“勤能补拙”吧?

超常记忆,速算神算,发散思维……事实上,不止补习班,包括《论语》、《学记》等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系列学习方法,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的确具备良好的启发效果与指导作用。但实际运用起来,为何有的孩子感觉得心顺手,有的孩子却抱怨力不从心呢?

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如果借鉴前辈的学习方法时不懂得调用自身潜能,一味照搬根本微乎其微。探索最独到的学习方法之前,最简单的办法还属“用功”。当孩子满怀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的志向,当他们在各个学习环节舍得勤学苦练、流血流汗时,突破共性又彰显个性的好方法才会不期而遇。

(4)

同事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当不错。从小到大,她似乎对任何课外班都不感冒。倒不是这孩子趣味寡然,心高气傲,只是除了夯实功课,她还要读历史书、写诗、听新闻联播……这些任务始终排得满满呢。很显然,她已经养成属于自己、也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从而在不经意间调和了“学”与“补”,并且自行发挥了“补”的作用——当然,咱得承认:囿于年龄特点,这样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

身边有更多与之相反的例子。每个周一,几个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理由讲得“冠冕堂皇”,“老师,我上补习班去了,没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啦。”他真没撒谎。可是孩子呀,如果连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你都舍得抛弃,补习班的“补”又怎么针对你发挥出最好的功效?

还是上面那位姑娘,高考前主动给自己约了“自主招生培训班”。奇怪不?她觉得自己对书本知识掌握还行,视野也算开阔,唯一缺乏的是能撑上大面的“点拨”。好吧,孩子这样说了,爸妈欣然应允,钱也掏得乐意。孩子能全面权衡和认识自己,知道自身的优点与劣势,超级讲事实、摆道理地选个课外班;且不说结果如何,能这样“缺啥补啥”,难道不值得支持与赞许吗?

作者简介:金璞,80后女子一枚,年轻的资深教师,自由撰稿人,热爱孩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成绩又从何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