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生中最好的伴侣是自己
TUhjnbcbe - 2023/1/16 20:09:00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至简至深的真理: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辉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点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实积累的结果。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是个会说故事的人,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他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爱,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中最好的伴侣是自己

人生中最好的伴侣是自己

我一直想说这句话,却一直说不出来,直到有一天,当我打开心结的时候,也就是我自己把我的一些经历写成了小说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原来他早就悟出了人性的最终归处。

在以前,我时常焦虑,忍不得半天的寂寞,常常不自觉地就想找人聊天或者打牌、或者往人多的地方扎堆,现在想起来那无非就是怕寂寞孤独。为什么要找人玩呢?因为自己内心里缺乏一种安全感,总想找一种寄托去摆脱这种游移不定的心无着落的心情。

为了摆脱孤独,曾想找无数的同性或者异性去倾诉或者发泄,但是短暂的释怀之后仍然是无尽的寂寞。那种在长夜里呼天唤地的感觉,真的如孤*野*一样找不到墓地的归宿那种感觉;那种宁可在黑夜里四处游荡也不愿回家的寂寞折磨得人形同走尸一样地痛苦。

许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其实一个人除了在12岁以前有父母或者家人陪伴与呵护之外,就已经开始了孤独之旅。

而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荒凉,即便是半路遇上了爱情和婚姻的伴侣,也是一阵子狂喜,不久之后很快就发现,其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更多的是同床异梦,

于是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当你在为事业奋斗的时候,更是感觉到往往是一个人在战斗。

合作与背叛,阴谋与诡计,在防不胜防的各种围追堵截中突围,到最后还是困难重重,人生的一道道坎儿接憧不断,爬雪山、过草地,还有娄山关、腊子口,一个一个地在等着你闯关。

当你经历过无数次期望、盼望、渴望,最后不得不面对失望和绝望的时候,才从根本上确认到最后都是一个人面对一切。

为了解决所有这些痛苦,人不得不去工作和学习,以便在与群体的接触中去排解自我的困惑,转移注意力,移情别恋、喜新厌旧。在不断地重复与变幻中寻找那一份安憩之地,哪怕是短暂的一倏或者是面壁十年的孤寂。

一个人所有的问题最后都是由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前人经历过而你自己却浑然不知,一意孤行地在黑暗中摸索。

抑郁症患者是由于遇到了问题而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造成的。

没有人生下来都是坚强的,只有在一次一次被捶打之后挺过来了才坚强起来。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仔细想想,如果自己倒下了,父母和孩子怎么办?

如果自己倒下了,难道问题就解决了吗?自己解决不了的事,留给他们能解决吗?

如果自己倒下了,谁会可怜与同情自己,既然得不到别人的同情,那又何必自己先倒下呢?

有很多还不如自己的人尚且悠哉悠哉,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再忍一忍呢?

这个世界,睁开眼睛看到了,就是自己内心里的真实世界,永远睁不开了,自己就与这个世界无关了。因此,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为自己而活,又何必在意那些不愉快的事呢!

人在求解的的过程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从肉体到精神,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本质,从主我到客我,直到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2.“主我与客我”源于米德的思想。

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就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3.“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是“镜中我”。

走到最后,突然发现人的一生最好的伴侣是那个虚拟的“镜中我”,我笑他也笑,我哭他也哭。我常常对“我”自言自语来排解压力与困惑,只有我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除了我谁都可以背叛自己,至少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离我远去是早晚的事。

于是,我拼命地挣扎着,为了生活,为了证明我还活着而不断地折腾,折腾自己同时也折腾别人。总想在生命的驿站逢人便讲、遇人便说这一路的风景与过往的经历,于是便有了叙事和故事。喋喋不休,滔滔不绝。

余秀华的那一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真的是一个孤独人的心声,令我震撼不已。

人只有在失去了尊严的时候才知道尊严的价值,人也只有在失去了真爱的时候才知道真爱的珍贵。所以,当人失去了自我的时候,是多么地痛苦和无奈。

这时候能挽救自我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反求诸己,找到自我蜕变的裂缝,化蛹成蝶。

但是,学习的越多,思考得越深,离世俗就越远了,因而哲人大多都是孤独的。

金岳霖这样感慨:“在极端的情况下,他(哲学家)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思想与日常生活世界原是有内在关联的,它也蕴含着思想可以用生活故事来表达的潜在的可能性。对故事的好奇和热爱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都铭记着许多自己的和他人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神奇的或恐怖的美丽故事,长大了才知道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深处总隐藏着某些深邃的思想,每一深邃的思想背后都有一些美丽的故事。

在思想和故事之间有那么一条神秘又隐蔽的通道,也许你每天从它面前走过却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你打开了一扇心窗,你突然看到一道隐秘的“哲学的后楼梯”,一直通向智者的生活和思想世界。

在当下,谁要是达到了智者的境界,那简直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所以,我宁愿享受着烟火气的市民生活,行走于街巷村庄,观沧海、走西口、行古道、爬长城,也不愿终老一生,安于一寓。

既然最好的伴侣是自己,那就与自己同行,感受日月星程吧!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而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众所周知,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奖分量不小,莫言能够获得,足以说明实力。但实力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我们普通人大可以买他的作品来见证一下。但在我看来,莫言确切是个大师,比如说,上面的文字,便是好的佐证。

大家信我的话,不妨读读他的新作《晚熟的人》,这比他之前的小说更经典,里头描写的人性更深邃。因为这是一本他打磨了八年的小说,当中写的又是他回到老家后的种种经历,比如说表弟的妒忌打击与迫害啦,在村里大肆传播他的谣言啦,莫言伤痛地接收这一切,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在了新作《晚熟的人》中。

《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莫言为何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全在于莫言费了许多心血与精力,越是荣获此奖,越是在乎质量而非数量;也可以说,莫言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细细思索,我们每个人都可从书中学来智慧,都可将人性给研究透彻。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中最好的伴侣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