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他为何被后世打
TUhjnbcbe - 2022/12/25 23:26:00

诗经卫风淇奥(yù)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

新乡,这一夏商京畿之地、诗经之乡,自隋开皇六年(公元年)设县建制以来,至今已有多年。境内不仅留存有诸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和四大文化发现之一的《竹书纪年》等,还因其文化荟萃、群贤毕至,而著称于华夏。

今天,我们就走进新乡,在其历史长河中感受“君子之乡圣人潜地”的文脉,一起为“春秋君子典范”的谦诚坦荡、名铄古今点赞,打call。

一“君子哉蘧伯玉”

从承载着新乡千古记忆的牧野广场,一路向东75公里,便可来到新乡境内另一历史厚重、人杰地灵之城——长垣市。

这个地处中原腹地,偎依*河怀抱的春秋古邑,曾因夏商鸣条之战、齐魏桂陵之战、“昔孔子聘列国与四弟子(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弦诵于此”而闻名于世,更是孔子高徒子路施*之城,春秋先贤蘧伯玉的故乡,自古被誉为“三善之地”“君子之乡”。

从新长大道和大广高速交叉口的长垣市边缘,在子路雕塑的脚下沿山海大道向东14公里,就能来到蘧伯玉的故里——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

蘧伯玉,名瑗,字伯玉,谥号成子,约生活于公元前-公元前年,卫国蒲邑(今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春秋先贤,上大夫,诸子百家之一,被尊为“蘧子”。

蘧伯玉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谦诚坦荡,“宫门蘧车”“寡过知非”“君子不欺暗室”等典故都体现了蘧伯玉的君子之风。在伯玉村,现存蘧公祠一座,属长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旅游景点。

(长垣市伯玉村蘧伯玉故里)

蘧伯玉一生,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他主张“以德治国”,执*者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他体恤民生,实施“弗治之治”。所以卫国虽几经战乱、内讧,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但由于蘧伯玉等大臣的努力,仍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以致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竟然发出“庶已乎”的惊叹。

(蘧祠书声)

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二人分别仕于鲁和卫时就曾互派使者交流。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有十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九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治主张,则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

二蘧伯玉史实典故

(一)寡过知非

蘧伯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经常检讨自己,深刻反省自己过去的言行,常常静坐思过。

《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庄子·则阳篇》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寡过知非

有一次,吴国季札到晋国去,顺路到卫国学些礼节。本来白天已见过蘧伯玉,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晚上,他突然想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向蘧伯玉请教,就又乘车赶到蘧府。拍开门后,给开门人说明自己是吴国季札,是来请教夫子的。开门人把他先让进房内,斟上茶说:“老夫子每天晚上这个时间都是独自静坐思过,从不让人打搅,你是不是等一会?”

开门声与谈话声惊动了蘧伯玉,他问是哪位贵客来了,门人立即禀报:“吴国季子来访”。蘧伯玉立即出来相见,说:“我静坐只是不叫他们随便干扰,贵人来了,怎么不马上相见!”季札随伯玉到了客厅,高高兴兴地谈了自己想问的事,说:“夫子的家教很严哪!门人说得很清楚。”蘧伯玉说:“刚才太失礼了,冷遇了你这位贵客。”

“不是不是!”季札双手连摇,“门人很懂礼貌,又让座,又倒茶,绝没有慢待,这是你平时教育的结果啊!”蘧伯玉的静坐思过,使季札在夜访后留下了“卫多君子,其国无患”的名言。

正是这样,蘧伯玉经常静坐独思己过,孔子对蘧伯玉寡过知非的精神评价也很高:“外宽内正,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蘧伯玉之行也。”

这种优良品德为同时代的老子、孔子、季札和而后的庄子等大思想家所称道,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人。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二)宫门蘧车

蘧伯玉当*后,仍十分注重个人修养,谦虚谨慎,留下了“宫门蘧车”等诸多佳话,成为那个时代和后世的道德典范。

宫门蘧车

《列女传·仁智·卫灵夫人》记载: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

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

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

公曰:“何以知之?”

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

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

夫人酌觞再拜贺公,公曰:“子何以贺寡人?”

夫人曰:“始妾独以卫为有蘧伯玉尔,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国多贤臣,国之福也。妾是以贺。”

公惊曰:“善哉!”遂语夫人其实焉。

这一段文言叙述,趣味盎然,引人回味。我们从南子的口中可以看到蘧伯玉德为世范的君子品格。自此,“宫门蘧车”成为人们遵礼守节的代名词。由“宫门蘧车”还派生出了“礼下公门”“不欺暗室”这些对蘧伯玉的赞誉。蘧伯玉对君子之道“笃行慎德”如此,难怪南子也对他肃然起敬了。

(三)史鱼尸谏

这是《千字文》中概括的一个成语,一个典故。卫国大夫史鱼在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个以“尸谏”的方式,把君子蘧伯玉推荐给了卫灵公。

史鱼尸谏

蘧伯玉在卫献公初即已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但卫灵公继位后却不被重用。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却不被采纳。

史鱼临死时决定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说:“我在朝不能举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来吊喧问起来,你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

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喧,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孔子听到这件事,对史鱼和蘧伯玉都很赞赏。《论语》记载: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样刚正;国家无道,他的话也像箭一样刚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把正确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

吴国著名*治家季札也曾拜访过蘧伯玉、史鱼,并称赞说“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患”。因此长垣市素有“君子之乡圣人潜地”之称。

(四)蘧府设学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第二次由陈国赴楚,再次返回卫国都城帝丘,又住在了告老退休的老朋友蘧伯玉家,一住就是五年。孔子返卫,实想在卫国大干一番事业,施展自己的*治抱负,谁知,卫国国君并不重用孔子师徒。孔子在卫五年,只做一个宾客,做一个公养之仕。孔子在鲁,是行可之仕,即有希望行道的官;卫灵公时,孔子是际可之仕,即受礼遇的官。这在别人,是求之不得的最高愿望了。而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的人,仅仅公养是违背孔子意愿的。

五年中,孔子突出地完成了两件事,在思想与实践上都有新的升华。一是设帐教学。这是孔子在蘧府第二次设帐教学。第一次住在蘧府时,只以自己带来的弟子为主,吸收卫都帝丘部分学生入学。此次归来设帐于蘧府,却是广开学路,大收弟子。

在孔门的三千弟子中,后期的,大部分来自卫国,其中不少成为名士。卫国的孔门高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高柴、子路、子贡等十余人在七十二贤中都声名显赫。在孔子返回卫国的五年中,他把自己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学与治学上。从《易》、《礼》入手,认真传授六艺知识,解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为以后返回鲁国研读《周易》,作《春秋》,进一步修订《诗》、《书》、《礼》、《乐》搜集资料,其中大部分文稿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有不少初稿都是在与蘧伯玉进行了探讨后撰写而成的。

二是与年迈的蘧伯玉更畅快地谈心,谈礼、乐、仁、德,几乎是无话不谈,且时时通宵达旦。蘧伯玉以自己仁德治国及规范的遵礼实践,验证了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方方面面。孔子在卫的五年,是儒家学说形成的五年,体系成熟的五年。蘧伯玉这位春秋后期的哲人,对孔子、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五年是孔蘧思想密切融合的五年,是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五年,这五年使孔蘧二人思想情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可以说,是蘧孔的共同思想成就了中华儒学。

此外,蘧伯玉一生还留下了“耻独为君子”“弗治之治”“蘧孔游蒲”等众多典故,还成就了长垣市“三善镇”“习礼王村”“孔子击磐处”等众多的文化遗迹与传说。

三蘧瑗弗治道家源头

蘧伯玉的“弗治而治”,开了道家老庄“无为而治”思想之先声。《淮南子》中写到:“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明代*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蘧伯玉首倡“弗治而治”的思想异曲同工。

蘧伯玉生于公元前年,终于公元前年,是一位年逾百岁的寿星,老子约生于公元前年,终于公元前年,如果按照生卒年岁来算,蘧伯玉恰好长老子十岁,二人处于同一时代,思想又高度一致,由此可见“无为而治”和“弗治之治”的思想与哲学理念,在当时是一种潮流。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面对滚滚而来的车轮,螳螂十分愤怒也十分自信,张起前臂要阻挡车轮,这个生动而夸张的场面,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出自《庄子·人间世》的寓言,从原文可以看出,此话便出于蘧伯玉之口。

庄子老家民权县,与蘧伯玉老家相距不远,且蘧伯玉比庄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早余年,所以蘧伯玉对庄子的影响,正如老子对庄子的影响一样,都是直接的,在《庄子·人间世》和《庄子·则阳篇》对蘧伯玉的事迹和为人都有详细的描述。《淮南子·原道训》、《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说山训》等著作,对蘧伯玉的思想也都进行了引用和阐述,这些都是对道家思想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四万世敬仰君子典范

蘧伯玉去世后,历代对其礼赞有加。唐代开元27年(公元年,开元元年为公元年)唐玄宗追封其为“卫伯”;公元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侯”,在长垣建祠对他进行祭祀。祠内有“君子堂”“及圣堂”“知非轩”“寡过轩”等建筑,可惜的是在长垣解放前夕,被战火所毁。在山东孔庙君子殿,蘧伯玉位居榜首,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君子”。

蘧伯玉一生在卫国及周边多地游历,再加上人们对蘧伯玉的敬仰和爱戴,因此在当今的卫辉、获嘉、长垣、内*等地都有他的坟墓和传说。如濮阳县渠村乡陈砦村有蘧伯玉墓;新乡市牧野区牧野镇有“曲里”村,原写作“蘧里”,即蘧伯玉故里,村北也曾有蘧伯玉墓;获嘉县照镜镇的“巨柏”村,原写作“蘧伯”村,村北也有蘧伯玉墓;卫辉市安都乡君子村,有蘧伯玉衣冠冢,还有康熙年间知府杨茂祖立的石碑。

(卫辉君子村蘧伯玉衣冠冢前清代碑石)

蘧伯玉作为蘧(璩、琚)氏始祖,农历正月十八是他的诞辰。蘧(璩、琚)氏宗亲代表从年始,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长垣市伯玉村,祭拜先祖,溯本追源,传承孝道,感念圣德。

近年来,随着城乡文明创建的深入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君子之乡”的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优秀文化正和现代文明深入融合,共同促进了新乡的精神文明建设。

如今,在蘧伯玉故里的新乡,在泱泱牧野大地,一代代卫河儿女秉承蘧公精神,谦虚谨慎、勤劳忠勇、开放包容、创新奋进,催生了新时代“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诸多殊荣。而蘧伯玉的君子之风,其为国为民的思想,两千多年来深深浸入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当今时代宝贵的精神遗产。

作者:朱新国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他为何被后世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