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浅谈气功入静,动与静是相对的
TUhjnbcbe - 2022/12/24 23:52:00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1014208.html

静坐对自身与外界空间的干涉作用有着出乎想象的能力,如古先哲老子所云:好静而民自正”。因此静坐或练功对人类以及整个大自然是极有益处的。

中华古代哲学文化,常告之于人要清心寡欲,常处清静无为之境,虽然有些类似“与世无争”,在当某些方面有其局限性,这且不必细究,但从养生修性而言则再适合不过了。它一方面可使人减少世事或社交上的某些不必要的麻烦事,另一方面可使人的自心减少七情与六欲,这无疑对热衷于静修的人是极有裨益的。

从古至今,关于如何入静已有诸多阐述,但在道理上讲述的不多,令人有摸不到边际的感觉,仅于此方面,我介于自身的某些感触,略表拙见。

在古今修持界,提及入静的大多是从心与意方面着手的,告诉你如何排除杂念,专一守空等,而其真正实现则需几年或更多年,对想静坐修身的人有着思维意识上的束缚,也使如今想练气功的人担心排不了杂念,用不了意念而导致敬而远之。并且,就是真从此途上去走,也太费时日,它完全是从心,从思维意识去修,如对练功者而言,这也即为专一性功上去修持,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自身的生物场也可实现在某种程度上的提高,以至于可以出现“性光”等高能场强效应,但此途不仅相当慢,也相当难。

假如先从命功上去走或从性命同修上去实现真正的入静则有所不同,而且也完全适应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我认为,入静并不是强迫性的使思维意识达到空无状态,而是用自身思维去借助于自身或外在的某种物质与能量来反馈于自身的思维,也可以说利用“炁”来压灭“心”头之火,使其无思无虑。这种形式则比较可取,而且也比较快,几乎适合于任何正常的人,一般用不了多少时日便可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入静,此正合于大多数修功者先练动功,其次动静相兼,最后练静功的途径。

思维上能够放松下来,再结以合理化的外部动作,便会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感知练功当中某些身体上的反映,从而产生兴致与情趣。因而他在想这些事的时候,就不会在此同时去想其它的事情,这也就是练出感觉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的去想象功中的事。如此,杂念不排自灭,这样思维不外驰便合于“精神内守”,即为修身练功的说法,也可称之为某种层次上的入静。

因为入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完全呈空无态的,比如佛家讲“不二法门”,就是想某一事物能够更长时间的维持下去,精神不外分。正如有人说:谁能看守太阳,在眼睛闭上后纯想三小时,那么此人的定力已十分了不起,这一点就是练十几年气功的也不见得有几人能够做到,更何况要想使一般的人都具有那种能力则太难了。

另外,在用眼睛盯着看一朵花的时候,想做到几分钟的思维专注都不易达成。由此可知,绝对的入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客观的,因而没有必要去专注于此,只在逐渐去感知一些“什么”就可以了。

在高一层次上,如果从身体生物场或者以气机分布组态而言,入静一词也许更容易理解。比如某动作所产生的气机呈涡旋态向里走,大脑便自然而然地表现为“混沌”状态,有人说练功时思维意识方面不清醒,糊里糊涂,但这种“混沌”与平时的不清醒是有本质上的差异的,这是因为在此较高层次的气功修炼或静坐过程中,修炼的是与自身接触的后天实性物质相反的先天虚性物质,也即与自身之先天本元类似,实现由后天返先天。

此状态有如《道德经》所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且这属于自身潜在先天意识,正与现今所运用的后天思维意识形态相反。

关于动功与静功的区分,过去有些人认为盘腿打坐为静功,外练各种姿势为动功。我自认不敢苟同,如盘坐者以意领气,以手姿掌式来运机行功,虽外形坐如稿木,又有何“清静”而言;另身形虽如行云流水或气势磅礴而“心”却静如泓水,一片祥和,又有何动静可言。

《六祖坛经》的一则故事中,有一人说坛中杆顶之帆动,而已得五祖衣钵真传的慧能说,既非帆动,也非风动,是心在动。因而“动”与“静”无非由“心”而生。那么,又何为所谓的静功呢?心空则静,不知是否可答之。

“灵至无念为清,一念不起为净”。这无非是入静之最高境界,如此至清至净则为空为无,是为修持者之最高所求,达此状态者可称得上“功”“德”兼备,自然会调节自然的空间能量运化流,利于生灵。(郭长宏)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气功入静,动与静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