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生的幸福算法L先生的猫
TUhjnbcbe - 2022/12/18 11:19:00
刘*连医生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本文共有字

如果感觉页面太长

那是因为留言太多

如你所见,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所以,我想从一个更小的角度,开始谈起。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

明知是时候睡觉了,却总是赖在电脑前不动,刷新闻,刷文章,刷社交网络……哪怕什么都不做,漫无目的闲逛,也不想关电脑上床。

要不,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机,看小说,刷朋友圈,努力保持着清醒,直到眼皮发沉,才不知不觉地睡去。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熬夜强迫症」。

那么,为什么会有「熬夜强迫症」呢?原因可能很复杂。

有些人,是因为感觉今天没做什么,又荒废了一天,不愿意太早地结束它。哪怕多撑几分钟,也能更心安理得一点。

有些人,是想到明天又要上班,重复无趣的生活,于是产生畏缩感,希望把这少数属于自己的时间再延长一点。

但更常见的,可能是一种情况:

我们已经被这个时代,训练得对信息刺激极端敏感。乃至于,我们连入睡前片刻的「屏蔽」,都做不到。

想一想:如果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一上床立刻就能睡着,你还会排斥「睡觉」吗?其实多半就不会了,对不对?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闭上眼睛却又无法入睡,那种隔绝了一切信息输入的「度秒如年」的感觉。

这种感觉过于难熬,乃至于连带着,我们不断拖延入睡的时间,只为了更尽可能缩短这段「入睡期」。

年,哈佛和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他们把参与者单独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没有任何物品,隔绝外界的一切信息,要求他们在里面待够15分钟。

随后,研究人员又在他们身上戴上一个电击器,可以用来电击自己,产生轻微疼痛(不会有危险)。结果发现:接近一半的参与者,在15分钟的时间里,宁愿选择电击自己,也不愿意什么都不干。

我们的大脑,就像溺水的人一样,渴望着外界的刺激。

缺乏这些刺激,我们就会窒息。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大脑的「奖赏回路」(Rewardcircuit)讲起——我经常提到这个概念,但可能许多朋友还不了解。

这是一个简化的奖赏回路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1叫做VTA,2是伏隔核,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通路;3是前额叶皮层,负责认知、行为、调控功能。

这个模型如何起作用呢?简单来说,当接收到对生存有利的刺激时,「1-2通路」的阀门开启,伏隔核受到刺激,从而向前额叶皮层发出反馈,让前额叶指挥大脑「继续这个行为」。

这里面充当传令兵的信使是什么?就是我们熟悉的多巴胺。

为什么叫「回路」呢?因为,前额叶接受到来自伏隔核的信号后,就会趋向于继续先前的行为,从而对行为形成「强化」——产生行为,刺激VTA,产生反馈,强化行为——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强化回路。

而这整个回路的激活,对我们的意识而言,就产生了一种感觉,叫做「快乐」。

你可以理解为:前额叶皮层给大脑发出一个信号X,要求继续先前的行为;与此同时,它又给我们的「意识」发出一个信号A,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从而同意它的指令。

(这部分可参阅:你以为你在掌控大脑?不,是大脑在操纵你)

因此,很多人把多巴胺称为「快乐物质」,但严格来说,多巴胺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载体,产生「快乐」感受的,是整个奖赏回路。

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幸福」,定义为「长期而稳定的快乐」的话,那么,它跟奖赏回路是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奖赏回路的健康运转。从而,使得我们在生活的种种小事中,都能感受到持续的、稳定的快乐。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狭义的定义,你也许会说,幸福还包括健康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足够的经济实力……诸如此类。

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些,无非也是通过种种外因,来驱动和维持奖赏系统,使得我们能够充满活力、热情地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这里最关键的是什么?是「长期」。

毕竟,人生有好几十年,你一定不会希望快乐是短暂的,而是希望它能长期持续下去,每一天,每一年,都能感受到快乐,这才是幸福。对不对?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

奖赏回路的激活,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

期望差。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促进多巴胺释放的,并不是「行为的收益」本身,而是「预期和实际的收益之差」。

亦即:奖赏回路强度=实际收益-预期收益。

这个差值越大,对奖赏回路的刺激就越大,激发出来的多巴胺浓度就越高,从而,我们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强烈。

这个结论,最早是年由Schultz等人提出的。它极其重要,请大家务必记住它,后面会经常用到。

举个例子:你搞砸了一个任务,老板让你去他办公室。你心里想「坏了,这次一定要被骂了」,结果老板不但没骂你,还安慰了你。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实际收益为0,但由于预期收益为负,实际减预期为正,所以你会感受到如释重负、轻松、愉快的正面情绪。

另一种情况:你搞定了一个项目,老板曾经承诺过会给团队一笔奖金,兑现了,但给的比承诺的少。虽然实际收益为正,但由于实际减预期为负,你很可能不但不会开心,反而会感到愤怒。

具体而言,可以看这张图:

情况1就是最常规的情况,不用多说。

情况2,当你已经预知到某个行为会伴随着某种奖励之后,再给予奖励,就不会激活奖赏回路了——实质上相当于,这种奖赏已经提前「预支」了。

而情况3则非常有趣:

当你认为你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励,但实际上并没有时,不但不会分泌多巴胺,反而会抑制多巴胺神经元,也就是减少多巴胺的分泌。

那么,这个抑制会导致什么呢?

你也许会认为是快乐的反面,但实际上并不是。这种抑制所带来的,是一种超过正常程度的「渴求」。

也就是提高你的欲望,去寻求能够激活奖赏回路、分泌多巴胺的行为。

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什么呢?成瘾。

药物成瘾的机制,就是通过刺激伏隔核,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从而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积极情绪。但随着效力消失,伏隔核的多巴胺浓度急剧下降,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差值」。

正是这种「差值」,促进大脑去渴求能够分泌多巴胺、恢复正常浓度的事物——更多的刺激。

依据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把一切奖赏,大致划分为「健康奖赏」和「非健康奖赏」。

健康奖赏,是缓起缓落——通过一系列的行为,缓慢地激活奖赏回路,再缓慢地平息下来。它所呈现的,是一条长而平缓的曲线。

而非健康奖赏呢?是大起大落。在短时间内,对你施加大量新鲜刺激,促进多巴胺的急剧分泌,呈现一个尖而高的波峰。

它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最直接的后果,是调高大脑的「预期」。

也就是说:大脑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经历「非健康奖赏」,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刺激水平,形成一个新的「预期」。

这时,你会发现:

1)原本的刺激似乎不够「爽」了,你需要提高频率、加大刺激,才能得到同样的感受。

简而言之,你的「阈值」被提高了。

2)一旦离开了刺激,多巴胺水平下降到「预期」之下,你就会感到厌烦、枯燥、无聊、浑身难受……

你一定还记得,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特征,叫做「损失厌恶」。

相比起收益,我们对损失会更加敏感,也会具备更强的动力去摆脱它。

而在这里,一旦刺激水平下降到「预期」之下,对大脑来说就相当于什么呢?一种损失。

正是这种新的预期和对损失的厌恶,推动着你的大脑,不断去寻求新的快感。

问题在于,这个时代,一切的节奏都在不断加快,而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又实在太多。

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向我们轰炸过来,占满我们每个感官,每个片刻。

这就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方面,这些海量的信息刺激,会使大脑无时不刻不暴露在「快感」之中,不断提高大脑的阈值。于是,形成对新鲜刺激的渴求。

同时,这些信息,又会被设计成各种各样的消费产品,务求简单、有趣、好玩,充分调动你的各个感官和脑区,使你无需费脑,不用咀嚼,就能一口吞下去。

久而久之,你就会习惯于这些低投入-高奖赏的「短期反馈」,从而,会对那些需要长时间投入、却难以产生收益的「长期反馈」,产生排斥感和拖延。

这也就是我一直所忧虑的,信息时代对大脑的反向塑造。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尽量避开那些不动脑子、向你拼命灌输娱乐和新鲜感的「非健康奖赏」。并不是鄙视链,也非出于优越感,而是,我想尽可能保持大脑的健康,把自己的「阈值」,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哪怕是看小说、电视剧和电影,我也会尽量挑那些需要动脑子的。要么是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的幸福算法L先生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