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新*”失败后,武帝刘彻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关键岗位,不得不进行人事调整,全换成了奶奶窦太后钟意的人。
其中有一个岗位是郎中令,属于九卿之一,权限宽泛,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办公厅主任,之前由王臧担任。
王臧下狱论罪自杀后,窦太后要求必须任命一位忠厚老实,踏实可靠的人才行,不能像那帮儒生一样,嘴贱皮厚,蛊惑人心,讨人厌。
武帝刘彻思来想去,认为石建比较符合奶奶窦太后的心意。
为什么呢?
因为石建不但根红苗正,而且家教很严,整个家族都以懂规矩著称。
先说石建的老爸,名叫石奋,祖籍赵国。
秦始皇荡平六国,赵国灭亡,石奋一家迁居到河内郡温县,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温县。
刘邦东征攻打项羽时,途经河内郡,石奋参*入伍,当时年仅十五岁。
别看石奋年纪小,却不像有些熊孩子那样,只会调皮捣蛋,惹事生非,让人无所适从,他待人接物总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显得比同龄人要懂事很多。
为此,引起了刘邦的注意。
有一次,刘邦把石奋找来闲聊:
“小*啊,这么小就出来当兵,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啊?”
石奋唯唯诺诺走上前,低眉顺眼,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小臣家中贫穷,上面有一位老娘,不幸眼睛已经失明,幸好还有一个很会弹琴的姐姐在身边照顾。”
家里很穷,姐姐却懂艺术,很会弹琴,看来石奋祖上不是一个普通家庭,很可能是没落的书香门第,所以才养成了他恭敬谨慎的习惯。
石奋的回答貌似很平常,很自然,其实有小聪明在里面,他在拐着弯向好色的刘邦推介自己的姐姐。
那个时候,兵荒马乱,生存都成问题,哪里会有很多女人懂艺术,会弹琴啊?
一旦碰到这样的女人,先不管长相如何,一般都会被成功男人当作宝贝收到帐下。
刘邦笑呵呵摸摸石奋的头问道:
“小*啊,以后让你跟在寡人身边,愿意吗?”
石奋当然求之不得了,扑通跪倒在地,发誓道:
“小臣愿竭尽全力侍奉大王!”
之后,刘邦先是把石奋的姐姐召过来做了美人。
估计石奋的姐姐琴弹得很不错,让刘邦很受用,不久,刘邦便兑现承诺,把石奋调到身边做了中涓,让他负责受理大臣们进献的文书,接待前来拜见的客人,相当于现在的行*秘书。
俗话说: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靠着姐姐受宠,石奋一家都搬到了京城长安的中戚里居住。
所谓中戚里,就是当时京城中,专门供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
从此,石奋长期跟随刘邦左右。
这样一来,他就没有机会上战场杀敌,所以战功有限。
但石奋有年龄优势,其他功臣元老差不多都死光了,他依然活跃在官场上,凭着长期累积起来的功劳和资历,到文帝时,也熬到了太中大夫一职。
按说,担任太中大夫的官员,只有文化水平比较高才受人尊敬,而石奋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却一样广受好评。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接人待物,都时刻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所以当文帝刘恒给还是太子的刘启选拔老师人选时,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因此做了太子太傅。
等到景帝刘启即位,石奋甚至做到了相当于九卿之位的级别。
凡事都有两面性,过于恭敬谨慎,讲规矩的人,貌似令人尊重,让人崇敬,其实并不一定受人待见,因为与他们在一起做事,缺乏趣味,甚至让人浑身不自在,好像长了刺一样。
景帝刘启对石奋就是这种感觉,他见了石奋总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生怕自己的行为哪里不合规矩。
俗话说:
“眼不见心为净,耳不听心不烦。”
于是,景帝刘启找个理由,把石奋调离京城长安,到诸侯国去做丞相了。
石奋有四个儿子:
长子名叫石建;
次子名叫石甲;
三子名叫石乙;
四子名叫石庆。
在石奋的严厉教导下,这四个儿子都是性情顺驯,办事谨慎,孝敬长辈,尊敬领导,最后官位都做到了二千石。
“石”有两个读音:
一个读shi,是姓氏,这个大家都知道,石奋就是姓石;
一个读dàn,是容量单位,一石(dàn)等于10斗,相当于50公斤,现在很多地方依然把50公斤的粮食,称之为一石(dàn)粮食,不过古代并不读dàn,而是读shi,所以二千石中的“石”应该读shi音。
很多人,包括一些明星教授都读错了,这里特别交代一下。
石奋父子五人都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合在一起就是一万石,因此,景帝刘启感慨万千:
“石奋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以上,身为人臣的尊贵荣耀全集中到他们老石家了。”
因此,他给石奋赐封号为万石君。
景帝末年,万石君石奋年纪太大了,退休回家养老,每年只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会作为老臣代表出现。
但石奋从来不倚老卖老,来到京城长安,只要经过皇宫门楼,就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如果见到皇帝的车架过来,就赶快颤颤巍巍走上前扶住车把,表示致意。
不但在官面上如此恭敬谨慎,在家里,石奋也特别讲规矩。
子孙辈中很多人做了高官,但如果回家看望他,他都要穿上朝服接见,只称呼孩子的官职,而不直呼其名。
这就有点过了,给人一种矫情的感觉。
如果子孙辈中有人犯了过错,石奋很少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坐在一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搞静坐绝食。
老人家绝食不吃饭,没有孩子不害怕,因为要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指责。
所以,家中孩子只要有人犯了错,就会裸露上身,通过家族中的长辈求情,向石奋诚心道歉,并表示坚决改正,永不再犯。
只有这样,石奋才同意上桌吃饭。
如果孩子已经成年,既使是闲居在家,石奋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端庄的样子,同时仆人们也假模假式配合演出。
这么较真,难怪子孙们都跑到外面做官了,因为家里和官场差不多嘛,还不如在外面潇洒呢。
逢年过节,皇帝有时会赏赐食物慰问石奋这样的老干部,一般人家都是抢着分吃掉,但石奋家不是,他们家每次在吃之前,必定先行叩拜大礼,好像皇帝在面前一样。
有石奋这么个家长言传身教,子孙后代长期耳濡目染,为人处事也自然而然都规规矩矩。
因此,万石君石奋一家闻名全国,即使那些号称品行端正,尊礼重教的儒生们,也都自愧不如。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推行新*获罪自杀,窦太后认为儒生言过其实,华而不实,而万石君石奋一家恭敬谨慎,身体力行,就同意孙子武帝刘彻的意见,任命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同时任命石奋最小的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那么,石建和石庆兄弟又是怎么做人做事做官的呢?
本作品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