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郑洞国去北京工作,妻子借口北京太冷暂留上
TUhjnbcbe - 2022/11/29 23:38:00

郑洞国曾是国民*的一员猛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参与过“台儿庄大捷”。辽沈战役时期,他向共产*投诚,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他的一生,有大半辈子是在战场上度过的,虽然辛苦,但也积累了不少荣誉。

而在感情上,他就没那么顺利了,足足有三段婚姻,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第二段——相伴二十年的妻子陈碧莲居然因为北京太冷,不愿意和他一起生活,狠心抛弃了他!

坎坷婚姻路

郑洞国的第一任妻子叫覃腊娥,是他在老家的包办婚姻。覃腊娥比郑洞国大整整八岁,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们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进步青年身上的包办婚姻,都会以悲剧收场。然而郑洞国和覃腊娥却恩爱非常,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夫妻相处得很是融洽。

郑洞国这个人性情非常温和,在妻子面前多是包容和忍让,对婚姻有很强的责任感,这在他的三段婚姻中都有体现。

本来,他可以安分守己地做一名小学教师,拿着稳定的月薪,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但在那个灰暗的时代,哪一个男儿,不想为国家、为社会闯一闯呢?

他辞掉教师的工作,去*埔*校报了名。自此,他就很少见到覃腊娥了。事业与家庭,他并不能兼顾,这是特殊历史时期必然的结果。

年,中原大战期间,已经成为一名团长的郑洞国,在前线突然听到覃腊娥暴病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犹如当头一棒,打得郑洞国猝不及防,他当场就昏了过去。

这一年,他只有27岁。之后,周围的人都发现,这个原本活泼温良的年轻人,逐渐变得沉默、抑郁了。

郑洞国的孤独生活持续了三年。这三年期间,郑洞国没想过再娶的事。他似乎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找到那么契合、那么贴心的婚姻了。

直到一个下午,他偶遇了陈碧莲,长期孤寂的心里,才被吹进了一股暖风。这一年是年,他偶然路过南京,去医院看望一个叫肖执中的同乡。

他正和同乡聊天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小姑娘走了进来,让他眼前一亮——陈碧莲是肖执中夫人的堂妹,是当地有名的美女,这年才17岁。

陈碧莲的样貌,和今天的女明星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说,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对陈碧莲心动,郑洞国也不例外。

郑洞国沉稳英武的样子,也让陈碧莲很是欣赏。很快,他们就谈起了恋爱,并在同一年秋天结了婚。这段因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和以往很是不同。郑洞国几乎是头一回感受到了爱情的刺激。

人人欣羡的爱情

说实话,这对夫妇的差距挺大的。首先是年龄,郑洞国比陈碧莲大了整整十三岁。其次是生活背景——郑洞国的父母都是湖南的底层人民,父亲既做农民,又做裁缝,培养出一个*事人才,是这户人家的意外之喜。

而陈碧莲的父亲是南京有名的大律师,也是中山大学的教授,陈碧莲属于名门之后,从小生长在小资氛围中,会说英文、会写书法,算得上是民国时期典型的“白富美”。

在她留传至今的几张照片里,我们能看出,她生活情趣高雅,穿着非常讲究,能看出是一个“不只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人。

和上一段婚姻一样,郑洞国婚后不久,就再次投入战事之中,把新婚妻子留在了家里。而陈碧莲和覃腊娥不同,覃腊娥是老实的妇女,认为一个家庭中,妻子应该安安分分地守在家里,成为丈夫的后盾,这样日子才能过得踏实。

陈碧莲却有着小女生的浪漫和热情,丈夫去哪,她就跟到哪,她不会让自己焦灼的想念耽搁一秒。

年,日寇声称要进攻云南。国民**队为了表达坚守阵地的意愿,派一部分*队去云南驻扎,当中有不少*官为表决心,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云南,郑洞国也不例外。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始举办慈善舞会,陈碧莲出色的样貌,每每都能在舞会中出尽风头。

*官们甚至还叫她“怒江之花”。在捐款上,陈碧莲也从来不拘小节,拿自己的钱,帮郑洞国带的所有士兵给阵亡将士的家属捐款。大家提起她,都要竖起大拇指。

年,郑洞国成了中国在印度驻*的一名*长,在外国陷入长期苦战。陈碧莲独自在家,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和丈夫相隔异地,是她最最讨厌的事情,而打仗哪有时间表?谁都不知道郑洞国什么时候能回家。这次离别,从春天拖到了秋天。

最后陈碧莲实在受不了,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追随郑洞国的脚步,前往千里之外的印度。

那时通往印度的航线特别危险,常有坠机事故发生,战争时期的残酷,加上*长夫人的敏感身份,陈碧莲面对的困难太多太多。

她不知是痴,还是勇敢得过分,这些因素她全都没有在乎过,带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义无反顾地奔到了郑洞国身边。

郑洞国看着妻子风尘仆仆的样子,这个腼腆寡言的男儿,被她的浪漫深深感动了。

战败投诚爱情敌不过北京太冷

年,郑洞国被国民*任命为京沪卫戍副司令,带着陈碧莲搬到了上海。这对夫妻的生活,一直跟着战场跑,现在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他们一直没有孩子,陈碧莲就把弟弟的女儿过继过来,当作养女。一家三口,有了短暂的温馨时光。

陈碧莲住在上海,宛如一朵花被种入最适合的土壤。她和郑洞国的家里经常有聚会,夫妻俩和过往的战友、朋友交往非常密切,家里时时传出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不久后,国共开战,郑洞国再次奔赴战场。他没想到,这次离家,会给他的感情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郑洞国的性情虽然温和,但在战事、*事上,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战士,有绝对的血性。

这一次,他被老蒋派到了长春。这又是一场苦战,从年持续到年,迟迟打不出一个结果。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是底层群众团结起来,建立新社会的战争。解放*战士们气势如虎,郑洞国在长春打得越久,局面对他来说就越不利。

蒋介石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说实话,他并不想保郑洞国,一向擅长笼络人心的他,常给郑洞国致电,“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郑洞国战斗到底,拼死不让长春。

然而同时,他已经不对郑洞国报任何希望,渐渐断了长春那边的粮草,要明晃晃地弃掉郑洞国这一颗棋。

日复一日,郑洞国的未来越来越渺茫。从某天开始,郑洞国已经吃不到一顿饱饭了。他的属下劝他向共产*投诚,被他拒绝。

他和之前对蒋介石所说的一样,的确是抱着必死的心守在长春。然而大局已定,眼看着共产*就要攻城,郑洞国想着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甚至要一了百了,最终在紧要关头被救了下来。

陈碧莲远在上海,心一直都是被揪起来的。她曾向郑洞国寄去家书:“你们被困在这孤城,到底要紧不……你不顾姓名,是为了哪种?上天保佑你平安,因为你向来对人都很好,心更好……”

可是,陈碧莲等来的,却是报纸上“郑洞国牺牲”的新闻。这对她来说是实打实的晴天霹雳,她整日在家以泪洗面,茶不思、饭不想,迅速瘦了下去,谁劝都没用。

年,其实,郑洞国已经率部向共产*投诚了,是蒋介石觉得自己面上无光,在报纸上发布了假新闻。

好在没过几天,就有报纸刊载了真实的消息,陈碧莲看到,内心狂喜,赶忙去往长春与他相聚。这一次,郑洞国不像在印度时那样开心了——他认为自己是“败*之将”。

战事尘埃落定之后,陈碧莲和郑洞国在哈尔滨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寒冷的冬天。二人的日子不像在上海时那样活泼热闹,变得冷清了。陈碧莲饶是有再多浪漫的情趣,也在这接二连三的战火、不停上演的变故中消磨了。

她喜欢的生活,是多彩的,是有情趣的,不是这样冰冷、僵硬的。在北方的日子,让这对夫妻产生了嫌隙。

年,郑洞国犯了胃病,申请回上海治疗,和陈碧莲一起出发了。陈碧莲回了上海,就像游鱼回到大海,她恍惚觉得,过往那些美好的日子,有回来的可能。

可惜,年,郑洞国接到指派,要去北京担任水利部参事。这次,他一个人先出发了。

没过多久,他受到陈碧莲的一封信:“北京太冷了,我适应不了,我就先不去了。”

此时的陈碧莲在想什么?郑洞国眼看着他们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无可奈何。

隔年,陈碧莲给郑洞国寄去一封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郑洞国受到后,整颗心直坠冰窟,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果断签了字。

二十年的夫妻路,就此草率地走完了。

陈碧莲能仅仅因为“北方太冷”,就和相伴二十年的丈夫离婚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郑洞国身为前国民**官,在新中国的位置有些尴尬。他如今的境况,和之前设想的坦途必然存在落差。但是,新*府已经对这一批*官已经有了妥善的安置,未来也是衣食无忧的。如果陈碧莲是追求虚名的人,早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她就可以选择再嫁,而她没有。

笔者认为,她是累了。跟在郑洞国这样沉默且变故颇多的男人身边,她既没有生活的浪漫,也无法拥有一句“无须担心未来”的承诺。

过去的二十年,一直都是陈碧莲辛苦地奔向郑洞国,为他担惊受怕,替他分担压力。郑洞国是一个战士,他没办法像她期待的那样,给她同等的爱,和她一起生活。

或许,在郑洞国信誓旦旦地和蒋介石保证,自己一定会为战争捐躯的时候,陈碧莲的心中,就有盏灯熄灭了。她做不到那样大度,就干脆就不要做他的妻子。

晚年相逢恍如隔世

陈碧莲和郑洞国离婚后,都各自走入了下一段婚姻。郑洞国遇到一位叫顾贤娟的杭州女子,性情温婉,和他很是相配。

他们在一起后生下一个女儿,但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到人生的终点,年,顾贤娟因病去世,留郑洞国一人消磨余生。

陈碧莲的境况,要比郑洞国凄惨许多。她离婚后不久就与南方一位姓钟的富商结了婚。她本以为做商人的妻子,不会再像*人那样动荡,结果六十年代,这位商人被抓进了大狱,之前的一切全成了一场空。

他出狱后,陈碧莲和他只能靠之前攒的一些小钱生活,没多久就在上海过不下去,辗转到苏州。最终,这位钟姓富商病逝,陈碧莲孤身一人,在弟弟的帮助下回了上海。

二十年的婚姻,加上近二十年的离别,陈碧莲和郑洞国,成了两个孤独的老人。这时,陈碧莲向郑洞国发问,可否复婚?

郑洞国的儿子远在东北,平时没法照顾他,他支持父亲和陈碧莲复合——他能看出,父亲一生中最爱的女人还是她,但郑洞国一直不为所动。

他断然拒绝了陈碧莲的提议。他是个“认死理”的人,对他来说,既然当初是陈碧莲主动,那便是永久的离别,如果不能从一开始就相守到老,就不要失去之后再回头,这是不守道义的行为。

八十年代,陈碧莲生活困苦,郑洞国帮助她,以“郑洞国前夫人”的名义在上海市文史馆找了一份工作,让她每月有固定工资拿。

陈碧莲临终前,说自己这辈子最后悔的决定,就是和郑洞国离婚。而这份后悔,已经来得太迟了。

在人生最波澜壮阔的时刻,他们对彼此有无尽的体贴,而最终,他们还是一南一北,不复相见。

纵有再多美好的过去,心中一旦产生无法抹去的隔阂与痛苦,姻缘便走到了尽头,再续也已是徒劳。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洞国去北京工作,妻子借口北京太冷暂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