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怪咖辜鸿铭喜闻女人小脚,爱变着法骂人,专
TUhjnbcbe - 2022/11/25 22:01: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hospital/1027/detail/

辜鸿铭

辜鸿铭模样怪得很。

他深眼窝,高鼻子,颇有异域风情。

他脑后拖着一条满清辫子,戴一顶瓜皮帽,穿一件宽大的袍子,一身清朝复古风打扮。

造型上,颇有“中西合璧”的味道。

辜鸿铭生而远故土,生在马来西亚,父亲是中国人,在一对英国布朗夫妇的橡胶园做管家,母亲是葡萄牙人。

他深邃的欧式长相,来自于母亲,一颗炽热的中国心,来自于父亲。

辜鸿铭十岁那年,被布朗夫妇带回英国。

临行前,父亲带辜鸿铭到祠堂祭拜祖宗。辜鸿铭那时还小,眨着眼睛看供桌上的牌位,不知意味着什么。

辜鸿铭

“给祖宗磕头!”父亲说。

“哦。”小辜鸿铭乖巧地照做。

“用点心!”父亲突然发怒,声音大得吓人。小辜鸿铭瑟缩着,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你是中国人。”父亲攥着拳头,浑身颤抖。

小辜鸿铭当时并不全然理解祭祖的内含,也掂不出父亲那句话的重量,懵懂地点点头。

一、祖国,我要为你呐喊

跟随布朗夫妇到达英国后,辜鸿铭在欧洲生活了十多年,念外国的学校,学西方的科学、文学和哲学。

那些年,他像朵云一样四处漂泊,自由却没有根,遥望故土,他渐渐参悟了父亲的话,理解了父亲激动的情绪。

辜鸿铭及友人合照

“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负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辜鸿铭的国学,是成年后凭着一腔子热情学起的。

年,28岁的辜鸿铭回到中国,投身张之洞门下。他有一肚子发展工程建设的想法,却只被任命为文案。

辜鸿铭生来就接触中文、葡萄牙语、英文、马来语,后又到英、德、法留学,精通多门外语,语言天赋了得。

当时的官员任用辜鸿铭,大多都是看好他的语言能力。

年,辜鸿铭39岁,还处在努力学习中文的阶段。

辜鸿铭及友人合照

在一场宴会上,辜鸿铭遇到了沈曾植,沈是有名的学者,辜见到他兴奋不已,谈了很多对中西学术的看法。

辜鸿铭这厢手舞足蹈,说个不停,沈曾植那厢安坐如山,一言不发。

被人冷了场子,辜鸿铭不干了,拉着沈曾植,非要问个缘由。

“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沈曾植放下这么一句话,拂袖而去。

辜鸿铭又失落又气愤,按下一口气,憋着没说话。

两年后,再见到沈曾植,辜鸿铭不言不语,“叮叮咣咣”搬出许多书来,堆到他跟前。

“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

辜鸿铭憋了两年,国学造诣已不可同日而语。昔日稍显傲慢的沈先生,对他的态度也一改往昔。

“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沈先生拍拍辜鸿铭的肩膀说。

一时间,辜鸿铭恍惚起来,时间好像回到三十年前。

辜鸿铭

彼时,父亲也像沈先生这般语气凝重,告诉他,要担起富国兴国的担子。

乱世之末论兴国,谈何容易。

辜鸿铭生在清朝末年,*治腐朽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拼尽全力活着,知识分子四处逃窜,难安心学术。

好好活着都成了奢望,哪还有什么文明,哪还有什么信仰。

可辜鸿铭不认,他非要振臂一呼,唤醒沉睡的中华文明。

艰难混沌的环境里,他写下上百篇文章。

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的自信,充满了对西方野蛮文明的批判。

这些文章相继发表在英、日等国的报纸上,在世界面前,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替奄奄一息的中华文明,向世界发出一声声呐喊。

二、祖国,你是我的骄傲

“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洋化者或者洋*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

辜鸿铭及友人合照

那段屈辱的历史里,多数中国人卑躬屈膝,把洋人奉为大爷,点头哈腰,有求必应。

甚至出卖同胞,做侵略者的走狗。

只有少数辜鸿铭们,昂首挺胸,挺直腰脊把世界对中国人的恶意,一一怼回去。

在英国留学时,辜鸿铭按照中国的规矩,用鱼肉祭祖,被一个当地老太太看到了。

当时洋枪枪炮已开进中国,外国人面对中国人,多少带着些傲慢。

那老太太很看不上中国祭祖那一套,于是挖苦道:“你的祖先什么时候能吃到这些大鱼大肉啊?”

辜鸿铭也不示弱,不慌不忙回答:“应该就是你们的祖先能闻到花香的时候。”

辜鸿铭及友人合照

中国祭奠祖先用鱼肉,洋人祭奠祖先用鲜花,本只是祭奠方式不同,却有人非要分个高低贵贱。

弱国无自尊,当时的中国,被侵略、被压迫,所以在洋人看来,中国人的祭祖方式,就是低人一等。

若是普通的中国人,被这么一说,恐怕要羞着收起鱼肉,从此改用鲜花祭祖。

可辜鸿铭没有,他不仅要坚持中国的传统,还要据理力争。

中国人不会讲英文,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常以英文讲得好为荣,以不会讲英文为耻。

这种奇怪的想法,甚至延续到现在。

辜鸿铭相关书籍

辜鸿铭会许多种语言,但他从不觉得外文有多高级。

一场宴会上,辜鸿铭坐着吃席时,一直讲中文,这使得一些不了解他的外国人,以为他不懂英文。

一个美国女人凑到他身边,学着中国人说英语的口音,问他:“likesoup?(这汤味道怎么样?)”

辜鸿铭像是没听见,美国女人以为他没听懂,傲慢地撇了撇嘴。

过了一会儿,辜鸿铭在热烈的掌声中上台致辞,开口就是发音纯正的英语,挥洒自如,惊得美国女人张大了嘴巴。

演讲完毕,辜鸿铭回到座位上,对旁边的美国女人说:“likespeech?(我的演讲怎么样?)”

辜鸿铭

美国女人当即收敛起傲慢的神色,灰溜溜地不再说话。

辜鸿铭向来不把洋人看在眼里。

在张之洞门下工作时,辜鸿铭有许多外国同事,洋人们都仰慕他的声名和学识,常常请教于他。

洋同事们不光跟他请教中文,连英文也请教。对于那些极其基础的字词用法,辜鸿铭理都不理,只扔一本词典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查。

他不像糊涂的中国人那样,对洋人格外尊敬,甚至还要主动捉弄洋人。

一次,辜鸿铭去电影院,一个苏格兰人坐在他前面,本本分分看电影,既没招他也没惹他。

辜鸿铭相关画作

他却用烟斗敲人家的头,那洋人正沉浸在电影里,被他吓了一跳,转过头去看他。

辜鸿铭不慌不忙,也不道歉,还让人家给他点烟,那洋人估计也是吓傻了,真就乖乖听话,给他点上了。

辜鸿铭常在外国报纸杂志上发文章。

有的文章夸中国人。

他曾写道: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

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

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有的文章骂外国人。

他写过一篇《没有文化的美国人》,把美国的文学作品批了个遍,骂了个遍。

有趣的是,《纽约时报》还在头版头条上,发过这篇文章,还印了他的照片。

辜鸿铭先生一向是受洋人敬重的,哪怕他见到洋人总是愤怒,总是变着法儿地骂洋人。

但他就是比那些给洋人捧臭脚的人,更受洋人的尊重。

辜鸿铭

辜鸿铭还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国学经典,致力于向外输出中国文化。

辜鸿铭先生生活里随性,做起翻译来,也是一样,从不逐字逐句翻译,只翻译思想和精神,还要带些自己的想法进去。

这使得他的译本颇具争议,但这不妨碍它发挥作用,时至今日,辜鸿铭先生翻译的国学经典,仍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入口。

清朝的覆灭,差点毁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给了不友好的外国人贬低中国文化的机会。

得知辜鸿铭把《孔子》翻译成英文,日本人伊藤博文挖苦道:

辜鸿铭

“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辜鸿铭不慌不忙,回击道: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听后,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那段被侵略、被压迫的日子里,中国人极度缺乏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辜鸿铭甘做孤独的战士,愤怒、犀利,对洋人的嘲弄一一回敬。

辜鸿铭作品

三、胡适的死对头,坚定的保皇派

辜鸿铭先生对传统文化的青睐,还体现在对女人的态度上。

他十分推崇一夫多妻制,还造了一套经典的茶壶理论:

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道理,没有一个茶杯配好几个茶壶的道理。

辜鸿铭娶了一妻一妾,妻子是裹小脚的传统中国女人,小妾是温柔的日本女人。

辜鸿铭虽从小受洋文化的熏陶,却独爱女人的小脚。

缠足对妇女伤害巨大,幼时缠足,要忍受剧烈的疼痛,随着年龄增长,人长脚不长,可怜的缠足女人们路都走不稳。

辜鸿铭

辜鸿铭深知缠足的危害,却痴迷小脚不能自拔。

他还创了一套品评小脚的口诀,曰:“瘦、小、尖、弯、委、软、正。”以此来鉴定小脚的等级品质。

辜鸿铭毫不掩饰地在人前谈论妻子的小脚,并称之为兴奋剂。

辜鸿铭骨子里,还有些传统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

他喜欢狎妓,且出手阔绰。

辜鸿铭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在当时十分吃香,公务员平均月工资不过十几块的光景,他开口要六千块的月薪,也有人给。

一次他得了三百块钱,拎着钱便进了妓院,叫老鸨把姑娘全都叫出来,每人发了一块钱,玩了个尽兴方才离开。

辜鸿铭

清末民国初,国内婚恋观念混乱,既有中国传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又有外国传来的恋爱自由论。

当时的文人也好,先进人士也罢,感情生活都比较乱套。

常常有人打着自有恋爱的旗号,让原配妻子守一辈子活寡,自己以爱之名,到处猎色。

相比较下,辜鸿铭先生这种明明白白的“色”,毫不狡辩的“色”,要可爱许多。

胡适等文化名人主导的新文化运动,把外国民主、科学的思想引入中国。

辜鸿铭

唤醒一批又一批中国学生、工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但也几乎摧毁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等革命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一杆子打死。

一直到现在,后遗症犹在,不少中国人仍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迷信洋品牌,学洋人做派,瞧不起同胞。

面对轰轰烈烈的革命,辜鸿铭从未改变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他站到了“美国文化商人”胡适的对面,为中国文化发声呐喊。

辜鸿铭

“中国目前最迫切的改革,并非改头换面,而是派出最优秀的中国人,去向欧洲人展示我们的真相。”

由于文化主张不同,辜鸿铭常常跟胡适对着干。

一次,胡适上台演讲,用英文读了一首诗。话音未落,台下就响起了辜鸿铭的声音。

辜鸿铭也用英语,他嘲笑胡适的英文口音,是下等英国人的口音。

辜鸿铭从小在英国生活,英文口音自然更纯正,对英文也更了解。但他很少嘲笑别人。

以这种方式让胡适下不来台,颇有讽刺胡先生崇洋媚外的意味。

辜鸿铭自述惧内上报纸头条

胡适和辜鸿铭同在北京大学任教,胡适教中国文学,辜鸿铭教英国文学。

胡适在课堂上教学生用外国人的思维和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学。辜鸿铭听说后,不干了。

立即在自己的英国文学课上,教学生们不要崇洋媚外,不要认为外国文学都是好的。

算是隔空回击胡适的言论。

清末民国初,中国人几乎没什么自信,辜鸿铭的主张和大环境相悖,难免心中悲愤,矫枉过正。

辜鸿铭是第一批剪辫子的中国人,早年在英国读书时,他就剪了辫子,穿上了西装,比民国初期剪辫子的风潮早了二三十年。

中国流行剪辫子,穿洋装的时候,辜鸿铭硬是又把头发留起来,还穿上了中式大马褂。

他就是要以这种方式,跟激进自卑的国人抗争,留着辫子,给那些数典忘祖,捧洋人臭脚的人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被欺辱、被嘲笑、被压迫的日子里,我们无数次问自己。

感谢辜鸿铭们,在那段中国人极度自卑的历史里,为我们撑起自尊,擦亮信仰。

人在低处,更要昂起头颅。

1
查看完整版本: 怪咖辜鸿铭喜闻女人小脚,爱变着法骂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