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如来赞叹释迦牟尼
——《弥勒大成佛经讲记·赞叹前佛》
天佑
引言:弥勒说法,释迦牟尼遗留弟子全都赶来闻法。弥勒感念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行化不易,不禁赞叹。同时鼓励大众,千万不要再错过了。
己七、佛佛道同
庚一、赞叹释迦逆世砥柱
说是语已,称赞释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诸恶众生,令修善本,来生我所。”时,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而说偈言:“忍辱勇猛大导师,能于五浊不善世,教化成熟恶众生,令彼修行得见佛;荷负众生受大苦,今入常乐无为处,教彼弟子来我所。我今为汝说四谛,亦说三十七菩提,庄严涅槃十二缘;汝等宜当观无为,入于空寂本无处。”
前面两段,先是点名——具说个人因缘,后予说事——陈述功德事例。前分重在点出与会大众本生,后分广开甘露之门,指出各种方便——包括深、浅二法。弥勒如来初次说法即获得圆满成功。他不禁感慨:今日与会大众都是释迦牟尼遗留弟子,不若彼时人间成为净土,人人具足道器,释迦牟尼“能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诸恶众生,令修善本,来生我所”,真是“善哉善哉”——“娑度娑度!(《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智度论》说:“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弥勒佛为什么那么高兴呢?《罗伯特议事规则·文明表达三规则》说到:“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和偏好。”事摄主观,除非本人亲自陈述,否则绝不能仅凭个人揣摩贸然论定他人意图。牵涉主观动机,无法代位判定,只能姑且依据线索揣摩——不能当作绝对如此。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一切合理意见。
窃以为,弥勒欢喜赞叹,发乎惺惺相惜之情。前面说了很多未来人间净土的圣妙场景,可谓福德具足。有了福,感得外部环境美好;有了德,成就道器前来闻法;可谓水到渠成,自自然然。佛都具足三明,所以对于前后因缘之事悉数清清楚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知道释迦牟尼时代处于五浊之世;佛陀成道,曲高和寡,教化事业开展地异常艰难,这才有那么多方便行法流行世间。不若弥勒佛世,大家道器已成,直接就能接受实相修法——而且是大范围地推广,受众还主动接受。弥勒如来过去生曾在释迦牟尼佛世生活,将古比今,真是天壤之别。
一切都有因缘。《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记录着弥勒于因地时的大愿: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知两人差异:一为苦行道、一为安乐道;由过去因缘所致大愿,再由大愿影响到长劫以来的风格。就连前二世,弥勒在释迦牟尼僧团出家,都显得不那么精进。不过,虽然风格不同,但是该走的过程、该有的经历却一点都不能少。再加上佛法甚深,许多东西惟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晓,旁人无法体谅。如《无量义经·说法品》语:“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所谓感同身受,只有相同之境界才能彼此相惜。
感同身受、惺惺相惜,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同输,一种是共赢。共同被打败,全都走了麦城,于是彼此相顾,只能苦笑一番。这也是感同身受,知道彼此之间的难处。佛陀是世出世间的觉悟者,应该是胜利的那一组。弥勒如来赞叹释迦牟尼,两人同处于十法界的最高处,自然知道彼此之间的境况。虽然环境各异,但是彼此的证量相同——都是佛果;也就是说,彼此走过的道路是一样的——全都要经历无数大劫的积累,不断圆满各种资粮,然后彻底断除一切无明习气烦恼,百炼成钢,终成无上佛果。个中滋味,旁人无从得知;何况释迦牟尼还比弥勒辛苦——教化事业困难,所以由衷地赞叹:“善哉善哉!”
其实,两位如来颇有因缘。如《弥勒菩萨本愿经》所说,弥勒因地发心早于释迦牟尼,然而释迦牟尼异常精进,由之超速成佛。两人由于同在一处,又先后成佛,所以彼此之间交集很多。经典之中,凡有释迦牟尼谈及本生因缘的地方,多有弥勒前世之身影;可谓久远以来就有甚深之缘。有了这一前提,释迦牟尼成道后亦多次提点弥勒,并为之受记。如竺法护《下生经》云:“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有了这层关系,释迦牟尼的遗留弟子便与弥勒有了更多缘分,这就是如此众多释迦牟尼弟子在弥勒如来处得到法益的一大原因。非但如此,释迦摩尼出于悲愿,还帮助弥勒行化;表现在付嘱迦叶入灭尽定守候弥勒。未来世界众生个个都是上根利智么?那不“科学”——违反缘起法则。必然有人较为“迟缓”,于是,需要各种方便教育技巧——反面例子。不管释迦牟尼是不是有意为之,总之,摩诃迦叶出现在未来,客观上帮助了弥勒如来。这是后话,等讲到了再谈。
弥勒如来说法度生,随即想到前佛;在感叹释迦牟尼悲愿宏深的同时,不住再三赞叹。默如法师说:“先后二佛基于师友之道,皆率先礼让而为后世之启示。然则弥勒如何礼敬释尊耶?即在本经本意中,弥勒一再褒赞释尊,充分透露其倾慕之至诚;钦崇溢于言表,展卷自明。文说:‘弥勒当取迦叶僧伽梨时,即放种种华香而供养之,为于正法生敬心故。’此见不仅礼敬释尊,凡正法在处,皆礼敬也。然则释尊如何应待弥勒耶?佛家付法以衣相传为证,释尊思念即此,在未入灭前,随以自所著之僧伽梨,亲付于迦叶,嘱其留住人世,莫入涅盘。慎重护持大衣,直待弥勒下生后,亲付予之,方为完成法务。于此益见释尊应对弥勒之殷望也。此种师友相敬之道,行之于佛,而垂于后世,此亦即为弥勒之所谓正法也。”释迦牟尼对弥勒受记、认可、赞叹、托付、援手;弥勒对释迦牟尼感念、赞叹、称道,并不辜负前佛所托,真是师徒道友之典范啊!
赞叹之余,弥勒宣说偈颂。全颂共十二句,分为三段:前七句赞叹前佛,中三句表示承担,后二句作为期许。首先来看前七句:“忍辱勇猛大导师,能于五浊不善世,教化成熟恶众生,令彼修行得见佛。荷负众生受大苦,今入常乐无为处,教彼弟子来我所。”“大导师”指佛陀;因为佛如明灯,能够引导众生超出生死苦海,趣入觉道。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说:“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又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中,常得安乐。”佛陀为了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之正道,故称“大导师”。诚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赞道:“唯除等正觉,最胜尊导师;一切天人中,无可归依者。”
佛陀是大导师;在此敬誉前还有定语——忍辱、勇猛。勇猛即精进,与忍辱皆为波罗蜜;此处,两者特指耐苦耐劳与不屈不挠。在修行过程中,每一位佛陀的经历都差不多: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为能为;这就是忍辱与勇猛——克服困难,精进不懈。释迦牟尼成道后,面临“五浊恶世”、“诸恶众生”的现实。五浊:五种不堪之现实;浑浊不净、苦多乐少、促使堕落。五浊分别为劫浊——时代不幸,灾难频发;烦恼浊——人心不善,三*炽盛;众生浊——资质平庸,共业趋恶;见浊——理念混乱,普遍堕落;命浊——身心交瘁,短命多病。五浊不仅仅指环境,而是由内心不善所致内外具浊。处在这个时代,可谓不善已极。(具体不善的表现,下文会有长行详细举例,此处不作展开。)不善之世是怎么来的呢?都因众生为恶所致。所以环境差本身反映有情的心理面貌,侧面说明了教学工作的不易。释迦牟尼能在这内外不善之世应缘而生,真是不容易啊!他并未放弃使命,积极有为,忍辱负重,毅然成为三界一切有情的大导师。期间经历各种磨难,全都消弭于无尽悲智之中。为了调伏刚强众生,为了实现上成下化,这才是佛陀所具大雄大力的伟大气质。
需要说明:释迦牟尼教化“百千万亿诸恶众生”,这个“恶”一方面指做坏事——三*炽盛、五逆十恶;无明所致,三*炽盛,乃至造作黑业不止,即“恶业众生”。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这个“恶”指“恶趣味”——只想享福,不思出离。出离与享福,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价值观。站在佛教立场,以出离为最高价值——终极目标,自然认为升天之福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相似安乐。这安乐有瑕疵——无明、无常、烦恼、有漏、无主宰等。一切都还在业报之中,无法长久安乐,所以佛教认为一味修福不够了义。此处所指,无论是行恶众生,还是恶趣味众生,都离佛教的发心差了一点。差什么?善本——真实善法之根本,也就是因缘福德智慧:有了因缘方便见佛闻法,有了福德即能选择环境,有了智慧可以把握抉择——如此便是善根成熟。
“教化成熟恶众生,令彼修行得见佛。”这两句暗示释迦牟尼利益广大,三根普被。教化与成熟不同:成熟是对拥有基础者的提高,而教化则是不问基础如何的普遍饶益。因为众生因缘各异:有的是久远劫来善根成熟,一点就通;有的是没有任何善缘,最初发心;有的是罪报众生转世,非常愚钝;还有的则是宿怀恶念,起反作用。面对这些人,佛陀具足四正勤:已生恶法令断、未生则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已生善令增长就是成熟。这两者,可以强配深浅二法。面对有基础者,让他直趋涅槃。面对零基础者,让他积集资粮,深结当来之缘。等到弥勒佛出世,他们就变成了有基础、能闻法的人,终将得益。考虑得过分周全,真是无量慈悲。
“荷负众生受大苦”,不是代替众生受苦——荷负众生之业,而是因为众生苦恼,因而发心,勇于承担菩萨大行——经受更大更多的苦难。作为具足资粮的人,解脱是非常容易的:只要闻法照做,直接就能超脱。然而,为了饶益广大有情,能走却不走——有直接获得安乐的路不走,非要绕远;长期遭受苦难,只是为了帮助更多众生,这种精神真是伟大啊!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伟大宏愿呢?一方面是主观意志,一方面也是客观之先天性格,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先天因素,主观上也发不起菩提意乐。不发菩提意乐,那先天的悲愿因缘也可能会错过。种姓有五,其中的不定种姓就会随因缘改变未来的道路。
“今入常乐无为处”一句,宋、元、明、宮本作“令入常乐无为处”。佛菩萨长劫发愿修行,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令诸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常乐”,指无苦的状态——不是一般欲乐。一般欲乐——哪怕天界之乐,都有磨灭之时;因为那是无常的。而般涅槃则不受后有、永尽生死苦恼——没有生,便不会有死,更不会有烦恼。如此,亘古安稳,便说为“常”。后出佛教强调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常”即不再退步、恒不变异。“乐”即轮回永尽、三*永灭。“我”即不再遭受逼迫,得大自在。“净”即断诸执障,再无杂染。世间法是生灭不止、生死杂染的,一切不得自在、无法主宰,故称有为。出世间法完全相反,故称无为。
“荷负众生受大苦”代表了悲愿,“令入常乐无为处”代表了根本后得二智,“教彼弟子来我所”代表了方便。默如法师说:“‘荷负众生受大苦’,此句双具‘忍辱’、‘勇猛’二义——不忍辱如何能代众生受苦?不勇猛又如何能代众生受苦?忍辱者,苦加于身而能安然忍受之;勇猛者,苦加于身而能挺然不惧之。譬如大火当前,燃烧燎灼透入侵袭于其皮肉毛骨之内,而能耐其焚熬之苦痛,此忍辱也;如见其人将入于火坑,而自身坚毅果敢,奋然投入火中,以救人为急务,不顾其自身烧灼之苦痛,此勇猛也。释迦往昔行菩萨道时,三千大千世界皆其舍身命处,此所谓‘荷负众生受大苦’也。既出众生之苦,又入众生之乐,若出其苦,而不得其乐,此如为山九仞,岂只功亏一篑;故必‘令入’于‘常乐无为’之‘处’也——此即究竟涅槃之处。但此并非起步即至终点,势非循序而进,故世尊‘教彼弟子来我所’。”
“我今为汝说四谛,亦说三十七菩提,庄严涅槃十二缘;汝等宜当观无为,入于空寂本无处。”赞叹前佛之后,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计划、总结,与对广大受众的期许。如今,蒙释迦牟尼教化成熟的众生共聚翅头末城广大庄严道场;由于先前种下的善根善缘,全都道器成就。于是,不用再说浅法,直接进入四谛、三十七菩提分、庄严涅槃、十二缘起之实相教法。为什么可以直说实相修法?这与弥勒如来的本愿相关:“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简意赅:要在内外境界一切圆满的人间净土成佛;因此不用面对复杂、困难之场景。放金色光,登高一呼,人们就都聚集起来;而且还“薄淫怒痴、成就十善”——道器成熟,自然可以直接宣说深法。
四谛是佛教总纲,缘起是佛教原理,三十七菩提分是具体道行,庄严涅槃是终极道果——此即圆满之教、理、行、果。四谛、缘起、三十七菩提分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庄严涅槃”还要开发一下。如前所述,众生长劫轮转生死,不得出离——此即有漏与有为。而涅槃具足常、乐、我、净四德,永尽生死,再无恼惑——此即无为。释迦牟尼针对世间现实之课题,说法对治,希望人们出离苦海,达到彼岸;这是最初、最原始、最朴素的佛教本怀。由于佛教注重心意,所以涅槃与色身无关——命在称为“有余”,命终称为“无余”。后出佛教为了解决体性问题,不得不对证量有所描述。有人提问:涅槃是新得的,还是本有的?如果本来就有,为何会迷?如果是后得的,那便不是无为。其实,涅槃无所谓得与不得——一定不能说“本自具足”!只能说“自性涅槃”——因为那不是具体有为之物,所以不生,当然也不会灭。再来,因为种姓所致菩提差异,佛果、阿罗汉果有没有差异呢?清净出离无二,“证量”却有不同。为了凸显佛果殊胜,再立“无著大涅槃”——断所知障,而能利益广大。偈颂称“庄严涅槃”,应当怀有深意——大小兼畅、三根普被。无论如何发心,都能得到利益。如竺法护本《弥勒下生经》云:“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
这里插入一个知识点:为什么不能说“本自具足”?因为有歧义——理解为“本觉”。后出佛教在“佛性”之课题上多有开发,那是极难论述的:牵涉果地境界,必要基于实证,否则容易错会。一般而言,有“自性”、“佛性”、“本性”、“本净”之语;其中,千万不能讲“本觉”——差之分毫,谬以千里。在“如来藏学体系”中,说“本自具足”,已经到了极致;再越雷池一步,即成“梵我”之教。毕竟佛教有别于神教与沙门诸说,否则便会趋于同流。譬如“本来清净”与“本自清净”,“本自清净”指自性清净——无所谓染净之状态,那是本来面目——体性。但是“本来清净”——“本觉”就不对了——指的是本来清净之状态。那就会面临一个问难:如果以前清净,为何还会被染?难道佛教的“涅槃”还会退步?到了这一步,若是回答不好,那便再无活路。
“本觉”的问题出在与“人性本善”说混淆。参考先前所说的“四涅槃法”,早期佛教是染净相对的,于是教法多在离染边建设。后出佛教发展了如来藏思想,从染净对立过渡到体性无二之统一;如此,除染与修净并重,两者还能持平。传入我国后,人们将体性之本净误读为染净无二之本觉;于是,不再看重渐进的修验,转向知见之跃进;直接造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之窘境,难以自拔。其实,本来清净的是体性,只是众生执着,因而生死轮回。所以要断除这一执着,而不是清净之体性。清净是不变的,但该要去除的杂染还是要除,这才是较为妥当的解法。体性本来清净、自性涅槃,无需去做什么;要针对的是无明、执着、烦恼,所以必要依次第步步为营。站在果地,可以说“本来无一物”——也就是后偈所谓“本无”;但一定要明白,“无”指体性不增不减,而非过程之“白费”。禅宗祖师有一则关于“打车还是打牛”的“公案”,就这个课题而言还是足可借鉴的。
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教化成熟诸恶有情,能够解脱的都已解脱;剩下有不足的,引导他们积集资粮,以待未来导师。随着十善增上,人间净土实现;弥勒下生成道之际,这些人等道器也已成熟,则可径直接受深法,趣入佛教实相之真理。应该说的法已经宣说,接下来就要闻者配合——当要依教奉行;所以弥勒嘱咐道:“汝等宜当观无为,入于空寂本无处。”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既然有缘相应,那就不要错过,大行精进,取证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