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丸”是《红楼梦》中一个神奇的药物,它是薛宝钗的专用药。薛宝钗因为从娘胎里带来了热*,百般求医问药都不管用。一位癞头和尚给了她“冷香丸”的配方,服用“冷香丸”可以有效缓解薛宝钗的热*病症。
1
薛宝钗的热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
有人认为这是少女怀春的一种表现,薛宝钗的热病是一种青春骚动。如果我们真从生理健康角度来进行医学分析,那恐怕就中了作者的圈套。
要说清楚薛宝钗的热病还是先看看原著的描述。
2
薛宝钗发作,宝玉冲撞了她
第七回周瑞家的去薛家找王夫人汇报刘姥姥的事情,和薛宝钗询问她的病情,原文如下:
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
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
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脂砚斋说《红楼梦》都是“老婆舌头”,女人们的口舌是非,影射着当时社会时*的弊端。
有时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正是读者需要参悟的机锋。
周瑞家的说薛宝钗连续几天没有到荣国府那边去逛,是因为贾宝玉冲撞了她。这是下人对主子说话,周瑞家的不可能随意乱说。她之所以这样说,肯定是因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而且屡见不鲜。贾宝玉冲撞薛宝钗是常有的事情,在贾府上下,大家几乎都知道。
贾宝玉对女孩子向来呵护有加,说女儿两个字是最尊贵无比的。对于客居的宝姐姐为什么会经常冲撞呢?
3
原著中二宝之间的几处冲突
1
第三十二回宝玉恼宝钗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
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
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这一段正面写宝玉和湘云的冲突,连笔带出宝钗来,用的是背面敷粉法。袭人湘云盛赞宝钗之下,烘托出宝玉宝钗之间深层次的矛盾。
宝钗湘云都劝宝玉要结交达官贵人、走仕途经济,支持他和贾雨村之流经常来往。可是贾宝玉厌恶贾雨村的为人、痛恨那些为了谋取个人经济利益才去做官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层次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贾宝玉冲撞了宝钗,袭人也认为薛宝钗恼了,这呼应周瑞家的那句话“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
薛宝钗到底恼没恼?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宝钗的话还没说完,贾宝玉生气走了,把宝钗晾在那里,给她个下不来台。
袭人说宝钗“登时羞的脸通红”,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这可见当时宝钗的确恼了,过了一段时间,才恢复了心情。
袭人又拿黛玉来衬托宝钗的大度,这恰恰揭示出宝玉冲撞宝钗的程度很严重。
袭人和湘云的这段话,主要为了衬托薛宝钗。作者通过正写、反写、侧写多方面揭示了宝钗和宝玉之间深刻的思想矛盾冲突。
2
第三十六回宝玉骂宝钗
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
这段话正面写宝玉的离经叛道,不求上进,又随笔带出宝钗来。
宝钗对宝玉规劝的方式是“见机导劝”,宝钗对宝玉真是上心,只要有机会就会劝他走上层、进入名利场。
宝玉此时已经把宝钗划归到“沽名钓誉”的“国贼禄蠹”一流中去了,二人之间的精神鸿沟更加不可逾越。
宝钗却还没有死心,抓住机会就要劝导宝玉,来看下面:
3
第四十八回宝钗借香菱讽谏宝玉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要有心,机会无处不在。宝钗在宝玉身边,真是见缝插针,时刻不放松。宝玉刚夸了香菱,宝钗立马引导到宝玉自己身上,劝他读书上进。
宝玉听了却不以为然,没有接话茬。宝玉的沉默,是对宝钗无声的抗拒,是冲撞的另一种形式。
以上几个情节,采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描述了贾宝玉薛宝钗二人之间的冲突。
薛宝钗热心功名利禄,期望贾宝玉能够走仕途经济,贾宝玉把她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看成是国贼禄蠹。
4
当时官场状况:国贼禄蠹盛行
贾宝玉说读书上进的人都是国贼禄蠹,他这种说法是否是以偏概全,主观臆断?
原著中通过薛宝钗对林黛玉说的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原文如下: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宝钗深知当时的社会状况,那些读书的男人根本不是想为国效力,他们“读了书却更坏了”。
贾宝玉深深痛恨的正是这种社会状况,所以才不肯读书、不肯交接那些达官贵人。
薛宝钗喜欢功名利禄,她愿意去攀附权贵,只要能实现她的青云之志,结交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手段她都不在乎。她看重的只是自己飞*腾达的结果。
薛宝钗对金钱权力的热望,正是她“热*症”的根源。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古代文化中“炎”“热”在官场上特殊的寓意。
5
古代官场文化中炎热寓意权势
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王沈传》中说,“融融者皆趣(趋)热之士……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
元朝《宋史·李垂传》中写道,“今已老大,见夫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在这两个典故中,“热”即“炎”,比喻权势。
1
杜甫以“炙手可热”讥讽杨贵妃一家
杜甫《丽人行》诗中写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杨家位高权重,势焰冲天,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杨家因此“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杨家势倾天下:杨贵妃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二姐封秦国犬人.三姐封虢夫人,其兄杨锯为殿中少临,另一兄杨镝为驸马都尉,太华公主下嫁于他。这杨氏五家部在京城里建宅第,“一堂之贵,动逾千万”。
公元年3月3日,杨贵妃一行人到曲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
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2
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遭抢白
第三十回贾宝玉把薛宝钗比喻为杨贵妃,说她“体丰怯热”,薛宝钗听了竟然大怒,还击说自己没有一个哥哥可以做得了杨国忠的。
“炙手可热”是杜甫用来形容杨贵妃一家的,宝玉以杨贵妃来比拟薛宝钗,说她怕热。
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不时会发病,需要服用冷香丸来压制。她的怕热,是怕自己追名逐利的贪婪心性暴露出来。
她那里是怕热,是嫌热的不够。如果薛蟠不是烂泥扶不上墙,那她薛家的势力就会大大不同。
贾宝玉的这句玩笑,实际是对薛宝钗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讽刺。薛宝钗听了一改往日所谓“抱朴守拙”的豁达,竟然大怒了,贾宝玉揭露她虚伪的面孔。
综上所述,“趋炎附势”“炙手可热”这两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于“热”这个字寓意,它比喻权势名利。
结论
薛宝钗热*症是对功名利禄的贪恋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热病”,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对权势的痴迷、对名利的执着。薛宝钗患有“热病”,比喻她贪恋功名利禄。
所以她每每劝告贾宝玉去结交权贵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贾宝玉对此非常反感,说薛宝钗等人“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贾宝玉的这个说法,是对薛宝钗“热病”的最中肯的解释。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
薛宝钗的这番话,又是对贾宝玉的“国贼禄蠹”的诠释,男人们读书通过科举作了官,却并不为了辅国治民,而是为了贪图俸禄、借权势谋私利。
探春理家时要革去宝玉贾环等人上学的八两银子的公费,她说:
“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
这个环节以小喻大,以学堂比喻朝廷。这个事例影射出朝廷的官员只是为了多挣俸禄和官饷,并非真正为朝廷效力。
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社会风气,官场上严重的弊端。
贾宝玉痛恨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这是他不肯去走仕途的真正原因。他瞧不起这些为了谋取个人经济利益而做官的人,称这种行径为“仕途经济”,又管这些人叫作“国贼禄蠹”。
薛宝钗的“热病”,比喻她正属于“国贼禄蠹”,利欲熏心、结*攀附,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薛宝钗的热病正是贾宝玉最终远离薛宝钗的根本原因,贾宝玉一曲《寄生草》描述了他和薛宝钗之间的关系: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贾宝玉薛宝钗二人三观不合,贾宝玉看破薛宝钗的重利无情,和她在一起索然无趣。
贾宝玉最终抛妻而去,开启了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生涯。
原创不易,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