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这句话,不仅仅是女子的心愿,更是许多男子的心愿。
能够有一个人,一心一意一辈子,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幸福。
而面对丈夫的移情别恋,亦或是妻子的移情别恋,夫妻中的另一方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伤,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损伤。
有的人,遭遇一次背叛以后,终其一生都不再有勇气去信任旁人。
而更多的人,在面对这种生活中变故时候,风度尽失,尊严不再,伤人伤己,徒留一生笑料。
民国有位丈夫的做法,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一、青梅竹马,门当户对
杨之华出生于浙江,家境富裕,因此即便是女孩,她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19岁后,她便在上海的杂志社工作,后来在一所学校担任教师。
这一段经验,也为她后来成为中国妇女活动家做好的社会经验的铺垫。
同样是包办婚姻,但杨之华幸运之处在于,她所嫁之人,是她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沈剑龙。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门当户对。
这一门婚事,可以说既让家长们满意,也让结婚的新人满意。
婚后,两个人的日子也过得比较甜蜜。沈剑龙虽然出身富贵,但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反而能吃苦耐劳,对杨之华也宠爱有加。
两人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如果能够一直这么平平淡淡过日子的话,生活也十分幸福。
不过,上世纪是乱世,改良运动、革命运动乃至农民运动层出不穷,百姓想要过安安稳稳的日子,无疑是痴人说梦。
杨之华不是那种待在深闺里的大家闺秀,反而致力于革命,经常参加农民运动,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沈剑龙对此不是不理解,却也会埋怨她为了这些所谓的运动,耽误了太多家庭的时间。
渐渐的,矛盾越堆积越多,杨之华负气离家,住进了学校的宿舍,两人开始冷战。
二、爱上老师,守住底线
沈剑龙对于杨之华的埋怨,其实可以理解。在当时那个社会里,连女子抛头露面都会被人说闲话,更何况自己的妻子实在是太积极了。
他无法理解妻子为国献身的精神,他所看到的,是自己的女儿无人照顾,自己想念妻子的时候看不到人,而旧时代的教育,并没有教会人们去和平沟通,因此两个人便天天吵架。
都是不服输的人,冷战以后,沈剑龙想要修复彼此的关系,却碍于面子无法下台阶,而杨之华或许因为每一次的争吵,早已对这段感情失望,也没有生出修复感情的心思。
在学校宿舍居住的日子里,杨之华爱上了上海大学的一个主任,名字叫做瞿秋白。
瞿秋白曾经还是杨之华的老师,在当时的社会也是非常著名的人物。和沈剑龙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同,瞿秋白非常理解杨之华的想法,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三观相符,情趣相投,孤男寡女,感情自然如春风吹过火苗一样,蹭蹭地就烧了起来。
后来,瞿秋白向杨之华表白。杨之华虽然有所心动,但毕竟接受过不少的教育,所以果断拒绝了他。
已婚之人,哪怕真的爱上别人,也要先处理好和丈夫之间的关系。这是基本原则。
所以杨之华将这件事透露给了自己的丈夫沈剑龙,而瞿秋白这边,也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灰心。在当时的文人界,婚姻从来都不是爱情的阻碍。
三、彻夜谈判,睿智选择
沈剑龙也是读了不少书的人,虽然深感愤怒,但也能忍住脾气,亲自去找瞿秋白,希望两人谈一谈。
杨之华本以为会发生很大的冲突,事实上,两人的见面特别和平,先是互相吹捧了一番,然后握手,然后开始交谈。
或许是多年的教育,让他们懂得,男人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候,最不要丧失的,便是风度二字。
彻夜谈判以后,沈剑龙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便是和妻子和平离婚。以自己的退出,成全妻子和瞿秋白之间的感情。
除此以外,他还登报表示和瞿秋白成为好友。
这样的选择,看似有些懦弱,却是一个男人真正的善良。
明白妻子已经不再爱自己,便放手这段婚姻,将彼此的记忆停留在曾经那个最美好的时代。没有互相谩骂,互相折磨,放手妻子,收获两个朋友。
瞿秋白的名气在当时已经盛行,但他依然勇敢追求杨之华,可见其真心实意。而自己登报与他成为好友,不仅放过了妻子,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机会。
爱,有时候不仅仅是拥有,而且还有放手。
杨之华无疑是幸福的,她的丈夫还爱着她,所以没有忍心毁了她的才华。民国那么多遇人不淑的案例,唯有她,以运气躲过了最大的劫难,收获了平和的人生。
不得不说,有些人啊,真的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