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做自己,还是按照别人的意志而活,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矛盾。
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内在心灵,在这个地方你是和整个存在连接在一起的,疗愈和创造力都来自于此。
你最大的创造,是遵从你的心,去创造专属于你的人生,如果你彻底背叛这一点,那么你的身体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不满,甚至罢工。
职业枯竭
首先想问你,什么是“职业枯竭”呢?
有一次,武老师和一位专业摄影师聊天,得知这位摄影师,上学时迷上了摄影,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做专业摄影师。
但工作了十几年后,他基本失去了对摄影的热情,之所以还继续做摄影师,只是因为“这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
这位摄影师身上发生的事情,就可以被称为“职业枯竭”。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就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常见表现包括: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觉得自己精疲力尽,已经油尽灯枯,厌倦工作,缺乏明天去工作的动力。
贝弗利波特:美国心理学家,获得斯坦福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学位,旧金山州立大学康复咨询学硕士学位。曾经写过多本关于工作倦怠和工作矛盾的著作,代表作为《不焦虑的秘密》。
贝弗利波特将职业枯竭称为“职业抑郁”,因为和抑郁症患者一样,陷入职业枯竭的人会有深深的无助感。
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
无助感,是指一个人觉得丧失了自己对工作的掌控感,觉得是领导、对手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失去了工作动力;
而习惯化是指一个人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
无助感
波特说的无助感的问题,其实就是前文讲的权利空间问题。到一个人彻底失去权利空间,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时,就会彻底失去热情和创造力。
我们需要精准理解的是,这种时候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成了对自己的攻击,原本的白色生命力变成了黑色生命力,生本能变成了死本能。
武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男士进了深圳一家港资企业,做机床的销售工作。
他的能力出类拔萃,第一年就成为公司的销售冠*,第二年仍然保住了这一桂冠,收入也因此很高,老板非常器重他。
然而,他却陷入了职业枯竭状态,越来越不愿意上班,不愿意出差去全国推销产品,出差回来,也会想尽办法不回单位,即便回了单位也很不愿意见老板。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位男士很清楚,原因在于他的老板太“霸气”了。老板不仅制定一切销售战略,也过问一切销售细节。
老板还精力充沛,每时每刻都在工作,都在指挥,这位男士觉得自己只是老板的一个棋子。最终,虽然收入不错,但这位男士还是提出了辞职。
在工作领域,权力空间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如果老板权力意志太强,就容易导致员工失去创造力和热情。
这种情况最极端的表现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这种地方。在集中营,纳粹*官对囚徒拥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囚徒因此会陷入彻底的无助,他们简直就是“行走的棺材”,如行尸走肉一般。
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在一家公司里,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员工,和“行走的棺材”没有什么两样。
在成为“行走的棺材”前,枯竭者和上司们进行了过各种抗争。但抗争一次次失败,本来很积极的人也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怎么做都没有用。
一旦养成这个意识,员工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争取,都无济于事,不如干脆什么都不做。
什么都不做,是一种消极自由,是一个人在彻底失去权利空间时,对自己做的一种保护。在有选择空间的情形下,一个人不必让自己陷入到这种状态。
说到这,武老师想到他的多位来访者和朋友。他们作为成年人,貌似没有任何爱好和特长,但回忆中他们又分明记得自己对很多事情上过心,但是都被控制的父母给破坏了。
例如武老师的一位女性朋友,她爱好钢琴,结果妈妈就督促她弹钢琴,总是拿着一根鸡毛掸子坐在旁边,如果她弹不好就打她一下;妈妈还制定了严苛的时间表,最终她对钢琴彻底失去兴趣。
她还曾喜欢跳舞,但妈妈给她报了兴趣班后,同样严格地督促她,最终她也失去了跳舞的热情。
在武老师讲到这些案例时,总会有人提到一些著名的虎妈案例。例如一位虎妈为自己两个女儿设置的十大戒律,甚至咒骂、威胁、贿赂、利用等种种高压手段,这只是表面上看上去的情形。
这位虎妈为两个女儿聘用了美国老师进行教学,而这些老师总有办法让孩子们和事情建立其丰富的感觉联系。
整体上来说,在父母严苛管控下训练出的孩子,很难具备天才级的创造力,因为父母的入侵会激发孩子的反弹,结果孩子会在自我1中构建自我保护之墙。
而孩子的很多能量会被耗损在和父母的对抗中,于是不能体会到当他们忠于自己内心时的感觉。忠于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内在有一个通道,通往更大的存在。
武老师认为,无法忠于内心的人,难以体会到约翰列侬所说的这种感觉:
真正的音乐,是来自宇宙的音乐,是超越人们理解的音乐,当它走到我心中时,它们与我本人无关,因为我仅仅是一条通道。
重复感
当你不能体会“Somethingbiggerthanyourself”的感觉时,你就容易陷入到职业枯竭的第二个原因,由于重复而导致的厌倦中。
波特认为,当工作陷入简单重复时,职业枯竭也容易产生,因为这会导致厌倦。为什么重复会带来厌倦呢?
这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定律:各种事情带来的刺激度,都是在初次刺激时的兴奋度最高,兴奋度逐步下降,如果后来陷入了简单重复就会带来厌倦。
例如高考前的复习,如果次数太多,就会带来厌倦。但是,如果你能因为重复学习,而不断和一件事情建立更深的关系,这时你会体验到相反的感觉,进而产生心流。
武老师在读本科时,曾经在一个假期和几位朋友勤工俭学,找到了一份抄信封的工作。那家公司为了发广告,需要在信封上写下不同的地址,然后将广告寄出去。
这种工作,按说是最单调之极的工作之一了,但他却干得非常带劲,因为他可以不断地改进工作流程,这给他带来了巨大乐趣。
例如,最初大家就是每人一张桌子,把信封一叠一叠地放在桌子上,然后一个个地抄写。
他手慢,是速度最慢的那一个,他就想该如何改进,然后想到把叠放着的信封,平摊一下,取的时候就可以快一些了。
这招果然奏效,他的速度立即比别人快了。可大家都发现了这一招,立即都学会了,于是他又变成了最慢的一个了。
然后他想了第二招。他们都是在桌子旁边放一个纸箱子,写好的信封就扔到纸箱子里,快满的时候就整理一下。
这有点浪费时间,于是他找了一个木板,斜放好,写好信封后,就可以让信封从木板上划下去,这样一来,他的纸箱子里的信封都是井然有序的,非常好整理。
这招很简单,可找到木板不容易,所以在一段时间里,他就占据了上风,可后来大家都有了木板,然后他就再出新招,不断改进工作流程。
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即便抄信封这种事,也可以让他毫无厌倦感了。
武老师常谈自己的故事,可能有些人会说他太自恋,他觉得自恋肯定是有一点,但大多时候是因为他觉得他的故事,以及他知道的故事,至少在他目前的认知范畴内,正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举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例子,他读过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亚当斯的一本传记,书中有非常好的一句话,分享给你:
一个人在自己天赋的指引下,兴趣、工作、生活、理想都结合到一起,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别人……
武老师觉得能做到这样的人,基本都不会有职业枯竭这回事,因为他会一直处于创造的热情中。
总结
1.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职业枯竭是指一个人有工作能力,却丧失了工作动力。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
2.无助感就是权力空间问题,是一个人觉得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是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
当一个人彻底失去权力空间,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时,就会彻底失去热情和创造力。
3.当不能体会到和事情建立起来丰富的感觉,就容易陷入到职业枯竭的第二个原因习惯化,也就是重复导致的厌倦中。
但如果你能因重复学习,而不断和一件事情建立更深的关系,就能体验到相反的感觉,甚至会产生心流。
思考
在讲到孩子学钢琴时,我想到了弟弟,我过年在家教弟弟学英语。我像那个妈妈一样坐在旁边,三令五申教几遍,不会一句就敲一下,再不会就再敲一下。
突然感觉对他好愧疚,我不应该这样的。这是一种对他的伤害,对他的创造力和热情的严重的伤害。等到下次见面时,我会跟他道歉。
自己沦为一个棋子,没有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变成行走的棺材。对很多美好和有趣的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walkingdead.
我想努力把生活,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愿我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愿我有一个被爱照亮的生命。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