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银样蜡枪头”最早是口语,是劳动人民从日常生活里提炼而来,后来经过许多文人雅士的借用和传播,已经变成固定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中看不中用。
这个成语本来的字眼是“银样镴枪头”,“镴”是铅和锡的合金,呈银白色,质地软,熔点低,用来焊接被损坏的金属器皿。在过去,焊匠常备有这个东西。
若用“镴”做成枪头,虽然看起来银光闪闪,威武霸气,如果上战场跟敌人兵刃相见,肯定会吃大亏。
人们用它来比喻中看不中用,确实很形象。
“银样蜡枪头”首次出现在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里,在第四本第二折《草桥店梦莺莺杂剧》里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当时,读书人张生和大家闺秀崔莺莺在普救寺相遇后,两人互生情愫,决定情定终生。然而,他们的交往遭到了崔夫人的反对,因为此时的张生虽然出身名门,但还是一介书生,没有考上任何功名,崔夫人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这样一事无成的书生。
红娘看好张生,认为张生是潜力股,将来肯定会金榜题名。但是,张生优柔寡断的性格让红娘十分生气,她就对张生骂道:你原来是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
红娘这样骂张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到清代时,大文豪曹雪芹呕心沥血10年,创作了一部章回体鸿篇巨著《红楼梦》,在《红楼梦》第23回里,曹雪芹借用林黛玉之口数落贾宝玉,引用了王实甫这句话,甚至把原话再创作了一番。
原文是这样,黛玉笑出声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曹雪芹把“银样镴枪头”变成了“银样蜡枪头”,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但讽刺更厉害,内涵更丰富,不由得让人佩服。
跟合金“镴”比起来,混合物“蜡”在方方面面被完爆,不论是强度、硬度、韧性、熔点等,都跟“鑞”没得比,更加地中看不中用。
当然,黛玉如此数落宝玉,并不是空穴来风,以我之见,而是源于三个原因,跟当时的场景,宝玉的性格,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感状态都有关系。
其一,当时的场景。
当时,贾宝玉跟“金陵十二钗”已经搬进大观园居住,宝玉如同一朵花被一簇绿叶相伴。某日,宝玉捧着《西厢记》坐在沁芳闸桥边的桃花树下细细赏读,正看得津津有味时,林黛玉突然出现,宝玉即刻把书藏起来,担心黛玉看他笑话。
宝玉的家教很严,他父亲贾*只许他阅读诸如《论语》、《中庸》之类的儒家读物,不希望他读那些关于儿女情长的书。贾*是传统的“卫道士”,在他眼里,除过儒家经典读物之外,其它的书都不是正经的书。
黛玉当然知道宝玉这些情况,而宝玉偏偏向黛玉撒了谎,被黛玉当即识破。黛玉吓唬宝玉,要把他偷偷摸摸看书告诉贾*,宝玉被吓得不轻,赶紧向黛玉讨好求饶。后来,宝玉不得不承认在看《西厢记》的事实。
黛玉是才女,当然读过《西厢记》,也清楚书中的细节,就笑着把那句话脱口而出,暗示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说明两人趣味相投。若是别的男子,黛玉恐怕说不出这样的话。
其二,宝玉的性格。
宝玉的性格就像一块宝玉一样温润柔和,甚至有些“娘炮”,还有些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身上缺乏男人应有的“男子汉”气概,多多少少跟黛玉心目中理想的男人形象有些不符。
黛玉这样数落宝玉,希望他更有男人味,更有担当。
其三,两人的情感状态。
在封建秩序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男女结婚一定要门当户对,这样的结合被称作“金玉良缘”。否则,就是对封建秩序的挑战。
林家到林黛玉父亲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后来,她母亲贾敏和父亲林如海先后病故,林黛玉即刻成为孤女,只能被接到贾府生活。双方虽然是亲戚,她也跟贾宝玉青梅竹马,但毕竟吃住在贾家,在林黛玉心里,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虽然贾宝玉对她也很好,但两人的身份差异比较大,促使林黛玉对这段姻缘没有信心,无法实现“金玉良缘”的美梦,所以,她不经意间说出这句话,暗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