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刘邦平定三秦,准备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当他率领大*到达洛阳时,新城三老董公拦住去路,问刘邦道:“师出无名,必然失败。我有一计,可助大王夺得天下!”刘邦顿时来了兴趣,虚心请教:“计将安出?”董公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说:“一个坏消息,还有一个好消息,大王想听哪一个?”
刘邦略一沉吟说:“好吧,那就先听坏消息。”董公当即跪伏于地,哭着说道:“义帝驾崩了,是死于项羽之手,恳请大王为义帝报仇。”刘邦一听,手中的刀“哐啷”一声掉在地上,随即望着南方嚎啕大哭。这时,董公连忙上前劝道:“请大王节哀,老夫还有一个好消息。”刘邦收住眼泪问道:“好消息在哪里?”
董公微微一笑道:“项羽冒天下之大不韪,诛杀义帝,人心尽失。大王何不趁机为义帝服丧,再宣告诸侯,以天下之兵讨之,项羽必败无疑!”为何义帝之死会成为好消息呢?因为在当时,义帝所代表的合法性,刘邦和项羽一时还难以取而代之。经董公提醒,刘邦立即醒悟,扛起义帝的大旗,在道义上力压项羽,从而取得最终胜利。
而陈胜不明白这个道理,在此事上栽了跟头,这是为何呢?公元前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一时风起云涌,天下英雄纷纷响应,起义*以席卷之势攻下了不少郡县,大秦江山摇摇欲坠。这时,*中来了两个英雄好汉,一个是张耳,一个是陈馀。二人劝陈胜缓称王,当务之急立六国之后,使其自树为*,为秦国增加敌人。
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可陈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执意自立为陈王。很快,泥腿子的局限尽显无遗,称王后的陈胜骄奢淫逸,目光短浅,将士们离心离德,诸侯各自称王,不听号令。很快,秦二世释放郦山囚徒,章邯率七十万大*平叛,陈胜建立的“张楚*权”不久便土崩瓦解,其本人也被部下所杀,身死国灭。
在陈胜起义的同时,项梁、项羽叔侄也在吴中举事。陈胜死后,项梁扛起了反秦的大旗,起义*迅速壮大。这时,*中来了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名叫范增,他对项梁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以陈胜失败的例子劝说项梁立楚之后,以树人望。
项梁的眼光比陈胜高好几个档次,他当即同意,派人从民间找来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并立其为楚怀王。项梁的这一举动立即收到了成效,各地诸侯纷纷投奔,自愿汇聚到楚怀王旗下,一起向秦王朝发起最后的挑战。后来,项梁因为轻敌,兵败战死,楚*元气大伤。灵*人物战死,全*上下一片恐慌,这时,楚怀王勇敢地站出来主持大局,稳定*心,使楚*满血复活。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楚怀王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在会上,楚怀王兵分两路,一路由刘邦率大*西入关破秦,另一路,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最后,两路大*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秦亡后,项羽掌控了时局,主导了诸侯分封,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将刘邦赶到了巴蜀之地,封为汉王。
刘邦受到不公正待遇,忍忍也就算了。过分的是,项羽却认为楚怀王无功,很不情愿地尊他为义帝,将其赶往郴县。后来,项羽又派人将义帝击杀于江中。此时,刘邦已平定三秦,打算出关与项羽争夺天下。当他来到洛阳时,碰到了新城三老,便有了前文开头的一幕。
刘邦何等精明,当即接受了董公的建议,同时对三*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天下共立义帝,而项羽杀之于江南,此乃大逆无道之举。寡人今天为义帝服丧,诸侯皆披麻戴孝,发关内兵,收三河之地,天下共击项羽,为义帝报仇!”
这如同吹响了正义的号角,从那以后,刘邦便占据了道义的至高点,天下英雄纷纷投奔。先有韩信、陈平等人离开楚*投奔汉营;后有九江王英布背叛项羽归顺刘邦;后来,郦食其凭三寸之舌招降齐国七十余城……所有这一切,都是项羽杀义帝,而刘邦为义帝服丧带来的直接后果。
楚汉争霸中,刘邦屡屡失败,每次却能满血复活;而项羽战无不胜,垓下一战便输了个精光,身死国灭。这是为何呢?这应了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击败项羽后,义帝这张牌再也没什么用了,从此无人提起。而刘邦此时已赢得了天下民心,终于在公元前年称帝,建立大汉,绵延了四百年。
刘邦是不是很有智慧?而明朝*才冯梦龙写了一本旷世奇书《智囊全集》,共有一千二百多个小故事,讲述了古人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