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里面藏有一套清宫十二美人图,组成一套图屏,以单幅绘单人的形式,分别描绘了12位各具姿色、各有动态的美人,不仅人物绘得真实精细,连画中出现的室内装饰、服饰、部分园艺等都有不同的展示,信息量较大,很有研究价值。
关于这套美人图,其实还藏着许多谜题,比如作者是谁?(画上没有作者款识)这十二位美人又都是谁?很早的时候,这些美人被很自然地联想到应该是雍正的妃子,因为画中的墙上题有“破尘居士”的字,也有“圆明主人”的鉴,这些都是雍正的亲笔。
所以这套画此前还有“雍正十二妃”、“雍正妃画像”、“胤禛妃行乐图屏”的叫法。不过,查阅清宫档案后,人们发现上面记载的却是“美人绢画”,如果真是雍正的妃子,用“美人”这样的称呼是不敬的,因此这些画中的女性并不是雍正的妃子。
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必再纠结她们的身份,还是来欣赏一下美人的倩影吧。
博古幽思
一位穿着贵气的仕女正坐在斑竹椅上沉思,这幅画的室内装饰非常丰富,首先是仕女坐的斑竹椅,斑竹也就是湘妃竹,正所谓据“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据说当年舜帝于南巡中死在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听到消息后痛哭不已,泪下沾竹,就形成了竹上的斑点。湘妃竹由此而来。
画中除了这寓意丰富的斑竹椅外,仕女旁边的多宝格上还摆着各种瓷器珍宝,种类丰富多样,既显出富贵奢华之气,又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
这些年故宫文创做得很好,这十二美人图自然没‘逃’过设计师之手,他们在图片基础上运用了数字技术,让静态古画中的美女“活”了起来,非常有意思。
立持如意
美人手持如意,倚靠着假山,正在庭院里赏花,画中竹篱处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牡丹雍容华贵,不知花一样的美人是否在与花比美。
持表对菊
一位清雅仕女手拿珐琅表,坐在书案前,案上瓶中插有菊花,预示着季节应在八月,仕女穿着打扮素净优雅,配上一盆菊,正好也寓示着她的清高典雅。
倚榻观雀
仕女坐在榻上,手上正把玩着一个合璧连环,室外一对喜鹊鸣叫喳喳,吸引了仕女的眼光,看着这些喜鹊,她似乎不觉入了神。宫中闺阁虽富贵却也森严,不知这位仕女看见自由自在的喜鹊,是否生出了一丝孤寂。
画面一转,设计师的脑洞也是很大啊!
烛下缝衣
前面的荷花和桌上的红烛都表明了,这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仕女轻拈兰指,穿针走线,专注地工作着,不知这件衣服最后会穿到谁人身上。
这里的每幅画都有吉祥的寓意,比如这幅,仔细可以看到仕女背后的窗外,有一只红色的蝙蝠正停留在翠竹间,此便寓意着“鸿福将至”。
倚门观竹
精致的庭院里,小小的一隅便摆满了各种花草盆景,竹石满目,景致俏丽,仕女正从门边探出,像在观望这满园春色,看起来心情应是不错。
玩躲猫猫?才不,我要跳芭蕾!
烘炉观雪
下了雪的冬日,翠竹披霜带雪,仕女临窗而坐,轻掀帐帷,此时暖炉已添上了炭火,伴着温暖,正好观雪赏梅。
桐荫品茶
这位仕女手上拿着那薄纱纨扇可真好看啊!和前面几位不太一样,这位仕女真的很有贵妇的气息,她翘腿端坐,在树下静心品茶,儒雅又高贵,充分显露出了宫中女子的文化修养。
美人展书
丹唇皓齿瘦腰肢,此单幅画中的仕女有种清雅的气质,仔细看这十二幅画的命名,唯独这幅画直接用上了“美人”二字,看来这类型的仕女应该是挺受欢迎的。
裘装对镜
一位穿裘装的仕女,窥镜而自视,看时间也是冬季时节,她的右手摸的正是一暖炉。她看着镜子入神,似乎是在想“我这么好看,怎么就困在了宫里呢”。
仕女的背后,正是有着“破尘居士题”的草书七言诗挂轴,这是雍正还是四阿哥的时候给自己取的雅号,表示自已清心寡欲、不问荣辱功名的志趣。
消夏赏蝶
户外彩蝶起舞,室内仕女手持葫芦倚案静思。在古人眼里,这幅画有乞求贵子的寓意。首先是书案上摆着的萱草花,又名忘忧,《风土记》载:“萱花曰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故名宜男。”所以它又有“宜男萱”之美誉。仕女手中的葫芦,是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更是有多子多福的寓意了。
捻珠观猫
最后这位仕女看来是个性情淡雅的人,她手里捻着念珠,看来是信佛的,近前又养着两只白猫,看来还喜欢撸猫。
这《十二美人图》的画风精细,场景都进行了精心刻画,不过细看画中美人,都是修眉细目、削肩柳腰、皓腕凝霜,或许会让人感到都是一个样,不过这也正是清代美人画的特点,与历代美人图的描绘方式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