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朕,我也,阙。”
“朕”这个字带有浓浓的皇权,但在先秦之前,“朕”就好像“我”这个词一样普通,是一个人人都可以用的第一人称词,不信你看屈原在《离骚》写的一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话里面就用了“朕”指代我。
“朕”变成皇帝专用词是公元前年之后的事,公元前年秦始皇花10年时间统一中国,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历史,他自认自己取得的功绩很了不起,首创“皇帝”制度。以前的统治者不叫“皇帝”,叫“天子”或者“王”,从秦始皇开始才叫“皇帝”。
皇帝是别人称呼统治者的专有名词,那么统治者自己也要有称呼自己的专有名词,丞相李斯建议秦始皇把“朕”变成皇帝专用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秦始皇虽然听从李斯的建议把“朕”规定成了皇帝专用词,但他自己不经常用“朕”自称。战国七雄时期,天子一般用“寡人”自称,秦始皇习惯了用“寡人”,统一天下之后还是改不了习惯,口头上用“寡人”比较多,书面上才用“朕”。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跟秦始皇一样,也不习惯使用“朕”。秦二世在位期间宠幸宦官赵高,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涉吴广揭竿起义,刘邦项羽等人纷纷加入起义,刘邦公元前年接受秦子婴投降,秦朝不久之后灭亡。公元前年,刘邦建立西汉,他照搬了很多秦朝的制度,也跟着秦始皇口头上自称“寡人”,书面上才自称“朕”。
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多用“吾”、“孤”自称,唐朝之后皇帝才基本自称为“朕”。以前的皇帝为了拉近自己与大臣的关系,才谦虚的用“孤”、“寡人”,唐朝皇帝却要与拉开自己与大臣的关系,便常常用“朕”自称,并且*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变成皇家专用色,目的也跟“朕”一样,为了抬高自己至尊无上的地位。
古代历代皇帝自称“朕”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将这个字拆开来你就知道了,“朕”的古代写法是左边一个“舟”,右边一个“灷”。舟就是船的意思,李世民在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时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和百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百姓能让船安稳地前行,也能掀起巨浪将船打翻,李世民能用舟和水比喻皇帝和百姓关系,说明他懂得执*为民的道理。
“灷”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灷(zhuàn)是两手捧着火种,在原始人学会钻木取火之前,他们获取火的来源只能通过雷劈在树木上产生火花。火种可以用来烤熟食物也能驱逐野兽,原始人只要得到了火种,他们就要非常小心的保护起来,以免火苗熄灭。
保护火种成了原始人最重要的工作,能胜任这项任务的一定是权力最高的人,放到封建社会就是皇帝,“舟”和“灷”结合起来就是,皇帝是守护希望火种的人,百姓能承载着你也能推翻,秦始皇用“朕”作为皇帝的自称就是为了警告皇帝时时刻刻把百姓记在心中。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废除,中国再也没了皇帝,“朕”也不再是皇帝的专属词汇,任何人都可以用,不过“朕”在封建社会流传了上千年,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大家都不会用这个字自称。
中国皇帝称“朕”的习惯传到了日本、越南,这两个国家的皇帝也跟着称“朕”,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国家在古代面积小,国力也不强盛,他们的皇帝自称朕听起来没中国皇帝称朕那么霸气,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一个“朕”在《说文解字》里有这么多含义,你是不是对《说文解字》产生了兴趣,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推荐《说文解字》。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东汉经学家许慎所著,许慎编著此书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
如果你是对古文字有兴趣,《说文解字》就是你最好的工具书,这本书现在做活动,原价的书现在只要43元,喜欢的就来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