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下
TUhjnbcbe - 2022/9/8 18:05:00
白癜风治疗周期 http://m.39.net/pf/a_7309729.html

儒家与墨家虽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托古改制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老子著《道德经》一书,创始道家学说。传说老子即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聃,但近代学者将《道德经》一书看作是战国初期成书的,不可能是与孔子时的老聃所著。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为战国时的楚国人。老子学说的根本立场在于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统治者对于权力与财富无休止的欲望。君主帝王是统治百姓的,无疑也是功于万民的,但他们在功于万民的同时,还要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对于权力与财富有无穷无尽的嗜欲,他们高高在上,自谓孤家、寡人、余一人,他们欲敛尽天下之财富,过极其奢侈淫靡的生活。结果导致了社会中高低、贵贱、贫穷富有之间的两极分化,最终形成了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社会体系不能长久保持太平清静。

所以老子认为天下若实现由乱变治的目标,只有统治者功于万民但不谋私利已,虽能使天下归于太平但却不争居称孤道寡的君王之位,摒绝财富的无穷嗜欲,甘愿于百姓同衣食。社会中没有高贵也就没有卑贱,没有富有也就没有了贫穷,以此实现人与人之间*治与经济上绝对平等的目标,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同。老子将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或功成身退看作是无为,所以无为的概念我们不能理解为不为,而应当理解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而丝毫不为自己谋私利。功于万民但不争居万民之上,利于万民但不与民争财富。没有了高低、贵贱、贫富、美丑、贤愚的区别与对立,人类社会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大同了。这即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了论证自己的结论,老子创造了道的概念,道在老子的学说中不是经验的对象,但它却经验世界的原因和根据,道支持着经验世界,但却不谋私为己,不争居万物之上之前,反而隐于万物之下之后,以致于人们并不知道有道的存在。所以道于可经验世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也即是说道是无为的。道无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王无为天下才能清静太平而进入大同。老子讲道是为了支持他的*治学说而不是为讲道而道,老子学说不是为研究自然研究道而立说的,它主要还是一个社会和*治的学说。在老子的学说中,道除了无为这一特性之外,没有任何确定的结论。因为由于道的无为性,它就不可能将它是什么展示给可经验的世界。而且在他的*治学说中在最高的*治理想中天下是不知道有王存在的。老子

王于天下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天下便没有贵贱、贫富的对立与分化,没有君主没有平民,没有富有,没有贫穷,人与人在*治与济上绝对平等,天下没有分争也就能太平清静而进入大同了。所以,在老子的大同社会里没有权力、财富、文化这些事物,小国寡民的状态便是必然的状态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结论不是因为他向后看,而是以无为法则实现大同社会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不将老子看作是向后看一类学者,但是他的结论却包含了反社会反历史的特性,所以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没有哪位君主会心甘情愿放弃权利与财富的,所以老子的结论在现实中没有可实践性,这必然导致了老子逃避现世的情形。老子没有授徒讲学,没有游说诸侯,在历史上老子只是位隐君子。这既符合他无为的言论,同时也是他的思想不能与现实社会相容的无可奈何的境遇。庄子和后世的道学与道教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本意。

先秦诸子学术,真正向前看的只有法家,法家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思想在*治上的实践就是秦汉以后君主集权官僚*治制度,这一制度是秦汉至明清二千余年后的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础。诸子的学术在改制救世这一目标上虽然是一致的,但也基本上区分为保守和进取的二派。儒家、墨家、道家都是逆着历史的潮流而行的,他们是古非今,认为古代的礼制是古今通用、亘古不变的,他们宣扬仁义教化,属于保守派。只有法家是顺着历史潮流走的,是向前看的,他们积极建设,并为后世君主集权*治提供了可行方案,他们是今非古,主张法制,反对仁义,反对德化。

法家彻底揭露了儒家仁义的伪善。儒家为美化仁义礼制,编造了许多古圣人的德化故事,法家却都不能相信,他们说即使那些故事是真实的,天下那么多人,圣人今年在这里感化几个,明年到那里感化几个,如何感化的过来。不如明法令于天下,顺者奖,逆者诛,则必可治。儒墨教人以贤人治国,可是国内真正的贤人有几个,十个手指数恐怕都不能数满。所以不要怕人不忠,怕人作弊,而是要设法使人不能不忠,不敢作弊。所以不如布置严密的刑法,使不忠不敢为,弊而不敢作。儒家教人仁爱百姓,但爱民不过如父母之爱子,顽劣的儿子父母拿他没有办法,而小小的官吏就能使他顺从。所以若要使人民顺从,与其用爱不如用威。法家的根本思想就是集权于君,辅以刑法治理万民。所谓“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法家的这些言论虽有过激之处,但却是君主集权*治治理天下的根本手段。即使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化*策之后,法家思想仍旧是封建官僚*治的基础。儒家只是一种文饰,统治阶层从来都不会真正依据儒家的道德法则思想和行为,他们仁义满口,只是要求百姓去遵守。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是先秦子学的精华所在,他们发生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历史中社会与*治剧变革的年代,并非偶然的事件。从春秋到秦汉一统的这之间的历史实质是君主集权*治代替贵族*治的过程,所以这不仅是一个*治的权力组织重组与改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和信仰重建的过程。秦汉天下一统,社会趋于稳定,新兴的地主阶级成功掌握*权,这个时候他的革命的使命结束,转化稳定自己的*权和既得利益。这时文化统一的工作便提上了日程,此时儒家与法家思想成熟,尊儒学是为稳定社会现有的贵贱有别、贫富不均的既定秩序。法家才是*治之实。内法外儒是君主集权*治的基本特征。春秋战国的文化繁荣,类似于我们个体成长的过程,在处于成长的时期,容易接受各受各方法的信息,信息越新奇就越容易激发兴趣和热情,但到了成年后,思想也趋向一统,也就有了自已的主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