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的矫情我的泪城里人的焦虑乡下人的罪
TUhjnbcbe - 2022/8/29 21:21:00
南京白癜风皮肤病研究所 http://m.39.net/news/a_9407782.html

老詹三迁择邻处

今夏,NBA什么事情最火?

毫无疑问,勒布朗詹姆斯宣布将天赋带到湖人。

之前两次詹姆斯做出选择分别是:

年夏天,他为了兄弟、为了自己的篮球梦和总冠*梦,加盟好兄弟韦德所在的热火。

年夏天,他为了兑现对家乡人民的诺言,毅然决定回归克里夫兰。

今年,年的夏天,詹姆斯做出决定三的时候,他更多的考虑是为了家庭,为了即将上高中的儿子。

有网友打趣到,洛杉矶的学区房对詹姆斯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嘛。

很显然,贵为“天使之城”的洛杉矶在教育资源和生活便利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要比小地方克里夫兰强很多。

洛杉矶,地处加州西南部,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全美第二大城市,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成为美国重要的工商业、国际贸易、科教、娱乐和体育中心之一。

市内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举世闻名,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比弗利山庄闻名遐迩,好莱坞更是独领世界风骚。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应该会比伊利湖南岸、人口仅有它十分之一、靠钢铁制造业支撑、贫穷集中、教育经费难以维继的克里夫兰培养起来的孩子在眼界和知识宽广度方面要更好一些。

跟大城市洛杉矶相比,克里夫兰就像是小山村一样的存在。

相信这也是33岁的老詹考虑的因素之一。

姆巴佩不是一蹴而就而火的

要论今年世界杯上谁最火?

我想,不是大秀肌肉的C罗,不是天生要强的梅西。

19岁的法国天才少年姆马佩绝对一马当先,把前辈们甩在身后。

他不仅帮助法国队一路过关斩将,还在对阵阿根廷的八分之一决赛里,连造三球,独中两元,手刃强敌,并亲自把梅西送进了假期。他就像一匹野马一样,肆意地奔驰在潘帕斯草原,让高傲的雄鹰们难收望其尾羽。

有人说,年对法国足球而言是伟大的一年,因为第一,他们在家门口首次夺得世界杯冠*,第二,基利安姆巴佩出生。

而且法国队夺冠的地点距离姆巴佩的出生地仅有11公里。

可是,你知道吗?姆巴佩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法国人,这从他的肤色上便可得知。

他的父亲是喀麦隆人,也曾经是足球运动员,母亲是阿尔及利亚人,曾做过手球运动员,利益于法国的移民*策,他的父亲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孩子更好的教育,定居在了巴黎小镇邦迪,并在当地做了足球教练。

正是父亲当年英明的决定,和良好的运动基因,造就了今天纵横球场的姆巴佩。

有人说,姆巴佩让梅西看到了自己19岁的样子;有人说,姆巴佩用实力追星,向C罗演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并向世人展示“偶像是用来超越的;有人说,姆巴佩可以比肩贝利,全身都是当年大罗的影子。

可是,我们试想,如果当年他的父亲没有选择定居巴黎,没有让小姆巴佩出生在巴黎市郊,没有让他在11岁的年龄就加入到著名的克莱枫丹青训练营,没有让他在14岁就前往斯坦福桥参加试训,我们今天见到的姆巴佩还是现在这个姆巴佩吗?

也许是,也许更大的可能不是。

也许他会在喀麦隆能成为一名著名的足球运动员,在当在小有名气,也许他会被豪门看中,登录五大联赛,但也许他会默默无闻,甚至从事与足球无关的工作。

别忘了,非洲雄狮没有进入今年的世界杯决赛圈。

科比能成为伟大的科比,据说也跟4岁之前随父亲到意大利生活有关,当时他的父亲老科比在意大利一个小地方做篮球教练。

所以说,科比不是一天练成的,姆巴佩也不是一蹴而就火起来的。跟自己的努力有关系,当然也跟自己生活的环境、原生的家庭、和父母的决定有关系。

城里人的焦虑乡下人的罪

纪录片《人生七年》大家都很熟悉了,导演在年选取了社会不同阶层里的17名7岁的孩子,每隔7年,就对他们重新进行一次采访拍摄,直到他们56岁。

这部跨度长达49年的纪录片,为大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穷人的孩子,多年之后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

阶层的区分,贫富的差距,在他们子孙的身上,得到了继承。

John和Andrew是上流社会的孩子,他们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

中产阶层的孩子们,在较早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理念和对世界的看法,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

社会底层的Paul,成为了泥瓦工,Symon成为了司机,他们生了一大堆儿女,儿女们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们曾经认为的“孩子的命运由自己创造”的理论被击碎了一地。

“寒门难出贵子”开始被很多我接受。

于是,很多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为了改变子孙后代的命运,开始拼命往上层社会奋斗,哪怕历尽千山万山,他们仍然跋山涉水,不放过任何的机会。

尤其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打工朝的兴起、大学的扩招、创业时代的开启、城镇化的深入,很多人慢慢走出了世代生存的小村庄,改变了祖辈面朝*土背朝天的命运,纷纷走向大城市,去追求他们想要的人生。

尽管大城市道路拥挤、工作繁忙、房价贵、生活成本高,但是大城市有小地方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有比小地方更单纯的人际关系,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尽管新到一个城市,生活会异常艰难,甚至艰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但大部分的年轻人还是选择了坚持,即使两个馒头吃一天,也要咬牙挺住,只为那坚持过后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样子。

尽管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城里奋斗的年轻人都有焦虑症,工作焦虑、生活焦虑、周末休息也焦虑,但焦虑过后,他们仍像打了鸡血一样出入CBD的写字楼,穿梭在地铁与公交之间。

他们知道,即使焦虑也要坚持,即使辛苦也要拼命,因为不努力就会被淘汰,不辛苦就会有无尽的痛苦,和悔恨。

他们的许多同龄人虽然在老家过着看似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他们内心是十分空虚、无聊和懊恼的,他们的人生一眼能看到底,他们的品味还停留在原始阶段,他们的后代也许将重复他们受过的罪。

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强子,六年前,为了他曾经的女友,现在的妻子,放弃在深圳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找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跟女友结婚、生子。

工作期间,强子经常跟我抱怨,家里的工作太无聊了,家里的生活太没意思了。

单位永远是那几个关系户在活蹦乱跳,而自己则很难融入他们,或者不想跟他们有交集。

而生活则是一眼能望到底的无趣,老家的人际关系复杂,人心难测,而老家人的日常无非就是吃饭、喝酒、打牌、吹牛……

他身边的很多人以不在家做饭、天天在外面有饭局为荣,喝酒能喝到怀疑人生,打牌打得不分昼夜,吹牛吹到宇宙爆炸。

他们永远生活在人类基本的生存线上,却乐此不疲,不思上进。

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强子再也无法忍受,跟家人商量后,毅然辞职,重新回到深圳,回到熟悉的打拼过的地方,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一年前,也就是重回深圳两年后,强子在与深圳隔海想望的中山买房了,准备给老婆孩子接过去,定居在那里。

强子说,再苦再累,他也要在深圳落脚扎根,即使深圳的房子买不起,到中山去买,他也不要再回到老家那个小县城,他不想过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不想让他的儿子以后再糟他曾经受过的罪,即使不能给他提供什么,但也希望让他能在一个更健康、更上进的环境里长大。

你的矫情我的泪

我的另一个同学,人长得貌美高挑,素质也高,能力也强,本来可以在城里有不错的发展,却在老家把三十岁的人生,过成了五十岁老女人的样子,他叫小李。

大学毕业后,小李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设想,留在省会城市,在一家银行干着合同工,虽然不是正式员工,福利待遇没有那么好,但她觉得有意思,专业对口,身边同学也多,干得有激情。

后来,她的家人一再催促她,让她回老家来工作,一来希望女儿留在身边,女孩子干嘛要在外面受那么多的罪!二来女儿大了就要嫁人了,老是嫁不出去,在老家会被人笑话的。

这一次,她选择了妥协,接受家里人在老家安排的工作,虽然没有以前那么有激情,但也还过得去,她安慰自己说,在哪里不是工作呢,干什么工作不是一样呢。

后来,身边的人都结婚生子了,她也忙着谈对象,但始终不如意,她看上的人看不上她,爱她的人她又不爱人家,等到二十五六岁,家里人又急了,安排各种相亲,家庭、工作、长相各种匹配。

匹配到最后,到了二十七八岁,她自己也厌烦了,这一次,她又选择了妥协,按照家人的安排跟一个还过得去的男人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上班下班,后来,有了孩子,生活更加忙碌,忙碌到只知道生活,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想什么梦想、人生、价值的东西了。

偶尔有人关心她的生活和家庭时,她眼神飘忽、神情落寞地说,跟谁在一起不是过日子呢,哪有那么多爱情呢,就跟工作一样,即使不喜欢也要过下去啊,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还能想什么呢。

工作中,当遇到升职的机会,同事们争得不可开胶的时候,面对领导的劝退,她同样选择了妥协。

她说,什么工作不是干,想那么多干什么,当那么大的领导有什么意思,活一天过一天,舒服一天是一天。

就这样,一次次的妥协,一次次的放弃后,今天,三十岁的小李已不再是二十出头那个意气风发的小李了。

她的生活犹如复读机,一天天的重复,重复着简单、重复着无奈,她过上了无论谁都能过的生活,至于偶尔谈及的梦想,无非就像大海里的涟漪,卷不起大浪,却能卷起沉思与痛苦。

在我老家的小县城,有很多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心有梦想却不敢追求,渴望拥有却害怕失去,厌恶当下的生存状态却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们贪恋小县城里长辈们积累的人际关系,贪恋已有的压力不大的生活,贪恋偶尔能沾到的小便宜。

他们害怕城里快节奏的生活,害怕面对与别人的差距,害怕还未到来的压力,害怕追求梦想不成别人异样的眼光。

他们不断地逃避、不断的妥协、不断地放弃,最后他们一无所成,然后责怪命运不公,时运不济,贵人不来,恩人不遇。

然后,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后代的身上,逼迫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走出自己未能走出去的世界。

他们苦情相劝,甚至打骂孩子,卑微地企求通过孩子的优秀来改变自己未能改变的命运,他们曾经无数次的放弃、妥协、矫情,在那时仿佛都被狗吃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的矫情我的泪城里人的焦虑乡下人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