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去美国留学之前,就受“公知”们启蒙,读哈耶克,哈维尔,韦伯、洛克等等,去美国后,不过是加深了认知,看到了这些著作践行的成果罢了,固然好奇、惊讶,但还没到“震耳发聩”的地步。真正令我震撼的,并非自由或民主,而是对女性身份的颠覆性认知。
那时候刚去伯克利几天,人生地不熟,特别喜欢到校园的草地上喂松鼠,看学生们来来去去。当时看见美国的女孩子,不少都高高的、壮壮的,甚至是胖胖的,苗条的占少数。但每个女孩子都敢穿那种紧身的,露一点肚腩的低腰牛仔裤。真的,一段肉乎乎的肚腩就那么毫不遮掩地露出来,但姑娘们没有觉得一丝不妥,充满自信地走在校园里,大街上。
更让我震惊的是,校园里看到很多胖乎乎,其貌不扬的姑娘,跟校草级别的大帅哥亲昵地走在一起。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这么帅的男生,难道不应该找一个性感辣妹校花级别的姑娘吗?怎么找这么个普通的胖姑娘?
咱们中国的大学,从来都是俊男配靓女,校草配校花的。大学里若一个校草与一个矮胖姑娘走一起,那得承受多少来自旁人的非议和嘲笑!女朋友的长相,很多时候是一个男人的社会地位背书。美国帅哥咋就那么不自重呢?但人家一对对的,在一起就是那么无忧无虑开心自在呀!
这对我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姑娘而言是开了眼界了。生长在在一个高度追求女性白、幼、瘦、美的国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身材容貌极度苛求,中国年轻女性或多或少都有容貌焦虑症。一个未婚女性若皮肤不够白,身材不够苗条,样子不够姣好,那铁定就有了原罪,内心是充满不被认可的自卑感和孤独感的。
拿我自己说,我天生一副肉嘟嘟的圆脸,看起来比实际重了十斤,所以从小就得到了同学赐的各种诨名,什么圆圆啊,什么小胖啊,等等。大学之前忙着考试还不觉得,进了大学女生之间竞相减肥的压力扑面而来,我也开始折腾各种节食,早上跑步晚上健身,还试过各种减肥药,曾有过一星期不吃饭的纪录,饿得差点从楼梯上滚下来。着装上以黑色为主,恨不得把一切能遮的缺点都遮起来,胳膊有点粗,就从来没有穿过无袖的裙子,更别说吊带了。美国菇凉那种低腰露肚腩的牛仔裤,若不是一个身材纤瘦的女孩子,十几年前国内没几个姑娘敢穿的。
我以为就我这样的普通女孩有容貌焦虑,没想到,我去健身房遇到特别多身材几乎完美的女孩子,也一样在焦虑。她们会告诉我,自己大腿太粗,腰不够细,后背太厚,小肚腩出来了,最近重了两斤…总能找出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健身房里大部分是女生在挥汗如雨,而男生大部分是gay。美国的健身房,男女至少五五比例吧,一个外表邋遢,身材不健美的男生,是没有女生愿意跟他出去约会的。什么nerd,眼镜,豆芽菜,胖子这类学霸类型,在美国挺糟歧视的,但在国内,只要学历好,工作好,收入高,体型外表不过是锦上添花,肯定是婚恋市场上的香饽饽,媒人得踏破门槛。
后来我问美国的女同学,为什么那么多帅哥跟长得很一般的女孩在一起?难道他们不喜欢美女吗?
女同学说,谁不喜欢美女啊!班上的漂亮女孩,大街小巷都有男生askherout,dating没有问题,但真要发展seriousrelationship,光漂亮就不行了,得性情相投,价值观一致,尤其是必须能玩在一起。
还有不一样的是,美国作为移民社会,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很多元,没有咱们这种“白幼瘦”单一审美一统天下的情况,高矮胖瘦都有人喜欢,不是非得金发碧眼。
更重要的是,女生对很多男生而言,是一个朋友,是玩伴,不是可供炫耀的社会名片,或者一个简单的性符号或生育工具。
他们很多人在寻找伴侣时,极少有人像我们社会一样,以精确到厘米、克的具体标准去衡量一个女性。看看婚恋网站上的征婚启事,经常要求是你得XX岁以下,你得不矮于或,你得不重于50公斤,好像少了一公分,重了50克,就没办法给这个女生盖上“猪肉检验合格“的章了,这种直接物化女性的标准是非常可笑的。
在美国,相对于pretty(漂亮),男生们更强调charming(充满魅力)。charming这个词涵义就广多了,外表有吸引力只是一个方面,你还得有性格和人格魅力,甚至,如果一个女生性格足够有魅力,比普通美女更受男生们欢迎。
总之,女生被当作一个完整的、平等的人看待,不仅外表,你的性格、教养,有趣程度,兴趣爱好,都是你这个package的一部分。女生也这样看待男生,不是你有钱,毕业于MIT,在硅谷挣50万美刀一年,我就能接受你的低情商,木纳、无趣和秃头。
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平等的程度,一方面就表现在婚恋价值观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男性很在乎女性的人格魅力,而女性在乎男性的性魅力。
这是男女经济和人格都完全独立后,文明自然进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