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连接真我无惧真相——瑞塔的故事大家好,我是刘莹,我们继续来解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今天我们来分享书中的第四个故事,和真实的自己连接就不会害怕真相,瑞塔的故事。关于瑞塔,治疗师的治疗记录是这样描述的,来访者是一名离异女士,有抑郁的表现,对自己做过的“错误的决定”和糟糕的生活表达了懊悔。她表示如果自己的生活在一年内还没有改善,她就打算“做一个了结”。01瑞塔现年六十九岁,并没有因为岁月失去她的健康和美貌,她又高又瘦,有一双碧绿的大眼睛,颧骨饱满,一头浓密的天然红发里只有几缕银丝,天生丽质的基因让瑞塔的皮肤看上去只有四十来岁,她每天早上会坚持去健身房上早课,她的家庭医生对瑞塔的评价是,“她是我见过的同龄人群中最健康的人之一。”但从其他各个方面来看,瑞塔似乎真的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就连她的动作也是无精打采的,就像她慢吞吞坐进沙发里的样子,这种被称为精神性运动迟缓的表现是抑郁症的征兆之一。对于瑞塔的外表和内在的反差,治疗师感到很好奇,她在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就尽可能地让瑞塔详细地叙述她在过去二十四小时中的经历,这样治疗师就可以更清楚她与别人的关联性如何,是否有有归属感,她生活中的人际构成是什么样的,她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什么事会让她感觉到压力,她的感情状态是平静的,还是激烈的;还可以了解她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事实证明,如果不是一小时,一小时掰开来复述自己干过些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一天是怎么过的。瑞塔的一天是这样的:瑞塔很早就起床,据她自己说是更年期剥夺了她睡眠;然后开车去健身房;回到家;一边看《早安美国》节目一边吃早饭;画画,或是打个盹儿;一边读报纸一边吃午饭;画画,或是再打个盹儿;加热速冻晚餐;坐在她门前的阶梯上看人们在*昏时遛狗或遛小孩;看一些没营养的电视节目;睡觉。瑞塔似乎和其他人完全没有接触,她可以许多天都不跟任何人讲话,但最令治疗师吃惊的不是她过得多像个独行侠,而是她说的或做的每件事都能让治疗师联想到死亡。瑞塔的生活听上去就像一个警示故事:一个极度孤独的老人,对生活缺少目标又充满遗憾。据她所说,从没有人真正爱过她。她父母生她时年纪都大了,她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却她不太亲近。她说她糟蹋了自己的童年,以至于父母都不跟她讲话了。她没有朋友和亲人,也没有社交生活。她的父亲已经过世几十年了,母亲晚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九十岁时也过世了。瑞塔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离过三次婚,有四个子女,没一个让她省心的,她把这个责任也归在自己的头上,认为是自己育儿无方。她没有第三代,现在一个人住,现在已经退休了,之前的工作她也不喜欢;她每天早上都没有动力起床。她认为自己的一生犯过许多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嫁错人;没能照顾好孩子们,包括没能保护他们远离酗酒的父亲;没能在专业上发挥一技之长;没在年轻时努力营造自己的社交圈。长期以来她一直都用否认来麻痹自己,但最近这招已经不管用了。现在,就连她唯一有兴趣且擅长的画画也提不起她的兴趣了。眼看着就要过七十岁生日了,她跟自己达成了一个协议:必须在生日前让生活有起色,如果做不到,她就不打算活了。“我觉得我已经无药可救了,”她为自己总结到,“但我还是想最后试一次,就当是验证一下。”02每当治疗中出现自杀话题,无论是来访者先提起,还是治疗师提起,治疗师都必须先审时度势,谨慎地处理。这个时候,治疗师必须评估来访者的情况,比如来访者是否已经有了具体的自杀计划?有没有工具或机会去实施计划——例如家里是不是有枪,配偶是不是刚好不在家?以及来访者是否曾经企图自杀?还有没有其他特定的风险因素?例如缺乏社交帮助,或者身为男性——有数据显示,男性自杀人数要比女性多三倍。人们谈论自杀,通常不是因为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而是因为想要终结痛苦。如果他们能找到别的出路,一定会想活下去。治疗师会尽自己所能评估来访者的情况,如果评估显示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险,那我们会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