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6极地厨师
今天是我阳历生日,不过我也实在不好意思再写一篇推文讲生日。再过几个小时我就要做糯米饭给小伙伴们吃,然后大家出发去圣诞老人村玩,想来要写推文,也只有现在了吧。
我想了想,还是写吃的吧,这个比较好写。
12月份的菜品总结过几天也要写了,内容应该还比较丰富,这篇文章里不妨先剧透几个这几天做的菜,照片先不上,留点念想。
北欧物价很高,一瓶矿泉水就能卖到人民币20块钱,如果旅游期间全吃馆子,经济一般的学生肯定是吃不消的——好在我不是个普通的学生,我是个披着留学生外皮的厨子。
从英国家里带了一堆食材和调料(约占我行李2/3),顺利通过安检,辗转数千公里,我踏上了芬兰这片神奇的土地。除了因为蒜蓉没密封好,泄露了出来,搞得我一箱衣服都是一股浓浓的味道外,这次战略物资转移总体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到达伊瓦洛露营地当天晚上,我便煮了几个番薯。就着漫天繁星和肉眼可见的银河吃番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第二天晚上游玩归来,我又拿出金针菇、蘑菇、贡丸、虾丸、鱼丸、小青菜、生菜、豆腐泡、粉丝、年糕,腌好鸡肉和猪肉(没买羊肉也是挺可惜的),切好土豆,煮开海底捞菌菇锅底,加上草果和枸杞,来了一发雪地火锅。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比不上大陆的火锅店,我也准备了多种调料给大家调配,酱油、醋、小葱、蒜蓉、黑胡椒……可惜的是小伙伴们懒到连调都不想挑,基本上直接用一个烧烤粉料就解决了全部火锅……
再之后是下足香料仿制的新疆大盘鸡,拉条子用乌冬面代替,也算马马虎虎吧。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是用花椒炝锅的时候因为烟太重,厨房里响起了火警报警声音,让我很是尴尬,还好闻讯赶来的胖胖的老板娘善解人意,把火警关了以后还安慰了我几句。话说,都说北欧人民十分冷漠,我们这几天遇到的人们却都还挺友善的,比方说今天来罗瓦涅米,我们找不到预定的房子,随便问了一个路过的老奶奶,老奶奶眼神不好,但是仍十分卖力地帮我们找路,问别人,中途离开后又折返一次确认我们是否找到了房子,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这种热心人都挺少了。我想,会不会是因为现在芬兰一天只有四个小时的阳光,加上地广人稀,走路的时候见到个活人挺不容易地,因此人们反而格外珍惜这些难得的交流机会,毕竟人是社会动物,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容易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据说不少北欧人都得服用抗抑郁症药物来维持生活。
言归正传,再聊聊吃的,我是个食肉动物,自然不会放过芬兰特产驯鹿肉。超市里的驯鹿肉价格很贵,一公斤得59欧,饶是如此,我仍然买了一块0.3kg的驯鹿肉。节俭的小周今天只处理了一半的鹿肉,做了两道菜,一道黑椒驯鹿肉,一道爆炒驯鹿肉,炒出来的效果也还不错。听小镭哥说驯鹿肉很柴,并不好吃,但或许是因为我的肉片切的比较薄,然后腌制了半个小时,又用筷子仔细戳遍所有的肌肉组织,所以吃起来并没有硬邦邦的感觉,口感大约跟牛肉差不多。
接下来如果一切顺利,我还想做下寿司(当然得有三文鱼,若是有虾也挺不错的),炖上几锅肉,再做两道驯鹿肉的料理。其实想法颇多,但是或者没钱或者没时间,一些灵感只能忍痛割爱,不过不打紧,以后总是会做的。
这几天其实挺辛苦的,每天穿成企鹅一样跑来跑去,堆雪人,看极光,玩雪板,还要顾上阴阳师,唉,真是很心累呢?然而做菜却始终不能马虎,这是原则问题,我是个厨子,无论食材是什么,无论客人是谁,只要有人点单,就得爬起来做饭——更何况点单的人常常是我本人。
天天吃食堂的人大概是不会像我这样对食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吧,有时偶遇平时难以入手的食材,就好像懂行的古玩家看到了稀世孤品一般,不惜血本也要买下来,有时看到打折的食材,也颇为欢喜,反正吃起来都是一样的,一个好的厨子首先不能对食材的出身存在偏见——当然,个人口味是另外一回事。
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大约只是喜欢做菜,这个理由就够了。
有什么对我影响很深刻的美食电影吗?有的,一部是《南极料理人》,一部是《小森林》系列。前者是三年大二暑假的时候看的,当时正在刷雅人叔的电影,刚好刷到了这一部,跟其他搞笑作品不一样,《南极料理人》讲的是寂寞和慰藉,远离人世的一群中年男人,在南极为了科考工作而努力,有时吃厌了螃蟹的他们会为了吃到一碗碱水面哭天抢地,绞尽脑汁,有时童心大发的他们又会像孩子一样趴在冰面上,倒上果汁,用勺子刮着天然的刨冰吃。有人说,世上唯有美食和风景不能辜负,那么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风景过于单调,人唯一的慰藉除了吃的还有什么呢?当时我看着这部电影,只是觉得好看,但是不知道好在哪里,直到前不久有天顶着寒风骑车回家的时候,我莫名地想吃兰州拉面,想吃得快要发疯,忽然就明白《南极料理人》里面的那些情节绝对是真的。大约是日子无聊,空虚得紧,脑子里没东西,一切行动全听胃的,当天晚上我竟神使*差地立刻开始揉面,做面饼,第二天早上拉出面条的形状,配上羊肉汤和香菜,竟和正宗的兰州拉面有五六分相似,当时我的确被自己的想象力和行动力感动得一塌糊涂。
《小森林》是大四的时候看的,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主人公是个逃离都市,回到农村老家的姑娘,过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简朴生活。种菜,捉虫,收割,前处理,料理……用主人公的话来说,那么多辛苦,只为了一口吃的。
这种感悟真是直击灵*!
这部电影本身的剧情不是重点,重点是四季更迭中,应季食材的重重处理让人体会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一种简单踏实的生活方式。当然,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还有很多啦,比如女主人公长得挺耐看,而且还有松岗优茉的出演!
印象里比较深刻的小剧情有做蛋糕、做糍粑、做烤鱼等等,其中有一集讲了女主人公母亲做菜的一个小窍门。有一种蔬菜女主人公烧起来总是和妈妈的味道不一样,即使她完全是按照一样的配方来做的。彼时她已经和母亲失去了联系,两人的关系似乎在母亲离家出走的时候开始就永远中断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女主人公发现必须要先把蔬菜背面的粗纤维撕去再烧,才能做出妈妈的味道——原来妈妈为了给自己做菜花了那么多心思和功夫。
之前提到过,十几年来,我炒的鸡蛋永远和我妈炒的味道不一样,其中原因我始终不知道,简直是个玄学问题。味道确实是我妈炒的要好一些,如果让我出一个我最喜爱的菜品排行版的话,第一名会是鳗鱼,第二名会是北京烤鸭或*豆猪蹄,但让我选一道菜吃一辈子的话,我应该会选我妈的炒鸡蛋,谈不上多么惊艳,但是始终吃不厌。
一道菜在最终吃到嘴巴之前,都是有种种变数的,同样的菜,同样的做法,有些我做了多次,每次的味道都不一样,可能是因为食材的状态不一样,可能是吃的人的心情略有差别,可能是料理过程中细微的时间和火候变化,还有的,可能是东方的神秘力量在作祟。如果能把一道菜的味道稳定下来,那才算真正学会或者创造了一道菜。就好像搞科研的,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或者新的方法,号称自己的实验成功了多少多少次,是站不住脚的,非得等实验能稳定复现,才算成功,否则急着发表成果圈钱,最后可能搞得大家都很尴尬。我目前还不算是个合格的厨子,我只是把厨房当成游乐园,想多玩几个项目而已,所学杂而不精。
也不知是年纪变大的缘故,还是经历的事情的缘故,如今看到再美的风景心里都没什么波动,总觉得无趣,至多拍拍照片发到朋友圈骗赞,然后呢?如果有人能在身边陪你一起发神经唱国歌,有人能在关键时刻大妈相十足地训上你几句,又或者单纯的是你喜欢的人陪你看风景,或许风景会好看很多——但是曾经的这些人都不在了。
与之相反的是对吃喝玩乐的热衷与日俱增,只要一件事情足够有意思,几天几夜不睡觉也没问题,只要觉得一件事情有意义,前途利益都可能暂时不去管它——似乎比以前更加随性了吧。
唉,夜也深了,都两点半了,该睡了,万一真的猝死就不好玩了。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