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酥出处
ins生活原创你是个内向的人吗?你认为内向是一种缺点、甚至是缺陷吗?前些日子,吴镇宇12岁的儿子费曼在微博上披露自己的秘密:他有舞台恐惧症和社交焦虑。
不得不说,费曼很幸运。
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是粉丝们满满的支持和理解。
可是现实中,这个世界对内向者一直充满了偏见,认为内向是一种错,一种有问题不健全的性格。01内向成了一种“错”“都怪我太内向,不太会跟人沟通。”常听到有人这样描述自己。可是,内向真的是一种错吗?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今天,内向慢慢变成一个贬义词,如果有人说:“你真内向”,言语里就自带一股同情、怜悯甚至责备的色彩。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这个词被赋予了很多别的含义:社交恐惧,保守,悲观,孤僻,沉默寡言。总之,没一个好词儿。小时候,家长和街坊邻居:“这孩子,这么怕生,长大肯定没出息。”(内向=没出息)上学了,老师:“是个聪明孩子,就是太胆小,以后只能吃公家饭。”(内向=保守)找工作,面试官:“我们需要那种勇于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员工。”(内向=没有进取心)相亲后,姑娘:“太闷了,以后肯定不懂情调。”(内向=无趣)父母担心,同龄人疏远,公司嫌弃,内向的人就像个异类。读书、工作、相亲,走到哪儿都会被人说:“哪都行,就是太内向”。事实上,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都是偏内向的,如果内向是一种缺陷,那岂不是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病人了?其实我们都一样,只是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不同。不是所有的树都要结果,也不是所有的鱼只能待在海里。02
我们每个人,
都是既内向又外向
长辈、同学、同事、身边的人总是急于给你扣上一顶内向的帽子,以为内向的人什么时候都内向,以为外向的人永远和内向沾不上边。错了。
曾从事人格结构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内向型因素,也都有外向型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畅销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苏珊?凯恩,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她小时候曾被父母送到夏令营进行锻炼,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化里,更喜欢开放热爱表达的人。看着老师带领同学们故意读错单词而喧闹,她非常不解,不想参与,但还是假装投入。就是这样一个人,用了七年时间,写完这本书,用了一年的锻炼,走上TED演讲的舞台。可见,每个人都兼具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的性格,当自己真的需要另一面时,就会去找最合适的呈现方式。而且,即使苏珊内向,她也一样喜欢外向的人,有很多外向的朋友,她的老公也不例外。同样,很多外向的人也有着内向的一面。谢娜,一个一出场就自带笑声bgm的主持人,总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但在《妻子的浪漫旅行》里,她站在告白台上哭着说,自己并不善于和父母沟通,总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父母。所以,没有绝对内向的人,也没有绝对外向的人。而武断地否定某一类性格的人,并不英明,也毫无意义。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类性格完全相同的人,那该有多单调乏味。03
“别再逼我外向了!”
性格既然无绝对区别,自然也没有高低之分。内向不是一种缺陷。可就是有些人老想改变你,对你说,“你的性格该改改了!”《人间失格》这部小说里就有一句关于“改变性格”的话:“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胎。”强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逼一个内向者变得外向,一般只会适得其反。纪录片《零零后》里,有个小男孩叫于锡坤,他就是典型的偏内向的孩子。于锡坤喜欢做实验,喜欢魔术,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为了让他变得外向,妈妈送他参加小主持人学习班,同去的小伙伴后来都升到了更高的班级,而他还在原来的班级,依然喜欢独处。为了锻炼他的独立和人际交往能力,妈妈又送他去参加英语夏令营。在那里,外教会领着孩子夸张地朗读和表演,小锡坤还是选择一个人躲在宿舍里。为此,小伙伴嫌他不热情,老师表示无可奈何,于是妈妈来到营地,好说歹说让他去参加活动。结果,小锡坤背对着镜头掩面大哭了起来。是啊,让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强行融入喧闹的环境实在是强人所难。他鼓起勇气,却还是一脸茫然,面对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他剩下的只有不知所措。妈妈嫌他不自信,可在小锡坤介绍自己的发明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少见的光芒;表演魔术时,他笑得是如此自信轻松。另一个叫一一的孩子性格也内向,老师试图说服她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她拒绝了:“我有权利这样,我不想要好朋友。”一点也没错,独处是一个人的权利,是一个人的选择。一个内向者想要变得外向,伪装去合群,对自己来说很难,没有必要,而且这也是根本无法改变的。哈佛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卡尔?施瓦兹研究发现,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难以真正改变。外向与内向的人在大脑生理结构天生就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因为有的人只有在独处里,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存在,就像有的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找到幸福一样。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里说过一段话,说出了所有内向者的心声。武志红也说过,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外向者的嘉奖。两者只有差别之处,绝无是非对错之分。04内向不是劣势,反而是一种天赋罗永浩说:“外向的人也许会左右这个世界,但是内向的人才会创造世界。”曾看过一个故事: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一个长着一头金发的7岁男孩,平日里最喜欢反反复复翻阅那套几乎有他三分之一体重的大书《世界图书百科全书》,逐字逐句地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再长大些,他喜欢一个人待在地下车库里,专心捣鼓自己的事。甚至连妈妈叫他吃饭,他都不感兴趣。有一天他妈妈忍不住问他:“你在做什么?”“我在思考。”
“你在思考?”妈妈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以为儿子患上了什么心理疾病,立马拉他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仔细观察了他之后,只给了这位母亲一个建议——“你最好不要干涉他。”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说:“内向的人可以花好几天去想一个棘手的问题,并强迫自己想出领域的最边缘处在哪,并能阅读任何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文章。”
美国就有一项历时30多年、针对社会精英的研究,他们发现,内向型性格英才的人数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据说,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当《哈利波特》的点子出现在罗琳脑海时,当时她在旅行的途中,手边并没有笔可以让她记下来,她说:“我真的太害羞了,连跟别人借一支笔都不敢开口……”
再比如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爱因斯坦、村上春树、罗斯福、甘地、李嘉诚……寡言、独处等行为,恰恰养成了他们集中的专注力。他们有自己的性格优势,安静内敛、谨慎仔细,会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在独处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能量。而且,他们在创作,艺术,科研等领域有着外向者无法比拟的天赋。爱因斯坦,这位被奉为天才的人,很晚才学会说话,一直到7岁时依然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多年以后,当人们问他为何能在年提出那么多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他只是说:“并不是我很聪明,我只是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而已。”他还说过:“宁静生活的单调与孤寂能启发创意的思维”。孤独和安静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习惯沉默的张小龙研发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