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套餐看着不错,就点它吧”But“嗯……这家店评分不太高,万一不好吃怎么办”“好久没吃麻辣烫了,要不点一份麻辣烫吧”“但是麻辣烫要煮好一会儿,等它送过来我就要饿死了”“那再看看别的店”10minuteslater……“算了,还是去食堂吃吧”
“我刚才那样做,是不是不太好”“我是不是不应该说那句话,他们肯定会误会我”“怎么还不回我消息?是我说错话了吗”“他刚才的眼神是什么意思”“那句话是不是在说我,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要是当时的我能大胆一点,站到台上大方地展示自己,或许就能得到更多的机会”“要是我今天主动打一声招呼就好了,以后还不知道会不会再见面”“要是我今天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好了,要是……”
我们的大脑里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些如“灵丹妙药”,一步到位,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有些是“对症下药”,一语破的,惊醒梦中人;有些却像“狗皮膏药”,反反复复,没有任何实质用处。就是这些“狗皮膏药”般粘人的想法,既不能指明方向,也不会解决问题,甚至阻碍了我们前进,但我们却摆脱不掉,还越想越“投入”,这样的情况就被称为“精神内耗”。
?
一
精神内耗是什么?
(一)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精神内耗可以把人的心理能量消耗殆尽,就像一辆汽车,把油烧光,把电用完,瘫痪在公路上。
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创作的寓言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生活在一个迷宫里。他们每天只有一个任务——寻找奶酪。一天,他们意外发现了奶酪C站,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他们欣喜若狂,一头扎进奶酪里,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奶酪全部不见了。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措手不及,哼哼和唧唧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便相互指责,用恶*的语言咒骂拿走奶酪的人。他们不出去找食物,反而不停地发泄情绪、怨天尤人,直到筋疲力尽、奄奄一息。
斯宾塞在书中写道:“迷宫象征着我们错综复杂的生活,而奶酪则是我们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机遇,乃至家庭、健康、情感、自我价值。”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里,任何一点变化都会让人浮想联翩,陷入慌乱,进而被担忧、焦虑、悲伤等各种情绪缠绕。很多时候,压垮我们的不是“奶酪”的消失,而是无休止的自我斗争——精神内耗。
正如心理学家于德志所言: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斗争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当头脑开启“内耗”模式后,殚精竭虑无休止,即使躺平啥也不做,依然感觉很累。
(二)
当代内耗图鉴
《星期六》-——一部意大利小短片,虽然只有3分钟,剧情却很写实。
周六的早晨,独居男子一边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日的打卡清单。他盘算着,等会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打电话给老妈,然后晚上再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
在开始做这些事情之前,他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不好的结果预想了一遍。
“一开始我想着先洗碗,又觉得不合理,因为洗衣店就在拐角处,先去洗衣店的话会更实际一点。但是再仔细一想,我还没洗澡,而且身上有一股味道,我觉得在洗澡的时候可以顺便把浴室打扫了,然后去洗衣店。但是等一下去洗衣店的路上,我可以顺便把垃圾倒了,这样一次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我在洗澡的时候顺便把浴室打扫了,倒垃圾、去洗衣店,然后回来洗碗……但是有一件事我还没想到,那就是在洗衣店洗完衣服后我还要去拿。这样的话,我可能没时间跟我的妈妈打电话了,因为她真的很能说,这样真的会打乱我的计划,我必须确保有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做完,因为我真的很想找点有趣的事情玩玩。那我应该先做什么呢?我觉得我得先好好想想……”他在脑海中反复盘算,试图找出最佳方式,但大量情绪被消耗,事情还越积越多。
就这样,日暮*昏,月落树梢,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在这部小短片中,主人公就是典型的内耗型人格,被内心的纠结困于方寸之地。明明做这些事情只需两小时,但他要预知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下决心鼓起勇气去做,花了八小时,还没做完,身心俱疲。
这位男主,正代表着千千万万个“我们”。还什么都没做,就萌生许多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做。
(三)
精神内耗危害多
德国物理学家J·迈尔提出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总量保持不变。你可能会想,为什么我整天无所事事,却依然筋疲力尽?难道我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漏网之鱼吗?当然不是,因为精神内耗,你的能量已经转化为焦虑,消散了。
当下,内耗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它似一个怪圈,一个循环,人们一次次逃出来,又一次次陷进去。来去之间,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小的危害。
从心理上来说,经常的自我怀疑和纠结,会使我们感到焦躁不安,情绪持续低落、压抑。并且在神经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工作和学习效率都会下降,很容易出现错误。整个人的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十分烦闷,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心波涛汹涌,如果长时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随着它的积聚,最后会像火山爆发一般,让人崩溃,甚至陷入抑郁。
从生理上来看,精神的长期压力无疑会影响我们的身体状态,使身体变得脆弱,例如抵抗力降低,身体素质下降且容易生病。如果不注意调节,长期会累积一些致病因子,导致脱发、长白头发等。头疼、失眠、没有食欲、感到恶心等反应也是常见。
所以,内耗伤身也伤心,让我们一起对它说——stop!
(四)
内耗就是在“自我内卷
内耗、内卷作为两个社会热词,免不了被拿来作比较。先看看他们的官方释义:内卷,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内耗,比喻内部消耗,特指因内部纠葛而形成的无谓消耗。
从释义中可以看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作用的“范围”不同。内卷是我们和别人竞争,“别卷了,卷不动了”“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稍不留神,就差了十万八千“卷”;而内耗呢?是自我的游戏,正可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啥也不干耗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神内耗的人就是在“自己卷自己”,把自己当做“竞争对手”,一边鼓舞自己,另一边却打起了退堂鼓;一边自我怀疑,另一边又说“凭什么,我不差!”不断怀疑自己,不断质问自己,在我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反复横跳,真是纠结。谁看了不问一句:客官,您累不累啊?
二
精神内耗是怎么来的?
(一)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人类的本能,别人对你的看法越好,越贴近主流价值观,你就会越感到幸福。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过度的在意,往往暴露了自己的不安,这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剩。
作家酒井顺子在《自我意识过剩》这本书里提出了它的概念,指对自我存在过分放大,过于在意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因而产生不自在、不自然、难为情、扭捏、害羞等心理状态。说句大白话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公元前年夏,宋襄公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出兵伐郑。楚成王为救郑国,率*攻宋,宋襄公遂撤回迎战。宋襄公推崇仁义,特别在乎别人的夸奖,于是他特意做了一面大旗,绣上“仁义”二字。
第二天天亮,楚*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提议,等到他们过到一半时杀过去一定能成功,宋襄公却说:“寡人率领的是仁义之师,岂能击敌于半渡”。等到楚*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希望在敌*慌忙布阵的时候打过去,也有胜算。不料宋襄公还想着要维护自己仁义的形象说:“战阵不齐,岂可伤敌,不能打”。等到楚*布好阵后,一切准备就绪了,两*才开始正面交锋。
可当时的宋国弱小,根本不是楚*的对手。最后,宋*大败,宋襄公自己也被一箭射中,若不是下属拼死保护,下场不知道要有多惨。再看那仁义大旗早已躺在地上了。宋国在泓水之战后也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这种想法就像背上背着一座大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心里装了一块儿石头,提心吊胆不能落地;脑中拉着一根琴弦,精神紧绷无法自已。殊不知,人生匆匆,多为过客,若因不相关的人整日在担忧、自卑中难以自拔,让生命中美好的时光在内耗中悄然流逝,真是没捡上芝麻,反倒丢了西瓜!
(二)误把反刍当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中的这句话早已刻进我们的DNA里。自我反思能让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解决问题。但部分人,稍有不如意,就把问题归咎于固定的那几件痛苦的事情上,想来想去,也没明白到底是为啥,反而又给自己添了几分不痛快!但这并不是反思,而是在反刍,就像牛吃草一样,把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生活中,有些人反复回忆过去。貌似不堪的过去像坏掉的录像带一样在脑中持续重放,让人过分地沉溺于消极思想中。日常消极反刍倾向越强的个体越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且越难产生积极情绪(郭无求,)。这些痛苦的事情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先入为主,让人不自觉地给予这些信息过多的重视,导致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在古装剧《武林外传》中,佟掌柜有一句经典台词:“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如果我不嫁过来,我的夫君也不会死,如果我的夫君不死,我也不会沦落到这么一个伤心的地方,如果我不沦落到这么一个伤心的地方,我也就不用受你们的气了。”这句口头禅在《武林外传》中被佟湘玉不断重复,武林高手白展堂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行了行了,叨叨咕咕就那几句”!
每当这句台词闪亮登场,肯定是因为有什么事让佟掌柜不如意了。此时,她就会反复地想起“夫君死了”这件难过的事和“嫁过来”这个伤心的原因,却永远不正视当下的问题,把所有的错归结在那一件事情上,反思不到点上,就陷入一个死循环。
内耗的人常常会像佟掌柜这样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回忆中,反反复复去脑补它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根本没有出口的迷宫,左转右转,却还是迷路;好似有一副枷锁,将他们束缚于一个怪圈里,逃脱不掉,痛苦如斯。
因此,反思不是反刍。反思使人进步,反刍只会徒增伤悲!
(三)你担忧的太多了
东京大学心理学系吉田正雄博士做过这么一项实验:他邀请了位各方面条件都基本相当的志愿者,把他们平均分为两组,并布置了同样的任务。但对第一组的要求是:全盘考虑事情完成的方法、过程、意义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況;对第二组的要求是:去做就好。
最后的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花费的时间是第二组的两倍,可第一组的完成质量却远远不如第二组。第二组的人在现实中脚踏实地,第一组却在思想的脑海里遨游两万里,等回过神来,早已被甩出十万八千里!
吉田正雄因此得出结论:凡事思虑过度,反而会让生活和工作表现得更差。
思虑过多的人,常常是完美主义者。他们极度追求完美,希望生活毫无瑕疵,甚至很多人会表现出强迫症。小编的妈妈就是这样:前脚关上窗户,刚走了两步,又立即返回去确认是否关好;一同出门,一起下楼,走了几步回头看,发现人不见了,去哪儿了?哦,原来是担心门没关好,又跑回去检查了。此刻小编的心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与不解。但是,这些在旁人看来根本没有必要的事情,完美主义者却仿佛“乐”在其中。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年提出的前景理论中指出,人们的决策都是在参照点的基础上做出的。完美主义者的参照点就是他们的期望水平,也就是那个“完美”的目标。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难以忍受差错的出现,所以在行动之前,会把完成的过程、方法、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等统统设想一遍,以找出最合适的路径。但这样反而夸大了潜在的风险和影响作用,把小概率的事情无限放大,进而导致无意义的杞人忧天,耗费了大量脑细胞和精力。最终造成行动起来要么力不从心,要么思而无果干脆放弃,反而达不到想要的“完美”。
三
如何从精神内耗中解脱?
精神内耗是符合熵增定律的,即在“内耗”的状态下,人的心理能量十分混乱,无法有秩序地发生流动和转换。但正如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所说“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做功使熵减,掌握生活主动权!那要如何做功呢?小板凳已备好,请听小编来讲解。
(一)坚持自我,不为他人言语左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朱之文,人送外号“大衣哥”,出生于荷泽的一个贫苦家庭。与眼里只有庄稼的其他村民不同,朱之文从小对唱歌甚是痴迷,时常边干活边唱歌。下地劳动的时候唱,喂猪的时候唱,放羊的时候唱,就连在自家院子里喂鸡、烧火做饭的时候也唱。
面对本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务农赚钱养家,却还把心思花在唱歌上的朱之文,村民们都觉得他是个怪人,经常调侃:“朱之文,唱一嗓子”;每当他唱歌时,周围人总是非常激动地对他表达“赞扬”:“这唱的啥?跟驴叫一样……”村里人根本不相信有朝一日,朱之文能靠唱歌吃饭,都爱笑话他,“生活已经很苦了,还要唱歌,这不是做白日梦吗”。还给他取了外号“三大嘴”,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三,而且嘴巴大,爱唱歌。慢慢地,人们就忘了他的本名,只知道这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三大嘴”。
不过,朱之文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停止,甚至有了一点积蓄后,在家里盖了一间练歌房,还专门铺了地毯。村里人不理解,纷纷骂他疯子。可他并不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仍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朱之文参加了《我是大明星》,凭借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获得了冠*。后来,他又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
为梦想坚持的人终不会被辜负。“大衣哥”的逆袭,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他从小喜欢唱歌,即使不被理解、被嘲笑,他都没放弃。正因如此,他的唱功日益见长,当机会来临时,终于在舞台上赢得众人的认可,一鸣惊人。朱之文固然有一定的天赋,但若因在意他人的言语嘲笑而纠结、放弃,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功。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有那么多声音,如果我们把每句都放在心上,那活得有多辛苦啊!毕竟有人欣赏你,就有人厌烦你;有人喜欢你,就有人妒忌你。可能除了人民币,没有谁能做到被所有人都喜欢吧?
要记得,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生活。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看法,也不需要因为别人的想法去改变自己。正如蒋方舟所说:“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