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无论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素质教育,学与思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且二者缺一不可。文言文是承载着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贤智慧的表达,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通过学思课堂这一新的课改模式,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使学生拥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最终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思课堂;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学思课堂中的“学思”源自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则空”。教育先师孔子老早就看到了学与思关系及其重要性。因此“学思结合”是一种哲学思想,把这种思想运用到课堂中去,就是“学思课堂”。[1]
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学与思这两条线。学思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倡导“学”和“思”。“学”为主体,指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方式主动学习,激活了课堂,获得了扎实的知识,而不是像传统教育一味地“填鸭式”教育;“思”为主线,贯穿于“学”的整个过程,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学”和“思”有效地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系统。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学思课堂就是在此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并结合学生特点,精准、扎实、激活课堂,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现就高中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为例,对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课前预习
学思课堂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先来。在学生先来之前,学思课堂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尽可能地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社会,尤其是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加强课堂预设,既要放开手脚,又要加以引导,不可流于形式。
课前,我让学生先把课本内容预习一两遍,预习要有目的性,这节课预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作者,了解成书的时代背景,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意义。第一步要了解孟子的生平,知道孟子的思想核心,并能够说与孔子思想的异同点;第二步能够对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进行总结;第三步探讨孟子提出的“保民而王”的仁*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第四步探究孟子主张能够被一些君主接纳的原因。各小组经过认真谈论与总结,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展示研究性成果。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很多学生结合课内外的文章对孟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解读进行总结与升华。
这样做可以给每个学生展现个人智慧的机会,也找准了教学的关键点,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同时也激活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课堂教学
学思课堂的核心是信任学生。学生不是“什么都会”,但也绝对不是“什么都不会”,所以要在“教”与“学”之间找出平衡点。[2]
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文言基础知识训练是工具性的体现,那么人文性在我们课程中应该如何体现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注意思考和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因为文本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通过课堂思考,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充分感受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孟子以及文言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步骤时,必须关照学生要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落实到位。接下来我们应该着手设计引发学生连续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优质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据此,我选择了文章容易被忽略的点。选文第一段,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句话虽然能够看出梁惠王是个尽心尽力的人,但是没有联系下文对其形象进行整体性概括。于是我在课堂上发问:
师:同学们,在你看来梁惠王是个怎样的人?
生:尽心尽力。(异口同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则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心中有百姓,自己肯定自己是个好君主。
生:他不是个好君主,只是自己认为的。下文的“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路上都能看到很多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说明他根本没注意到百姓没饭吃,吃不饱的情况,对于饿死人这件事也没有引起他过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