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签约文章
大家好,我是脑洞老师,这里是专栏《轻松学好大语文》,是一个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阶段大文史专栏,为大家讲解从小学到高中藏在教材里的文史知识。
今天我们讲高一语文里的一篇古文《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年,强大的秦国跟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那么弱小的郑国怎么解决这次危机呢?
我们先看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夏,六月,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狄泉。(《春秋》鲁僖公二十九年,晋文公六年,公元前年)
这一年的夏天,晋国主持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
这是一个奇怪的盟会,因为盟会之人几乎全是大夫。相当于在狄泉的这次会议不过是一次部长级别的会议。这些所谓的王人,晋人等等是下面这些人:周王室的王子虎、晋国的狐偃、宋国的公孙固、齐国的国归父、陈国的辕涛涂、秦穆公的儿子小子慭。
大家应该熟悉了,孔老师不称官职而称人是批判他们。其原因是鲁国去的是鲁僖公嘛!
这一次重耳没有参加,他老人家病了,应该是累趴下的,当霸主不是一个轻松的活,他才当了一年多,就东奔西跑,日理万机,很快就把身体搞成了药渣。自己不去,只能大夫狐偃代表一下,狐偃同志在国内开个会还能镇住场,但到了国际社会,人家未必会卖他面子,于是一向狡黠的他请了周王室的王子虎参会。
这个消息传开后,大家都知道重耳又玩阴的了,晋国一个大夫就想搞盟会忽悠国君去喝牛血?闻所未闻!但不去又怕重耳找碴。于是,大家也纷纷派大夫出场。而鲁国消息向来不太灵通,这一次又没收到风声。鲁僖公屁颠颠跑去开会了,可能以为晋国又要大分田地呢,上回晋国分曹国的田,鲁国就捞到了一份。结果到了以后一看,全是大夫就他一个国君。
这个事情当然不合礼了,现在要是大家开会,人家总统到了,你派一个部长跟他谈,人家不掀了会议桌才怪。而周礼也有相关规定,大国的卿士不能会盟公侯这样高级别的国君,会见伯子男是可以的,比如郑国郑文公、曹国曹共公是伯爵,许国许僖公是男爵,狐偃跟他们会面还说得过去。现在,竟然敢跟礼仪大邦鲁国的国君鲁侯盟会,鲁国的面子往那里放?
于是,这个会议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大会,但也不是全无收获,因为在这个会议上,正窝了一肚子霸王气的晋文公找到了发泄的出口。
郑国没来开会!
去年刚打了他,他竟然不吸引教训,还敢缺席?
这个原因还得从晋国身上找。
郑国已经从晋国身上看到了疲态,去年气势汹汹兴师问罪,结果什么都没干就退走了,而且连许国也攻不下,还当什么霸主?要知道春秋一开始,郑国可是灭过许国一次的。而这次会议,听说重耳不参加,更引起了郑文公的一些猜想。
在会议上露面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宣示自己权力在握的一种主要方式。要是突然某个会议没能出席,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一些东西。
晋文公这个霸主都不来开会,肯定是出问题了。
郑文公再一打听,果然,晋侯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郑国总是能快人一步,齐桓公一死,他就投靠了楚国,重耳一胜,第二天就来拜码头,现在晋侯离崩不远了,中原盟会的主席马上就要换人,这个会参不参加都无所谓,何必多此一举。
郑国的反应实在是快,但这次显然太快,直接抢跑违例了。
重耳毕竟还没死,更可以一战。
听完狐偃狄泉之会的报告,重耳吸引了上次攻许的教训,没有急于出兵,而是用了大半年的时候策划,争取到了秦国的支持后,在第二年的春天才正式发动对郑的*事打击。
晋人、秦人围郑。(《春秋》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郑文公四十三年,公元前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晋两国联兵进攻郑国。这一次,可不是为了打出点威风,重耳跟秦穆公亲自出马,势在必得。
两国大*一直杀到新郑,将这座曾经拥有许多荣誉的中原大城围了起来。
大哥楚国还在疗伤,中原各诸侯国也不会帮忙,郑国顿时陷入了困境。郑文公数了一下自己的兵马,很快得出一个比较悲观的结论,以*事实力论,郑国决不是秦晋的对手。
唯一的希望是,这个世界上的战争通常不仅仅决定于战场之上。考察了一下自己的对手,他很容易就发现,自己跟晋侯有过节,这一次他是必打无疑,而秦国跟自己并无积怨,要是能说服秦国退兵,自然就可以解郑国之围。
想到这个办法后,郑文公将大夫佚之狐叫来,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郑文公没有选择去年在退兵上做出贡献的叔詹,而选择这位佚之狐,应该是因为佚之狐在外交上有一些能力。
听完国君的任务,佚之狐却推荐了另一个人:
“国家现在处于危难当中,我去未必成功,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师一定退去。”
烛之武,郑国士人,目前岗位是弼马温(圉人)。
既然佚之狐如此推荐,那应该是有把握的。郑文公把烛之武宣来,请他跑一趟。面于这个表现的机会,烛之武直接拒绝了。
“臣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哪还能办成什么事?”
这是一句充满着怨言的话,这位烛之武先生应该是有才华的,无奈的是伯乐不常有,在郑国一直得不到重用,现在快混到退休了,还只是一个放马的。
于是,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以前你不找我,现在国家危难了,你知道找我了,早干嘛去了?
面对这样的诘问,郑文公低下了头,过了一会,他说道:“我不能早点用你是寡人的错,但要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好处啊!”
这是一个诚恳的回答,烛之武接受了国君的歉意,答应去完成这个任务。
夜里,烛之武偷偷从城上放下绳子爬下城。据说,烛之武已经九十了。如此高龄还能翻墙,实在让人佩服。
在夜色里,烛子武偷偷潜向了秦营,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
要是一路上被晋兵抓住了,在重耳的面前玩阴的,只怕去年没用上的那口煮肉大鼎可以重新烧火了。就算成功到达秦营,可秦晋关系是春秋著名的友好邦交典范,尤其是这些年,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保持了秦唱晋随,晋唱秦随的节奏。秦国未必同意退兵,更可能将烛之武送到晋国当礼物。退一万步说就算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烛子武要是无功而返,按*纪只怕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很多人据此分析,那位佚之狐大概也是知道这项任务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推荐烛之武出来顶包。他这样的做法,倒应了他的名字“一只狐”。
这其中的利害,烛之武也是明白的,但他依然选择了接受。
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借着夜色,烛之武成功来到了秦营,然后见到了秦穆公。
“秦晋两国大*包围郑国,我们郑国大概是要灭亡了,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公你有好处,那请秦*继续进攻!”
烛之武没有求情,反而直接要求秦*加强进攻。
这个表态引起了秦穆公的兴趣,他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只是秦国跟郑国隔着晋国,就是秦国得到了郑国,只怕也掌控不住,最后郑国的土地还是要交到晋国的手上吧。如此,秦国就是在帮晋国强大,晋国强大了,不就是削弱了秦国?”
秦穆公的脸色凝重起来,烛之武说中了他的心事。
虽然跟晋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但从地缘*治来说,秦晋两国永远都是竞争大于合作的两个国家,他们的关系颇似齐鲁关系。
觉察到秦穆公的思想变动,烛之武不再绕圈子,直接将秦晋两国的利害关系摆了出来。
“当年您对晋国有恩,晋国说要报答你土地,结果他早上回到国家,晚上就开始修防御工事,这些事情您都是知道的。晋国什么时候满足过?等到他在东边将郑国吞并后,只怕接下来就要入侵秦国。”
“不会吧?!”秦穆公开始冒汗了,可他依然挺住问了这一句。
“不会?请问,如果晋国不入侵秦国,又去那里扩张土地!”
秦穆公郑重点了点头,承认对方说得是事实。
“不如秦君留着我们郑国作为您的东道主,您的使者以后到东方来时,我们郑国就能提供食宿!”
秦穆公连连点头,转忧为喜,当场与郑国人结盟,并派人帮助郑国守城。
烛之武出色完成了郑文公交给他的任务,其成功的关键除了他精到的分析之外,还有一颗勇敢者的心。
这篇文章一是体现了烛之武的勇气,二是体现了他杰出的口才。成功寻找到了秦晋之间的矛盾点,打动了秦国。
下面给出这篇文章的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然后试着按自己的想法翻译一下,看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翻译回文言文,这样水平才会突出猛进。
好了,这一课就跟大家聊到这里,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