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能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能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1.能说出全文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效果;
2.能理解文言叙事散文的特点及效果;
3.能分析烛之武、郑伯、秦伯和晋文公的形象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1.能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2.能把握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3.能体会“春秋笔法”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
1.能领会古人的智慧和品德;
2.能从叙事语言中激发对文言散文的喜爱之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既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整个高中语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整个高中语文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前往敌国交涉,最终使敌国*事联盟分崩瓦解并撤兵。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文言叙事散文的简洁之美。本文的学习价值是掌握烛之武的说话技巧,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品德。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言文的能力,并对深入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
教学重点
1.能分析烛之武、郑伯、秦伯和晋文公的形象特点;
2.能把握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难点
1.能领会古人的智慧和品德;
2.能从叙事语言中激发对文言散文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情景美读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如果日本想攻打朝鲜,但是又缺乏曾当的理由,于是它就把美国拉来,现在国难当头朝鲜需要派一个人去劝美国退兵,如果这个人就是你,你打算怎么跟美国总统奥巴马说?
设计意图:课文讲述的故事距离现代历史较为久远,为增进学生理解,教师可就地取材,为学生设置相似的情景。
二、相关知识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叙了东周前期多年的历史、经济、*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设计意图:介绍有关《左传》的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春秋时代背景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思路
(1)烛之武是哪个国家的人?——郑国
(2)“退秦师”的退是指“击退”吗?——不是,是说退或劝退的。
明确:一张嘴就可以让敌国的*队撤退,可见这个人是如此机智善辩。
(3)烛之武是郑国的高官吗?谁把他推荐给郑伯的?——他不是高官,是佚之狐推荐的。
(4)烛之武具有这么大的才能在“退秦师”之前得到重用了吗?课文哪里可以体现?——没有被重用,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比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可以看出。
明确:烛之武面对国君的请求时首先表示拒绝,一方面是他对自己年轻时怀才不遇的怨怒,另一方面可看出烛之武“退秦师”是临危受命。
(5)是哪些国家攻打郑国?它们都与郑国有直接矛盾吗?——晋国和秦国,只有晋国与秦国有直接矛盾。
明确:晋国与郑国的矛盾有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秦国与郑国并无矛盾,秦国协助秦国一方面是因为“秦晋之好”,另一方面是为借此战机来“分一杯羹”。
(6)秦晋两国最终有没有围攻郑国?为什么?——没有围攻郑国,因为秦国不仅撤*,而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戍之”。
(7)晋国如何对待秦国的反叛?为什么?一方面“子犯请击之”,另一方面“公曰‘不可’”
明确:晋文公不攻打秦国的原因有三: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二“失其所与,不知”;三“以乱易整,不武”。由此,可见晋文公的深谋远虑。
2.积累文言知识
(1)第一段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
明确:让全体学生一起朗读,并用一段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1分钟左右。
字词分析:
①实词:
且贰于楚也。“贰”原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属于此类活用现象,译为从属二主。
晋*函陵,秦*氾南。“*”原为名词,意思是*队,在这个句子中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
②虚词:
“以其无礼于晋”。“以”是表示原因的连词,译为因为。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驻扎在函陵,秦*驻扎在氾南。
教师提问:这一段只有短短的25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秦晋围郑,以及事件的起因)
教师分析:
“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进攻伊拉克。且秦国和晋国的关系亲密地就像夫妻一样,我们常说“秦晋之好”,因此秦国虽与郑国没有直接矛盾,却也成为晋国的帮凶。而晋国是有充分理由来围攻郑国的,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这两处肯定是*事咽喉之地,从*事学角度言,秦晋联*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然而郑国“危矣”,在这兵临城下之时,郑国是如何应对的呢?
(2)第二段
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教师朗读,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郑伯怎么说服烛之武接受任务的。
明确:郑伯首先勇于承认过去的错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晓之以情;然后不卑不亢地提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现实问题,是晓之以理。由此可以看出郑伯是一位明君。
字词分析:
①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②句式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倒装句/状语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③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是”为指示代词,译为这)。
④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教师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接受任务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
在这一段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在这一段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一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那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语言各自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佚之狐: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A:佚之狐对国家所面临的局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应战,无异于是一以卵击石。所以派遣使者去进行游说才是最佳的选择。这说明佚之狐头脑清醒,能够准确的评估局势,审时度势。
B:对于使者的选择,他认为被郑文公所冷落的烛之武有劝退秦师的才能。足见佚之狐眼光之独到,能够慧眼识英才,充当伯乐。
C:“见秦君”而不是晋君,发动战争的是晋国,秦国与郑国并无太大的冲突。所以从秦方面入手就较为容易。可见,佚之狐考虑周全,深谋远虑。
②郑伯:
从“公从之”中,我们一方面易知郑国已经危在旦夕,另一方面可看出郑伯决策及时果断,并且善于纳谏。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烛之武的抱怨推辞,他将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态度诚恳。而后,又一针见血指出亡郑于烛之武也是不利的,可说是软硬兼施,迫使烛之武答应退秦。这样,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认错,善于言辞的君主形象就跃然纸上。
③烛之武:
先是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言语中含有抱怨发牢骚的成分。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知道国家面临危难是,郑文公才任用他。有些不满的情绪无可厚非。况且郑伯所指派给他的任务意义重大,这句话其实也蕴含了试探的意味,可见烛之武的谨慎。
“许之”,在郑文公的劝说下,烛之武接受任务答应前往说服秦君,足见其深明大义。接下来进入本文最精彩的环节——智退秦师。
(3)第三段
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并思考问题:烛之武是怎么样一步步说服秦公的?
字词分析:
实词
①“越国以鄙远”,“鄙”原为边远地区,边疆,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把……作为边境”。
②“焉用亡郑陪以邻”,“陪”通“倍”,读bèi,增加的意思。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请客的主人,而在本句中译为“东方道路上接待客人的主人。”
④“行李之往来”,“行李”,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而在本句中译为出使的人。
⑤“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乏困”,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疲劳的意思,而在本句中译为缺少的东西。
⑥“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⑦“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⑧“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⑨“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⑩“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虚词
①“将焉取之”,“焉”译为“于何”,“在哪里”。
②“唯君图之”,“唯”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语气,译为“还是”。
句式
①省略句
A: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B:(烛之武)夜缒而出。
②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攻打郑,而把郑国作为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您是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渴望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了。
(4)第四段
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教师朗读,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晋文公不愿进兵呢?
字词分析: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非、没有;“夫人”属于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女子的尊称,读fūrén,在本句中指那人,即秦穆公,读fúrén。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依靠;“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也撤离了郑国。
教师分析: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责问他们的违背盟约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
明确:晋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而晋文公没有答应。晋文公没有采用击秦的建议,这是不是说明说晋文公宽容大度,愿意一笑泯恩仇,答案是,不。这其实恰恰体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他冷静而清醒的分析了形势。
四、深入研读
1.总结烛之武的“说话之道”
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说服了秦伯,说辞仅个字,却是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达到说退秦师的目的,也破坏了有“秦晋之好”之称的秦晋联盟。我们在感叹之时不得不被他高超的说话技巧所折服。而他的“说话之道”正是我们平时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因此我们再次聚焦第三自然段,分析他都使用了那些说话技巧。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贬低自己,拉近敌我距离
烛之武面见秦伯后不是急于发泄满腔的家国之恨,而是首先示弱“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本是秦伯心知肚明之事,他在得意之时,无形之中就与烛之武产生了共鸣。这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并让秦伯更易接受烛之武之后的观点。
②知己知彼,抓住问题核心
烛之武在年轻之时没有得到郑伯的重用,虽心生怨怒,但从其辞令中不难发现他时刻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②知错就改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③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3)晋文公
面对秦国的背叛,“子犯请击之”的局面,晋文公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给出三个理由:“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晋文公退兵是无奈之举,可更是明“智”之举也,由此可以看出晋文公作为一代霸主的深谋远虑和独到的战略眼光。
3.总结艺术特色
(1)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的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晋*函陵,秦*氾南”,二*既是联合,却又不驻*一处,暗示出秦晋联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机可乘的。后文由烛之武揭示出秦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一段历史,暗合两国联盟的虚弱。由此,郑国解围,秦晋兵退就顺理成章了。
(2)跌宕起伏
本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例如秦晋联*兵临城下,郑国倾覆在即,佚之狐的推荐令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以为谋臣必慨然出使挽狂澜于即倒,岂料,烛之武因为长年不被重用,心中存在抑郁难平之气,淡然而辞,顿有手足无措之感。而此时郑伯引咎自责,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直至烛之武“许之”读者始知虚惊一场。而本文的最后一段也同样有如此妙处。总之,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又能紧扣读者的心弦。
(3)详略得当
本文重点的烛之武说退秦师,而对攻郑、退兵等情节只做简略交代,充分展示了主要矛盾。
(4)说理透辟
烛之武说退秦伯的语言高超、精妙,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在大国诸侯面前从容辞令,寥寥数句,却是面面俱到,字字珠玑,无论是亡郑之弊,存郑之利,还是秦晋历史嫌隙,一字一句切中要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五、课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晋*函陵,秦*氾南。
(2)是寡人之过也。
教师总结翻译方法。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了人物形象,总结了烛之武的“说话之道”,更重要的是汲取了古人的智慧。相信你一定能将古人的智慧运用的生活中。
七、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的随堂练习;
2.总结烛之武的说话技巧。
附:板书设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