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化常识第期称谓常识
TUhjnbcbe - 2022/5/18 0:40:0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中,出题频率最高的四个朝代是宋朝、明朝、汉朝和唐朝,因此整个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中也以上述四个朝代为主。

称谓常识

(1)皇族称谓

尊称:后(最初是帝王的称号,后来逐渐改称帝王的妻子)、君、王、天子、陛下、上、圣上、主上、万岁。自称:孤、寡人、不谷、朕。

尊称:殿下、正宫、中宫、元妃、元嫡、元配、梓童、娘娘、坤极、天下母。自称:小童、妾、贱妾、妾身、寡小君、本宫。

尊称:殿下、东宫、青宫。自称:我、余、儿臣、本宫。

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一般由皇帝拟定,大臣研讨,最后由皇帝确认;历代帝王凡遇到朝代更迭、天降祥瑞、内讧外扰等大事要事时,都要更改年号,称为改元;年号可以有多个,如唐高宗在位时曾改元十余次,自明太祖朱元璋时规定皇帝终生只能使用一个年号,不得变更,清代沿用;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但偶有例外,如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

古代臣子在皇帝皇后皇太后生前为表尊崇而起的称号,又称徽号。如唐玄宗被称为: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正道皇帝

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古代对死去的帝王、重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设于西周。汉魏六朝习惯以谥号称呼。其中,美谥有庄、武、文、宣、襄、明、睿、景、懿等;恶谥有厉、灵、炀、幽等;平谥有怀、悼、哀、闽、思、殇、献等。如,汉世祖刘彻称为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唐玄宗李隆基称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也称为唐明皇;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称为合天弘远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秦始皇时期曾一度中断谥号的使用,他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对先王的大不敬,只需要按照秦二世、秦三世、秦四世依次排列就可以;直到汉代又重新设立谥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始设于周朝,一般开国皇帝称“某祖”,继任皇帝称“某宗”;汉代时并非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的圣主明君才能进入太庙进行奉祀;至隋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也因为谥号过长,为了称呼的方便,更多的时候普遍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一般在本朝代指去世的皇帝。如明十三陵,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水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2)亲属称谓

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一说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父族四代指姑之子(姑表兄弟姐妹)、姐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代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姨舅,妻族二代指岳父、岳母。

以下列说法为主流。

通常有三种亲属关系,血亲、配偶、姻亲。

父亲的称谓:公、尊、大人;令尊、尊府、尊君、大君、严君;父、爷、椿庭(长寿教诲)、哥哥(唐朝唐玄宗)。母亲的称谓:高堂、萱堂、堂萱、堂上、令堂、尊堂、堂老、高堂。考妣(离世的父亲称考,离世的母亲称妣)。祖父的称谓:王父、大父、翁、大门中。祖母的称谓有:王母、大母。曾祖父的称谓: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曾门。高祖父母的称谓:高门。

妻子的称谓:妻、卿、荆、荆人、荆妇、拙妇、内子;自称为妾。妻子父母的称谓:外舅外姑、丈人丈母、岳父岳母、泰山、冰叟、冰翁,女婿与岳父互相自称为姻子和姻外舅。妻称夫的父母称谓:翁姑、舅姑、姑嫜、公婆、君姑、威姑、慈姑、阿姑、婆婆。妻对夫的称谓:良人、郎君、官人、外子、先生、老爷。

(3)姓名字号

《说文解字》解释为“人说生也”,古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姓是跟随母亲,同姓即同一个母系,属于近亲不能结婚,姓主要是用于区别婚姻,古代大姓有姜、姚、姬、姒等。

从姓分家后,或成为分支出来的一批人,往往以男性为首领,但保留母系的姓,又单独确立了一个氏,以区别同姓,表示是母系的另外一支族人。如,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或者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赐氏,由天子赐一个氏,如周天子赐二儿子、三儿子分别为鲁、晋,再依次赐氏。姓用来别婚姻,贵族才有氏,用来别贵贱。天子有姓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有名无姓无氏。秦汉以后,姓已记不清楚了,才开始将姓和氏合一,自此平民也开始有姓氏。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登记户口,平民才开始有姓,比如松下、三井、山本、小野等。

先秦时,男子称氏,如,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女子称姓,未出嫁时按排行加上姓称呼,孟姬、仲姜,出嫁后,以丈夫国名或氏加上自己的姓称呼,如鲁姜、孔姬;死后,以谥号加上姓称呼,如文姜、哀姬。

名是出生后由父亲或较有德望的长辈取的,字是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后由父亲或较有德望的长辈取的。通常情况下,名与字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屈平,字原,韩愈,字退之,钱谦益,字受之。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等。

别称、别字、别号。称别人的号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的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自号,根据居住环境自取称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根据志趣抱负自取称号,如:杜甫号少陵野老、欧阳修好六一居士;根据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惊人之语等自取称号,如:唐寅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徐树丕号活埋庵道人。

赠号,以其奇闻异事特征为号,如:贺铸号贺梅子;张先号张三影。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以籍贯、任职地区或郡望为代称,如:王安石称王临川、贾谊称贾长沙、韩愈称韩昌黎、张九龄称张曲江;以官职或封爵为代称,如:杜甫称杜工部、王羲之称王右*、王维称王右丞;以谥号为代称,如:范仲淹称范文正公;岳飞称岳武穆;以尊号简称,如:李白称李青莲;以排行为号代称(唐多宋少),如:柳永称柳七;以书斋名代称,如:梁启超称饮冰室主人、蒲松龄称聊斋先生;几人合用特称,如:三苏、李杜、高岑。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平民一般称为白丁、黔首、布衣、庶人、黎元、元元、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民、氓;大姓一般称为士族、世族、势族、世家、势家、豪右。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襁褓,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笄年,指女子十五岁。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指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耆耋,耆指六十岁以上,耋指七八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王侯自称:朕、寡人、孤、不谷等。

臣子自称:臣、老臣、老朽等。

女子自称:妾、贱妾、奴家。

平民自称: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敏、贱子等。

自称家人:

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

拙荆,旧时指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

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

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

另外还有一些谦称,如愚见、浅见、寒舍、陋室、敢问、管见、窃以为、劳烦等。

称君王:如陛下、庙号(对已死皇帝的敬称)等。

称太子皇子皇后:殿下。

称臣子:

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

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阁下,尊称,译为“您”。

称师长:

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

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

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ù),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另外还有一些敬称,如屈尊、老总、俯察、光临、请进、雅正、芳龄、拜读、华府、令郎、叨扰、玉体、垂询、大作、贤侄、高见、贵干、恭候、惠存、奉告等。

竖子、小子、鲰(zōu)生、独夫,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4)避讳

指古代帝王、长官、父祖及圣贤之名的回避用法,始于周,完备于汉,唐宋以后严密,盛极于明清。

当代皇帝及历代皇帝的名字,如: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姮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避讳孔子、周公、*帝等古代先贤。如: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

避讳父母、祖父母之名讳。如:“诗*”李贺,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如,晋荆州都督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名,把“户”改为“门”。

只避名,不避姓、字;同音字不避讳;名有二字不避讳两字;君前无私讳;不讳诗书;祭祀天地神祗不讳。

古代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避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改用同音字或同义字;加减字的笔画;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以“某”或“□”代替;省字法;加注法;近音代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常识第期称谓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