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当文言文遇上ldquo互联网rd
TUhjnbcbe - 2022/5/14 13:16:00
郑州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948055082654631&wfr=spider&for=pc

[摘要]: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它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响应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主,老师起引导作用的想法,笔者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探究新媒体技术翻转课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践

引言

“互联网+”视域下,翻转课堂这一源于美国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在中国教育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翻转课堂的试验及运用,重庆市奎恩中学做的比较好,本着学习的态度,把翻转课堂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来。高中文言文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痛点,因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用的比较少,很多字词的意思已发生了变化,扩大、缩小或转移,句式也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尤其是文言基础差的学生,看文言文就像看天书。但是,文言文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中学生承担着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因此,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领悟先人的智慧与哲思,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叙事的艺术。现在中学生面临的是“学不下去”,因此,打开“积极性与学习欲望”这扇大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新鲜、好奇,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参与进来才能有收获。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探究翻转课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精心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设计导学案和录制微课。导学案带动学生结合注释通读文本,进而理解文本大意,微课让学生通过掌握注释没有的文言基础知识,来更深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要求做好笔记。

1、导学案设计,带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1介绍相关文言常识知识

(1)《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2)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古代以邑名为姓氏,即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古代以邑名为姓氏,即佚地名叫狐的人。

1.2点出课下重点注释,学生来填空

要求通读全文三遍,写出下列字词意义和用法

以()*()若()许()

辞()犹()子()既()

鄙()焉()用()倍()

舍()行李()共()尝()

赐()济()肆()阙()

唯()戍()乃()微()

夫人()因()敝()与()

易()其()

注:通过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培养运用注释意识

1.3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2)理解文意,本文四个段落,各讲了什么?(用四个字来概括)

(3)郑伯是如何应对烛之武的埋怨与牢骚的?

2、微课展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微课是让知识活起来,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获得更多的认知与理解。

2.1播放短视频,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段历史

主要内容:

1、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越国以鄙远”。当时,晋*驻扎在函陵,秦*驻扎在氾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压境,郑国危如累卵。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2、秦立晋君(公元前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次子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惠公背约(公元前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4、重耳过郑(公元前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长子)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5、郑楚结盟(公元前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6、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2.2讲解各种文言现象

解题: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名词,*队

即:烛之武退秦师,即烛之武使秦国的*队撤退。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驻*、驻扎

贰:数词作动词,有二心,从属二主

东、夜:名词作状语,向东/在夜里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封:把……作为边邑(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行李:出使的人的人,今义是出门带的包裹

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3思考问题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2)烛之武是如何智退秦师的?

(3)最后一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除了表现晋文公的胸怀和谋略,还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先看导学案,再看微课内容。课代表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并把存在问题上报老师,老师重新备课。

二、课中答疑解惑

1、预习检测

上课之初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进行检测是很有必要的,一来可以评估学生对这种新式预习方式的接受程度,二来看他们的掌握情况,以此来定自己上课的步调。

检测方式分为三种:诵读课文、开火车回答字词解释、“爬黑板”。

诵读课文,采取齐读和个别提问,检测学生字词读音的掌握和节奏的把握,有错误的及时纠正,并带领他们一起读,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一定要参与进来。

开火车回答提问,速度快,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前面的在回答,后面的就会有紧张感,这时候看书是最认真的。这一环节,我会选择注释中都有的知识点,学生能找到答案,如:《左传》、以、*、若、辞、许、济、肆等。紧张、有序,学生又能学到东西。

“爬黑板”,也叫“演板”,即学生来讲台在黑板上写老师报的内容,这一环节我会叫几个基础稍微好一些的学生,主要检查我在微课里讲解的内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如:“以其无礼于晋”是什么句式,“贰”、“夜”、“封”什么用法,“行李”古今意义等。

对学生的预习检测,我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分层次提问,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之上有所收获。

1、学生互解疑惑

通过课代表的反馈,掌握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不会、理解不透彻,导学案和微课中有一些知识点和问题,个别组还存在问题。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回答彼此的问题,如果都没有掌握,就由我来讲解。

搞不明白的题目主要是问答题,集中在导学案中的部分问题和微课里的全部题目。

问题如下:

(1)郑伯是如何应对烛之武的埋怨与牢骚的?

(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3)最后一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除了表现晋文公的胸怀和谋略,还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问题:郑伯是如何应对烛之武的埋怨和牢骚的?由第三组代表来回答,万雨菱同学首先找到原文相应的句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接着翻译了这句话,进而答案概括为: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好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由第一组代表李行家同学来回答,“《红楼梦》中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那么今天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誉)’的烛之武”。解读漂亮,掌声响起。李同学接着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理解很到位,学生或者说该同学一定认真预习,并查阅了相关资料,他们其实都很棒的。

第三个问题,应该没有那么难,好几个组的学生都举了手,看来大家都很喜欢看小说。第六组邓钰林来回答,“使故事情节有波澜”。对!大家异口同声,看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经达成共识,当初不怎么明白的小组,也跟着“叫”起来。情节跌宕起伏,才有看点,非常好。学生互解互评环节到此结束。

2、老师讲析本文重难点

本文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就是“烛之武是如何智退秦师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兼难点。学生齐读第三段,试着找出相关语句。

烛之武用智慧使秦*撤退的理由有哪些?春秋无义战,秦国撤*肯定是没捞到好处,或者非但没有捞到好处,还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它肯定不会干了。用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学生找到以下语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解释: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这句找的非常好,利用灭亡郑国会危害秦国,来动摇秦伯。即亡郑危秦—动摇秦伯。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解释: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以舍郑益秦,引诱秦伯。动摇,拉拢,这招绝。

可见学生非常认真地看课文了,而且文本大意都已掌握,以上两点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方面来分析,先是动摇秦伯,再进行拉拢,这招绝。

“君尝为晋*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解释:晋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秦国帮了它,它却出尔反尔,失信于人。这一点是从历史渊源来分析,说明晋国本身有问题,不讲诚信,不能与之合作。

讲到这里,学生都以为“已经找完了”。以上三点确实足以说服秦伯撤兵,但文中还有一点,烛之武怕用力不够猛,“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是从逻辑思维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得了郑国,还不满意,还想再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样就很完美了,秦伯不会不同意撤*。

烛之武为了使秦*撤退,运用了哪些招式呢?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完美完成使命。

三、课后评价与反思

这节翻转课堂的实验课,还算蛮成功的,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预习方式、提问方式及讲授方式,虽然以前也有预习检测、上课提问,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翻转课堂,秉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引领者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不过,任何课堂都要备教材、备学生,要备“熟”,不能夹生。其实,备教材和备学生是可以同步进行的,这节课我采用分层教学法,基础差一点的学生需要掌握简单一些的知识,难一点的留给那些基础好一些的学生,把握好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都能成为“演员”,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并意识到“原来我也这么优秀”,如此每个学生都会有收获,有成就感。课堂上,针对“烛之武如何智退秦师”这个问题,我稍微一引导,学生就有了头绪,一二三都找出来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向孔老夫子学习,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上我设计的“学生互解互评”环节,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在小组内部或者班级内部来解决。这样做,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会了就有可能做一名小老师;二来讲给别人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三来老师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把握学生理解的是否全面,决定是否要调整接下来的内容。新课标强调,对学习行为的评价,要采用多种方式,自评、小组内评、他评、老师评等,这样就比较客观、全面,对学生学习即个人成长都有益处。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是高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一上来就讲具体内容,对个别学生来说未免操之过快。因为文言文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开启文言文单元之前要把各种文言现象给学生再过一遍,如可以用知识树的方式串联起文言文中一系列的“点”,如词汇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语法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便于他们快速进入文言文情境。

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文言文,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授,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现代教学方式,可以多加运用。除了教学方式,备教材备学生更是不可缺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亭.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翻转[J].课程教育研究,(2).

[2]宋琦.翻转课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5).

[3]陈会源.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5).

静妍七月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文言文遇上ldquo互联网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