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窃糟刘基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⑥,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节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②驾:驾驭、统摄。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④力:酒方。⑤仕:做官。⑥夸予:向我夸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山门圮于河 ②湮于沙上 ③闻有酒 ④是余之糟粕也 (2)将出自[甲][乙]两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②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讲学家的“笑”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傲慢;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的自信。B.甲文中“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其二”指还需考虑水流运动的因素,即水的“反激之力”。C.乙文中画线句正确的停顿为:“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D.甲乙两文都使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寓意于事,触发人们的深层思考。(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甲]文中的老河兵与[乙]文中的“好佛者”有什么不同?二、(?杭州一模)古诗文阅读。(甲)筼筜谷①苏轼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②。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③(节选)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彭城。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④绢,扫取寒梢⑤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①筼筜(yúndāng)谷:位于洋州西北五里,其地多筼筜竹。②箨(tuò)龙:指竹笋。箨,笋壳。③文与可(﹣):北宋画家,善画墨竹,名盛当时。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苏轼的好友。④鹅溪:鹅溪产的绢很著名,唐时作为贡品,宋人视为名贵书画材料。⑤寒梢:指竹。班的同学读了这篇短文后,针对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和看法,进行了讨论交流,请根据具体情境完成下面的讨论内容。(1)小言:“袜材当萃于子矣“中的“萃”一词该怎么理解呢?安安:我刚也有这个困惑,就去查了词典,看到以下信息:我认为在这句话中“萃”可以理解为① ,因为② 。(2)小言:你说的很有道理,你能帮我翻译下“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这个句子吗?安安:这个我知道,它可以这么翻译:① 。小言:我明白了,苏文二人真有默契,比如这句“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翻译过来是说② ,可见文与可特别理解苏轼的幽默。(3)小言:文中有个句子没有标点,我们一起来用“/”给它断句吧!限断三处哦!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4)小言:苏轼在文中追忆二人交往过程中书信往来时,摘录了二人咏竹的几句诗,让我也想起了古人吟咏竹子的诗句。你有想到吗?安安:对对,我也想到了,比如① , ,“竹”真不愧是“四君子”之一啊!小言:你看,《筼筜谷》一诗就是苏轼根据文与可的画作所做的诗,也体现了苏轼的风趣幽默,你能说说趣在哪里吗?安安:我觉得② 。(5)安安:我认为苏轼富有人格魅力,文与可也未尝不让人钦佩啊。你仔细看选文,他 (结合内容阐述理由,至少两个角度)。所以,这二人才能成为知己,相谈甚欢。三、(?柯桥区校级模拟)完成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②,复齐之墟③。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
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④;攻狄不能下,垒⑤于枯丘⑥。”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之在即墨⑦,立则丈插⑧,为士卒倡⑨曰:‘可往矣!宗庙亡矣,去日尚⑩矣,归于何*?矣!’当此之时将*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及,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①田单:齐国大将,以功封安平君。②燕:燕国。③墟:故土。④颐(yí):下巴。⑤坐:驻扎。⑥粘丘:当道的高地。⑦蒉(kuì),拄着铁锹。⑨倡:通“唱”。⑩尚:久。?*:处所。?虞:欢乐。?厉:激励。?循:环。?援:持。?枹(rù):鼓槌。(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宗庙亡矣,去日尚矣,归于何*矣!②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志之矣志虑忠纯(《出师表》)B.修剑拄颐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C.臣以五里之城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破亡余卒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当此之时将*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4)两文所写内容都是关于战争的,文的鲁国和文的齐国在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文鲁国取胜的*治保障是A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田单攻打狄并取得胜利的具体做法是B (用原文回答);在对战争结果解惑的部分中,文的曹刿和文的鲁仲子具有的共同性格特点C ;同为历史散文,两文皆注重对史料的精当剪裁,两文都对D 内容采取了略写。四、(?锡山区校级一模)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注:割下的敌人的左耳),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选自《南史》,有删节)(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总知*事(主管)B.破其前*(打败)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敌人)D.与麾下五百骑奔击(部下)(2)下列句中的“其”与“仲宗壮其计”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B.欲穷其林C.安陵君其许寡人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翻译下列句子A.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B.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4)请简要概述陈庆之为了取得涡阳之战的胜利采取了哪些措施。五、(?岳麓区校级一模)文言文阅读。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①,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②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郤③,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奔入营谯让④项羽,沛公事几殆。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⑤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①戏下:地名。②暴师:意指*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③郤:同“隙”。④谯让:谴责。⑤赵高:一名宦官,他制造多起秦朝宫廷*变,屡进谗言、滥杀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文中常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比如文中“臣死且不辞”的“且”翻译成“尚且、况且”,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的“且”是同样的意思。B.文言文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比如“闻”本指“听说、听到”,作动词,在“闻事急”一句中就是这个用法;“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闻”则为使动用法,译成“使…听说、听到”。C.“以”作连词时,可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文中“以待大王”中的“以”属于这种用法。D.成语“死而后已”中“已”是“停止”的意思,由此推断,“项羽亦因遂已”中的“已”也可以翻译为“停止、作罢”。(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B.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C.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D.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是日微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4)刘邦病重时下令群臣不得入宫,樊哙却径直闯入,为何刘邦没有责备?项羽设了鸿门宴,打算杀掉沛公,樊哙却能救沛公于危难之间,请结合文本,说说樊哙为保全沛公做了哪些事。↙更多往期精彩内容点击查看如何正确看待生死——谈谈中国的死亡教育
本周学生作文分享——《活着与死亡》、《何为》
本周学生作文分享——《与月同行》
本周学生作文分享——《落第者张继》
仿写两篇——学员作品
看《你好,李焕英》时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但是回家后也没多刷一个碗,说两句,还一样顶嘴,为什么呢?
寒假宅家怎么过?这十部高分电影,不容错过!
自古英雄出少年?NO!自古英雄非少年
知止?知止!话题作文《知止》展示
您的“点赞”和“在看”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