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陈巨来篆刻艺术概论
TUhjnbcbe - 2022/5/13 16:01:00
北京青春痘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9079450.html
编者按了解了陈巨来先生的性格,再反观其篆刻艺术,便觉有才气,有品位,有风度,有个性,同时又不是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样貌,是有着强烈气场的大家手笔。他将这门艺术做到了极致,使人难以望其项背,以此一艺安身立命的陈巨来先生,自具一种不输人前的自信与自负,并且有根有据有底气有实力,谁又能否定他这种自负的可贵呢。少年陈巨来钱君匋、叶潞渊合着《玺印源流》一九九八年版,于“陈斝”作如是述:陈斝(一九〇五—一九八四),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斋名安持精舍,晚年自号安持老人。浙江平湖人,生于福建,早年曾从嘉兴陶惕若游。弱冠之年问业于二弩老人赵叔孺门下,初由《十钟山房印举》研习秦汉玺印,兼及赵之谦、*士陵两家。其后得识名书画家吴湖帆,吴氏认为他的刻印颇与汪关的意趣相契,遂出示家藏珍本《宝印斋印式》十二册予其参考。他由此研习七年之久,遂由汪关直入两汉堂奥。又得见平湖葛书徵辑《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攻元朱文,遍观宋元明名迹收藏印,穷其源流之变,融会贯通,独步当代。赵叔孺题许其“元朱文为近代第一”。平生治印三万余方,海内外书画名家、收藏家如叶恭绰、张大千、冯超然、张伯驹等竞相委其治印,为各大图书馆作元朱鉴藏印记甚多。有《安持精舍印话》行世,晚年自选历年所作精严者四百余方,成《安持精舍印冣》一谱印行……以上文字,大致涵盖了陈巨来先生的师承、印风以及主要成就,现再具体作如下补充。斝,音甲,是青铜礼器中一种酒器,陈巨来先生生而以此为名,便与金石古物相关联,宜其一生醉心金石,亦异数哉。郑逸梅先生《篆刻巨擘陈巨来》一文中提及:“巨来原名斝,因名其室为斝斋,又榜更生藤斋,取义是庭中植有紫藤二株,突遭虫厄枯萎而死,过了五年,忽抽芽重茁,吴湖帆、谢稚柳各绘一扇,作为纪念。”然而通常所知的陈巨来斋名是“塙斋”,塙字音确,是确切的意思。以斝斋闻名者,当推袁克文,是他得了汉永始玉斝而取此斋名,藉以表示古缘之厚。塙斋巨来为陈先生之字,后以字行,又号鬯石,别署安持之外,又有牟道人、石鹤居士等。他的祖籍,更具体而言,应是浙江省嘉兴府平湖县乍浦镇。他的生辰,据陈甸《乍浦东陈族谱稿》所载,应是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乙巳阴历三月十九日酉时。牟道人由《乍浦东陈族谱稿》可知,陈巨来是迁浙平湖乍浦陈氏第十三世裔,其族一世始祖在明嘉靖年间,由南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上元县大井村迁来,初以行医闻。第九世祖名朝伟,字焕文,号兰圃,清太学生。曾祖、祖父、父亲都曾入仕,或候补,或有实缺,但皆非科举正途出身,疑或出自保举或纳赀。其家又以经营木材而日丰,遂成平湖大族。曾祖父陈佩琏(一八〇五—一八五六),字景清,号云溪。清太学生,候选知府,加三品衔,赏戴蓝翎,晋二品,以捐赠受旌,锡帑建“乐善好施”牌坊。祖父陈钺(一八三一—一九〇四),字少溪,号敦五。曾署理沭阳县知县,补受震泽县、南汇县知县,均未到任,诰封资*大夫。陈巨来之父陈鸿周(一八六七—一九四八),字渭渔,后改演周。清同知衔,福建候补知县,又以直隶州知州加知府衔,曾委署惠安、漳浦等县,辞未到任。陈渭渔之所以能入仕为官,是曾北上遍访显宦父执,其时经太平*兵燹之祸,家道渐衰,陈渭渔赖同乡大僚钱应溥援引,所以能候补福建省内知县等职,但多未补上实缺,真正任职的是在福建提学使姚文倬帐下佐幕时,做过提学使署科长。陈巨来是其父在福建做官时所生,所以据说通晓闽语。陈渭渔生七子一女:长子斝(巨来);次子隽,早夭;三子夷同(字旸若);四子统照;五子学敬、六子皎,皆夭折;七子延,又名上咸(字左高,以字行);长女襄。陈巨来三弟夷同(一九一〇—一九四〇),原名树坚,字旸若,亦善篆刻,陈巨来印风工整妍秀,旸若则朴茂而饶天趣。巨来先生辑《安持精舍印冣》,即附録有陈旸若篆刻四十余枚,惜早逝,陈巨来恸而尝集陈后山句为题遗作云:“险絶天与力,成家托弟昆。捐世不待老,一变归九原。”又云:“缘有三年尽,功收一日长。更堪悲手足,未许细商量。”七弟陈上咸(一九二四—二〇一一),字左高,一名延,字次阮,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国立复旦大学文学学士。曾先后任职于大同中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等单位,是研究中国日记史的专家。“在大同中学执教时,与吴子建的父亲同在语文教研组。”(《陈茗屋眼中的吴子建》)陈巨来先生的外家即清末一代词宗况周颐(一八五九—一九二六)。一九二四年,陈先生与况氏女维琚(字绵初)订婚,时年二十岁。先生《安持人物琐忆·吴昌硕轶事》云:“余于二十岁(甲子)与况氏订婚后,即由先外舅蕙风先生率领时诣缶庐进谒,其时渠已八十一岁矣。”陈巨来与夫人况绵初陈巨来先生修习篆刻,启蒙老师是陶惕若。关于师从的时间,陈左高《文苑人物丛谈》云:“(陈巨来)从家庭教师陶惕若秀才学古文及篆刻,时在一九二〇年。”当时陈先生十六岁。按:一九一一年辛亥,先生随父迁居上海,赁屋于成都北路善乐坊八号,陶惕若馆于陈家始自一九一八年戊午,因此至先生随陶师习篆,也应在上海。陶惕若原名善干,浙江嘉兴人,其叔祖即前清官至督抚的陶模,陶氏在嘉兴也是名门望族。陶惕若能绘事,善山水兼及草虫小品,又能治印,从浙派,后又曾馆于南浔嘉业堂刘翰怡家。对这位启蒙老师,陈巨来的评价是:“初,余曾学刻于秀水陶惕若(善干)师,惜毫无所得,在家闭门造车。”(《安持人物琐忆》)巨来先生真正在篆刻上步入康庄大道,应是在拜了名家赵叔孺先生之后。赵叔孺岳丈是闽人林寿图,以是赵完婚于闽,并纳赀分发在福建为同知,当时陈巨来之父也正好在福建候补知州,所以当时两家结了世交之谊。辛亥鼎革,又同寓居沪上。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赵叔孺先生轶事》:“在十七岁时(一九二一年),偶得吴缶老所刻‘癖于斯’一章仿之(仿时未知为吴也),适先生(即赵叔孺)至舍拜年,余未下楼见之。先君以余所临褚河南《孟法师碑》字、所瞎刻几个印样示之,求为指正,内‘癖于斯’在焉。先生一见即判定云:‘世兄的字,太差了;这刻的印,大有道理,将来必成名家的。’”这是赵陈师徒之初会,虽未谋面,已得指教,陈巨来所谓“不料,这聊聊二句话,竟似判决书,断定了余之终身”。而陈巨来首度面谒赵叔孺,则在一九二一年秋,“是年秋,在钮姓长者宴会中余始初见先生同座,即自报姓名,求先生训教。先生即喻曰: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余闻之后,得此启发,窍门乃得进了,于是遂每星期日必诣其府中请益矣。时商务之影印《十钟山房印举》正出版,余购得后,先生命专心研摹,自有心得,比我教你,要好得多云云。自此之后,余乃得窥门径,艺日有所进矣。”陈巨来与启功、罗福颐合影正式执弟子礼拜在赵叔孺二弩精舍门下,当在一九二四年,时陈巨来二十岁。他自己的回忆如下:“故余于甲子元旦(是日立春,俗名岁朝春)清晨,由先君率余正式及门侍函丈也。其时余尚学其篆法刻印,先生谓余曰:“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使像极了,我总压在你头上……”自后余即以专仿汉印为事。”赵叔孺先生于篆刻,诚为近世之大宗师,论者以其与吴昌硕、*士陵、王福厂、齐白石,并称“近代篆刻五大门派”。赵叔孺治印之渊雅合度,恍若画中工笔,与吴昌硕之酣畅写意,正可谓旗鼓相当,可相映成趣的。“他刻印早年从浙派入手,中年以后以邓石如、赵之谦为宗,上追秦汉。在他的作品中,刻古小玺和宋元圆朱文,都秀挺绰约,有独到处。”(《玺印源流》)而“宋元圆朱文”之矩度,“秀挺绰约”之韵致,都是影响陈巨来一生治印至深的法门要旨。沙孟海先生《沙邨印话》云:“若安吉吴氏之雄浑,则太阳也;吾乡赵氏时棡之肃穆,则太阴也。”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则云:迩来印人能臻化境者,当推安吉吴昌硕丈及先师赵时棡先生,可谓一时瑜亮。陈巨来在龙华公园在具体评价乃师篆刻之成就时,陈巨来曾说:“(先生)刻印初宗赵次闲,四十以后始一以撝叔为法矣。自来不论书画篆刻,苟专事摹仿某一大家之派,而无自己面目者,总难成名,而先生以学撝叔卒能继吴缶翁之后,为印人首领者,盖其原因有三:一、撝叔所作,变化多端,面目至多,先生亦无所不能,且其所作仿六国币、汉封泥,以视撝叔更为挺而且稳。二、撝叔于汉凿印至少仿作,先生于汉官印最擅长,汉六面印中白笺、启事诸作,偶一仿之,一刀既下,从不修润,神采奕奕也。三、先生之作,得一秀字,与撝叔之浑不同,故得能成此大名耳。”此虽陈巨来誉师之辞,但以此标准反观陈氏印风,亦庶几近之。赵叔孺的篆刻,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可以说是直承汪关之遗风,其最擅处自推元朱文及朱白文小玺莫属。“他的圆朱文,端严大方,基本上用元、明以来细朱旧法,偶然也参以邓石如、赵之谦的新体。用笔光整劲挺,精到之作,往往突过前人。”(沙孟海《印学史》)。这种造诣,对于陈巨来印风的形成,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了。起初陈巨来篆刻也在赵叔孺指授下,用心于赵之谦兼及*士陵。韩天衡先生主持编撰的《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中评价赵之谦“好古敏求,才情勃发,新面迭出”;评价*士陵“吉金妙谛,貌拙骨妍,生面别开”。再加上陈巨来业师赵叔孺本身的精妙,便使其在习篆刻的起初数年,已获益匪浅,所刻佳制,也颇有可观之处。例如陈巨来二十二岁时(一九二六年丙寅)仿制赵之谦“小脉望馆”一印,就得到赵叔孺的嘉许,谓其所作已颇有赵之谦形神,并欣然奏刀,为陈巨来仿刻“撝叔”边款,以示提携奖掖。一九六七年,时年六十三岁的陈巨来复在此印加刻边款云:“此印为余手摹,二弩老人见而喜之,为加边款,距今已四十有一年矣。开箧得之,不禁怅然……”二弩老人之所以“见而喜之”,当喜其徒天资悟性,喜其得传人也。陈巨来在寓所一九二六年,陈巨来结识吴湖帆,是其篆刻艺术精进飞跃的转折点。陈、吴初晤,在《安持人物琐忆·吴湖帆轶事》章节中有着生动详实的描述,大致情形是这样的:一九二六年夏天,吴湖帆拜访赵叔孺,时陈巨来侍师侧,而吴湖帆初未对陈巨来稍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巨来篆刻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