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捐:放弃B.屯巩、洛以拒楚
以:来C.乃引而东
东:东方D.据敖仓之粟
粟:泛指粮食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乃天所以资汉也。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项王充分认识到成皋、敖仓的重要性,但迫于汉王兵势,只让罪犯守成皋,放弃了敖仓。B.汉王从“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到派兵“复守敖仓”,可见其善于听取意见。C.从劝汉王占要地、争天下及主动请求劝说齐王可看出,郦生洞察天下大势,善于进谏。D.选文从正、侧两方面刻画郦生形象,其建言献策是正面描写,汉王称善纳策为侧面描写。二、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①,隐居授教。仲达到郡先候②之棠不交言,但以薤③一大钵,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④白以为倨⑤。仲达思其微⑥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⑦,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⑧孤也。”叹息而还。:①节:气节,节操。②候:看望,问候。③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④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⑤倨:傲慢。⑥微:深奥,微妙。⑦强宗:豪门大族。⑧恤:救济。4.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1)但以薤一大钵(2)叹息而还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7.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8.读完本文,你认为庞仲达是一个怎样的人?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③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节选自《古文观止》)(注)①佚之狐:郑大夫。②郑伯:郑文公。③烛之武:郑大夫。(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师必退师:②许之许:(2)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两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读这段文字,你觉得郑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文言文阅读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节选自《宋史·李纲传》)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太宰时中忿曰(恼怒)B.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率领)C.以死邀之(阻拦)D.遂命辍行(连续)1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待勤王之师B.愿以死报C.以中有足乐者D.策之不以其道12.翻译下列句子。(1)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2)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13.国家危急时,李纲是怎样力挽狂澜的?请简要概括。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更无所供(__________)(2)其告示云(__________)15.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B.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C.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D.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16.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六.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③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谓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节选自《汉书》)[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座。③录:记录,此处指邀请。1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俄而家果失火(_______)②于是杀牛置酒(_______)18.失火前,客人给主人提了什么建议?这个建议包含了什么人生道理?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宣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节选自《朱子家训》)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自奉必须俭约(2)器具质而洁2.翻译下面的句子。(1)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3.文中画线句使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阐述了什么道理?4.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一.1.(1)死(2)赞美(3)结伙、建立派别2.B3.(1)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怀民一个人。(2)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一生。4.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5.不怕死,不爱钱,不立*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卒,死。②句意: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谀,赞美。③句意:不怕死,不贪财,不结伙。*,结伙、建立派别。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中的重点词语有:即,即使;谀,赞美;加,比得上,及得上。整个语句的语气是反问语气。句子翻译为:即使使用千言万语赞扬他,能及得上(王世贞)这样评论吗?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①宦:名词作动词,做官;惟:只,只有,仅有。②此:这;断尽,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文意是: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都御史刚峰海公”是主语,“卒于官舍”是谓语,主谓之间需断开。故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表明海瑞一生清廉”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根据“‘不怕死,不爱钱,不立*。’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不怕死,不贪财,不结伙”可知,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可提取答案:不怕死,不爱钱,不立*。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怀民一个人。苏怀民检查清点他的遗物,竹箱里只有八两银子、麻布二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哪里还能有啊!王世贞评价他说:“不怕死,不贪财,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使用千言万语来赞美海瑞,能及得上王世贞这三句话的评价吗?二.1.D2.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3.①柳公权善于谏言。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事,柳公权借书法讲为*之道;②柳公权耿直敢言。唐文宗夸耀自己穿洗过三次的衣服,其他学士纷纷赞扬皇上节俭,柳公权却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D.句意:柳公权却理直气壮。辞:言辞;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故断为: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从“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元和初年中进士,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可知:柳公权爱学习,有才能;从“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可知:柳公权见贤思齐、擅长书法;从“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那么笔法自然尽善尽美)”“上改容,知其笔谏也(皇帝面带愧色,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可知:柳公权用书法之事劝谏做事要用心;从“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可知:柳公权耿直敢言,劝谏皇帝重视君主大节。:柳公权,字诚恳。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唐穆宗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当天就升任他为右拾遗。唐穆宗荒淫,行*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那么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皇帝面带愧色,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思念他,又征召他做侍书,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一.1.①于是:就②慢慢2.苏东坡也赞赏他(指刘弇)的才学修养,互相痛快地交谈了一番,就离开了。3.苏轼用“罪人苏轼”趣对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刘弇,语言幽默风趣;最终又赞其才气,与之畅谈,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理解。(1)句意:(刘弇)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乃:于是、就。(2)句意:苏东坡慢慢回应说:“(我)是负罪之人苏东坡。”徐:慢慢。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嘉,赞赏。相与,互相。剧谈,痛快地交谈。去,离开。3.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题目要求分析面对“意气自得”“欲以折服之”的刘弇,苏轼的哪些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考生找出关于苏东坡言行等的描写来分析即可。比如面对刘弇自傲地介绍踪迹“庐陵刘弇”,苏轼对应的回答是“罪人苏轼”,两句格式上对仗,苏轼乃一代大家,却谦虚地自称“罪人”,这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打趣刘弇,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而最后两人相谈甚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苏轼并没有因为刘弇开始的自得和傲慢而责怪他、不理睬他,而是真诚地赞其才气,与之畅谈,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刘弇年少时以为自己的才学了不起,科举考试得甲等,考中宏词科,神情自得,看不起同辈们。绍圣初年,(刘弇)在一个佛寺游玩,当时苏东坡被贬岭南,路过庐陵,也来游玩,于是二人相遇,互相问官爵、故乡和姓氏。刘弇立即回答说:“(我)是庐陵的刘弇。”刘弇开始不知道对方是苏东坡。自己认为名望不在对方之下,想让对方屈服。(刘弇)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苏东坡慢慢回应说:“(我)是负罪之人苏东坡。”刘弇才大吃一惊,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恭敬地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苏东坡也赞赏他的才学修养,互相痛快地交谈了一番,就离开了。二.1.B2.D3.①张焘立即报告皇上,皇上责问这些话的来历,张焘回答来自陆游。②陆游才气超脱而不俗,尤其善长于诗。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是:曾觌、龙大渊集权植私*,迷惑圣上明察,你到今天不说,他日将不能去除他们了。故断句:觌大渊招权植*/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故选B。2.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A.根据原文第①段“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可知,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主考官害怕秦桧,就把秦埙放在陆游前面”表述错误;B.根据原文第①段“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可知,因为陆游超逸的才气,考试排在秦桧孙埙前列,而招致秦桧的嫉妒;不是因为“*见不合被秦桧忌恨”;C.根据原文第③段“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指二人以文字结交,不拘泥于礼节,人们讥笑他们颓放,因此自号放翁;人们并没有议论、羡慕,而是讥笑;故选D。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遽,立即;诘语,责问这些话;以,来自;对,回答;②超逸,超脱而不俗;尤,尤其;长,擅长。: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十二岁就能做诗、写文章,荫补登上仕郎之位。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正好位居其次,秦桧大怒,以致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因为这个原因陆游被秦桧嫉妒。秦桧死后,开始赴任福州宁德主簿。孝宗即位,陆游被升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所检讨官。史浩、*祖舜推荐陆游善于做词、写文章,熟悉典故,皇上召见陆游,皇上说:“陆游努力学习早已有所闻,发表的言论也切合事理。”于是赐予他进士出身。当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集权植私*,迷惑圣上明察,你到今天不说,他日将不能去除他们了。”张焘立即报告皇上,皇上责问这些话的来历,张焘回答来自陆游。皇上大怒,让陆游离朝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改为隆兴府通判。范成大统帅蜀,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字结交,不拘泥于礼节,人们讥笑他们颓放,因此自号放翁。陆游才气超逸,尤善于诗。晚年再出时,为韩胄撰《南园阅古泉记》,为清议一流的人们所讥讽。朱熹曾说过:“陆游的才华太高了,但他的行迹又平常,恐怕会为有权势的人所牵累的,他的晚景怕不会十分满意的。”朱熹的话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啊!嘉定二年(),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一.1.C2.这是上天拿这些粮食资助给汉*。3.A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C.句意:而是带兵向东而去。东:向东。不是“东方”的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乃:是。所以:用以,用来。资:资助、供给”的翻译要正确。同时要注意这是一个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的句式“是”来。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A.由“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可判断项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皋、敖仓的重要性,由此“项王充分认识到成皋、敖仓的重要性,但迫于汉王兵势”的判断错误;故选A。:东汉三年的秋天,项羽攻打刘邦,攻克了荥阳城,刘邦计划要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以与楚*对抗。郦生进言道:“王者以平民百姓为天,而平民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这个地方,天下往此地输送粮食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听说现在此处贮藏的粮食非常多。楚国人攻克了荥阳,却不坚守敖仓,而是带兵向东而去,只是让一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要用来资助给汉*。当前楚*很容易击败,而我们却反要退守,把要到手的利益反扔了出去,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了。更何况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不能同时并立,楚汉两国的战争经久相持不下,全国混乱动荡,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还没有决定下来。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让诸侯们看看今天的实际形势,那么天下的人民也就知道该归顺哪一方了。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我请求奉您的诏命去游说齐王,让他归汉而成为东方的属国。”刘邦回答说:“好!”刘邦听从了郦生的计策,再次出兵据守敖仓,同时派遣郦生前往齐国。二.4.(1)只;(2)回去5.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6.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7.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8.他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同时智慧过人、悟性强,也是一个想要励精图治,造福百姓的清廉官员。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1)句意为:只把一大钵薤。但:只。(2)句意为:于是叹息着回去了。还:回去。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本句重点字词:良久,过了很久;欲,想要;晓,使……明白。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庞仲达到任,先去拜访他,任棠不和他说话。故断句为: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的意思是: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豪门大族,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据此回答即可。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概括。由“仲达到郡,先候之”可知,他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由“棠是欲晓太守也……叹息而还”可知,庞仲达智慧过人、悟性强,也表明他想要励精图治,造福百姓。庞仲达担任汉阳太守。郡人任棠有非同一般的气节,隐居教授学徒。庞仲达到任,先去看望他,任棠不和他说话,只把一大钵薤、一盆水放在户屏之前,自己抱着孙子站在门口。主簿禀告并认为任棠很傲慢。庞仲达想了一下他微妙的用意,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强宗,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啊。”于是叹息着回去了。三.9.(1)①*队②答应(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4)郑文公是一个勇于自责、从谏如流的人。(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秦国的*队一定会撤退。师:*队;(2)句意: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然(然而),亡(灭亡),子(您),亦(也),利(益处,好处)”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公从之”可知,郑文公从谏如流。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知,郑文公勇于自责。: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四.10.D11.C12.(1)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2)(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13.①在宰执大臣建议“暂避敌锋”时挺身而出,愿领兵出战;②力劝皇帝不要离开东京;③敌兵攻打开封城时,李纲亲自督战。1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A.句意:太宰白时中愤愤地说。忿:愤怒,恼怒;B.句意: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将:带领,率领;C.句意:以死劝阻皇上留下。邀:阻拦;D.句意:于是下令停止南行。辍:停止;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虚词含义。“以言事忤权贵”句意为: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以:介词,因为;A.句意:以等待勤王*队的到来。以:连词,相当于“而”;B.句意:我愿意以死相报。以:介词,用;C.句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以:介词,因为;D.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以:介词,用;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为,向;上,指皇帝;陈,陈述;意,理由;(2)重点词:治,修整;守,防守;战,作战;之,助词,的;具,器具;数,几;毕,完成。1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表明国家危急的内容是从“靖康元年”到选段最后,根据这部分归纳概括作答即可。①根据“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进言:‘今日之计。应该整顿*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队的到来。’)”“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我愿意以死相报。’)”可知:在大臣建议躲避敌人的锋芒时,李纲挺身而出,愿领兵出战,愿以死报国;②根据“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醒悟。恰逢内侍入奏说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留了。’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可知:李纲在皇帝要离开东京时,以死力劝;③根据“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可知:敌兵攻打开封城时,李纲亲自指导作战。:李纲,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和二年李纲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吏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迁职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靖康元年,任命昊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进言:“今日之计。应该整顿*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队的到来。”太宰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我愿意以死相报。”于是皇上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醒悟。恰逢内侍入奏说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留了。”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五.14.另,另外说15.B16.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洁己奉公1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再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另外没有什么供给的东西。更:另,另外。(2)他的告示上说。云:说。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理解。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是以:因此。恤:顾及。单身:独身一人。自:自己。A.“单身”的理解错误,单身不是未成家。B.理解正确。C.“恤”“衰老”的理解错误,“恤”顾及的意思,“衰老”指自己的年老体衰。D.“恤”“单身”理解错误。故选B。16.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抓住关键句子回答。根据“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根据“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可知,文章体现了王恕洁己奉公的品德。:明宪宗朱见深生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领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盛事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捆菜,酱、醋、水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恐怕招致百姓的怨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人人都记录他的话语,点燃香火表示恭敬,以礼相待。六.17.不久摆放18.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道理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俄而:不久。②句意: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置:摆放。18.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鉴赏。第一问,结合“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可知,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这个建议包含的人生哲理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要预料到可能发生的祸患,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危险发生,即“防患于未然”。: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七.1.(1)供给(2)质朴(朴素)2.(1)即使是半根丝、半条线,我们也要常想着这些物资的生产是很艰难的。(2)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3.使用比喻和对比的说理方式,阐述了“做事要提前做准备”的道理。4.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现在一些人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可以此教育其珍惜粮食。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自己生活供给上必须节约。奉:供给。(2)句意:餐具质朴而干净。质:质朴(朴素)。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1)缕:线。恒:经常。维:是。(2)施惠:施予恩惠,帮助别人。念:记在心上。莫:不要。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宣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意思是“凡事先要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未雨而绸缪”“临渴而掘井”是比喻说理,且“未雨绸缪”是正确做法,而“临渴掘井”是错误做法,因此又是对比的说理方式,阐述了“做事要提前做准备”的道理。4.本题考查提出自己见解的拓展能力。“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注意“最”字,虽然可以自由选择,但要找出自己认为与当下现实关系最密切的一句,因此这道题也考查了学生对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