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与矫情
——读《乐毅列传》
刘清印
诸葛亮躬耕南阳还未发迹时,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管仲乐毅二人应该算是诸葛亮的偶像了,管仲这里不说,本文单说说乐毅。
乐毅本是中山国乐羊之后,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国后,乐毅被赵国重用,后被魏国当作人才引进,在替魏昭王出使燕国时,宾主相见甚欢,互相欣赏,作为使者,乐毅留下来不走了,不要认为跳槽是今天年轻人的事,战国时期那些身怀绝技的人经常跳来跳去,改换门庭的事天天都在发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天下总被那几个非凡之人玩弄于股掌。乐毅被燕昭王封为亚卿,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如此高的封赏,实在是破格提拔,乐毅一步登天无比尊荣。
燕昭王有颗眼中钉,那就是齐国,《史记》中说燕昭王“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乐毅没有辜负燕昭王,他联合赵、楚、韩、魏四国和燕国一道形成新的联合国*,自己担任总司令,一起讨伐骄纵跋扈的齐湣王,大败齐国。乐毅不辱使命,替燕昭王报了仇解了恨,“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前后五年,乐毅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连同他们无数的奇珍异宝,统统归属燕国。齐湣王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困守。这时候燕昭王死了,儿子继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的本事实在比他爹差得远。齐国有个能人,他叫田单,知道了燕国国君的更替,使出了离间计,正在乘胜追击齐湣王的乐毅莫名其妙地被解职,取代他的是骑劫将*。乐毅被迫又一次投入赵国的怀抱,在赵国得到了望诸君的封号。燕惠王倚重的骑劫将*很快把燕国家底卖光,齐国收回被乐毅夺走的七十多座城池,濒临灭亡的齐国又得以生存下来。
燕惠王“破*亡将失齐”,后悔不迭,他害怕乐毅调转枪口,用对付齐国的手段对付燕国,写了一封检讨信,全文转录并予以解读如下:
第一句“先王举国而委将*,将*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之功哉!”说的是先王非常信任你,我从没有忘你的功劳,我们父子待你不薄啊!第二句“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弃”并非抛弃之意,而是去世的委婉说法,这句说先王去世,我刚主*没有经验,左右大臣耽误了我的王业,把自己的狭隘和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第三句“寡人之使骑劫代将*,为将*久暴露于外,故召将*且休,计事。”意思是说:我让骑劫将*代替你,实在是我不忍心让你太劳累,想让你休养休养。这话从一国之君嘴里说出来,无论如何都显得太假。第四句“将*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捐”舍弃的意思,你多心了,狠心抛弃燕国投靠赵国。这真是恶人先告状。第五句“将*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之意乎?”意思是说你这样任性而为,怎么对得起先王对你的恩宠?这句直接改为斥责训示,居高临下对乐毅进行心灵讨伐。总览这封信,哪里有检讨的成分,自己都是对的,错误全在你别人。愚蠢的人往往自大,自大往往认不清自己。燕惠王的自我检讨真是矫情得很啊!
乐毅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这封信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到底感人到什么程度,《乐毅列传》结尾太史公这样说道:“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连对手都常常被感动得不能自持,你尽管想象吧!这封信长达字不易引用,附于文后,这里对要点作一分析。
这封真诚的信共有六层意思。第一层:由于我的愚钝,没有赢得你的信任。我害怕伤了先王的英明,损害了你的形象,才改换门庭。担心被人误解,特意写这封信解释一下。第二层:盛赞先王恩宠,先王错爱,使我身居亚卿。第三层:表述战胜齐国的过程,指出所有的战绩都是先王的功劳,“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先王对我的加封真的很重。第四层:先王德功永垂后世。第五层:拿伍子胥在吴王阖闾时代建立了不世之功,到了吴王夫差却被沉于江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训如此惨痛,解释自己改换门庭的理由,是为了“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出走完全是为了保全先王的圣明,绝对不是背叛。第六层:“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表明写这封信的目的,并不是为自己开脱。说白了“买卖不成仁义在”,不需要为这事撕破脸,也不需要耿耿于怀。
这封信袒露了真挚胸怀,展现了谦谦君子之风,表明了光明磊落的气度。有理有节有力,可情可意可法,文词婉约,态度真诚,逻辑清晰。社会效果非常好,不但保住了乐毅家族在燕国的世袭利益,还让儿子孙子在燕国颇有地位。
这就是真诚无私的力量!
矫情使人敬而远之,真诚使人心悦诚服!
附乐毅给燕惠王的回信: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作者:刘清印,新安一高教师,文学爱好者。
朗读:侯艳梅,字言美。爱好书法、绘画、朗诵。浮华三千,尘世纷扰,不需掩饰,只做自己。愿岁月静好,愿现世安稳。
悠然文学平台投稿须知:
1.稿件需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稿件题材、体裁不限,投稿需注意时效性,要与季节、节日、时令等合拍;
3.本平台以推送原创稿件为主,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