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推行均田
第三节均田
公元年11月,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于天下。
诏书中阐述了大魏朝实行均田制的原因,是“富强者兼并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均田的意义,是要“天下太平,百姓丰足”。
均田令共十五条: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
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
诸还受民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
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
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此诏令是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由孝文帝亲自执笔,按照相州刺史、赵郡公李安世的建议起草,经过满朝文武的反复商讨,昭告天下的。
其内容大致为:
凡不生长树木,只用来农业耕种的土地为露田,男子分四十亩,妇女分二十亩。奴婢与之一样可以分田。耕牛可以分田三十亩,但最多不超四头耕牛的份额。根据土地的多少,土地可以加倍或几倍授给,用以轮耕。男子十五岁即可分田,同时亦开始承担赋调之义务。人过七十,或者死亡,应退还土地。土地归国家所有。
已种或可种桑树等树木的土地为桑田,每个男子可分桑田二十亩,要求栽种桑树五十棵,枣树五棵,榆树三棵。三年内须种完,否则收回土地。桑田可世代相传。
老弱病残户,十一岁以上分田以男人份额的一半,七十岁以上可以不还田,继续耕种,并免除赋调。地多人少的地方为宽乡,分田可以突破份额,号召百姓广泛垦荒种植。地少人多的地方为狭乡,可以迁往宽乡,分田耕种,州郡不得限制。
宅居地,按定居的民户,每三口给地一亩,奴婢每五口给地一亩。十五岁以上,不分男女,每口在宅居地种菜五分之一亩。
分田按照先贫后富、先远后近的顺序进行。
凡因犯罪或无子孙而绝户者的土地或宅居地,一律充公,由官府重新分田。
官田规定,在官吏任职期间,给予公田,州刺史十五顷,郡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期满卸任移交下任,不准私自转让或出卖,违者严惩。
李安世对太皇太后和孝文帝说:“实行均田,是大魏江山社稷之千秋大计,但是实行起来难度太大。朝廷当在核查坞壁户籍上下重力,在量地画野上下功夫,方成大事。”
公元年,大魏朝改制进入如火如荼的时期,朝廷上下号令畅通,君臣一心,贪腐之风得到有力抑制,民风开始好转。但是太皇太后认为,富甲一方的豪门贵族,因为自己的土地和牛羊被强制没收,他们的敌对情绪随时都有可能走向极端。于是朝廷派东阳王拓跋丕为首,整顿*纪,日日训练,加强戒备,以防不测。组织大量朝廷官员深入各州郡,督察俸禄制和均田制的实施。
太皇太后还专门指定张佑负责监工,依周制铸造铁权、铜斗、铜尺,将其置于皇宫前,作为唯一的永恒的量衡标准,任何官用、民用、商贸用的量衡器具,绝不能出现长短尺、大小斗和大小秤,违者以重罪论处。
俸禄制、均田制推行以来,孝文帝历经了许多复杂和棘手的情况,他都与太皇太后挺了过来。但是朝廷里有几桩棘手的重案,让他一下子没了主意。
梁州刺史、临怀王拓跋提贪腐受贿,被多人揭发,奏本被送到朝廷来。这个拓跋提是孝文帝叔祖辈儿的皇亲,拓跋宏正在犹豫不决,又一个叔祖朔州刺史、章武王拓跋彬也因贪污被人举报,把案件的奏本送到了孝文帝手里。按照自己当初的俸禄制诏令,贪腐有一匹以上者一律斩首。怎么办?
太皇太后说:“遇到难题了吧?他们都是你的爷爷辈儿,你小时候,他们都抱过你。有一次你三岁骑马,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还是章武王飞奔到你的身边,救了你。你怎么办?”
孝文帝说:“虽然奏本里所提到他们贪腐的情节并不严重,与国舅爷李洪之比起来真是九牛一毛。可是诏令已颁,开弓哪有回头的箭?寡人再做一次六亲不认的黑脸罢了。”
太皇太后说:“律法面前当一视同仁,但是皇上就是皇上,杀与不杀,皇上应该有办法。”
孝文帝没有急着做出决断,他一直在想太皇太后的话。
过了几天,传来消息,说梁州刺史、临怀王拓跋提被孝文帝削去所有官职和爵位,发配北部边镇充*,其子向皇上请求父亲年事已高,愿意替父充*,皇上未准。朔州刺史、章武王拓跋彬也被孝文帝削去爵位,免去所有职务。太皇太后一听,脸上露出了笑容,说:“皇上做事,分寸把握得不错哟。”
紧接着,文成帝的亲弟,汝阴王拓跋天赐、南安王拓跋桢,两位宗室亲王被人联名举报,并经查实,其贪污受贿之罪证据确凿,奏本一大堆摆到了孝文帝的案上。朝堂之上,孝文帝当着满朝文武和太皇太后的面,慷慨激昂地说:“寡人与太皇太后奉行文治,推行俸禄制和均田制,就是为了彻底改变大魏王朝之中那些腐败、烂掉的东西,正官风、正民风,给大魏国吹一些清清爽爽的风,让我们的头脑从此多装一些朝廷的事,百姓的事。不要让老百姓对寡人失望了,对朝廷不抱幻想了。要知道,老百姓一旦绝望了,没有活路了,他们就只有造反,寡人不想看到有这么一天,诸位爱卿也不想看到有这么一天。可是我们有些老臣,朝廷的亲王,寡人的叔祖,他们是看着寡人长大的,是他们把寡人推到这个位子上的,可是他们反悔了,今天又要把寡人从皇位上拉下来。”
文武百官听到此时,一片哗然。
孝文帝:“汝阴王、南安王,我的皇爷爷,你们知罪吗?”
拓跋天赐和拓跋桢立刻跪倒在地,不住地磕头,喊着:“老臣知罪,罪该万死!”
“寡人的这两位皇爷爷,位高权重,无人能及,谁也管不了了。他们倚仗权势,欺压百姓,贪占赋调,受贿巨大,罪证确凿。”孝文帝声音有些发抖,说到这里哽咽了:“寡人如何饶得了他们?推出去,斩!”
立刻有东阳王拓跋丕站出,说:“皇上,两位亲王杀不得呀!”一边说,一边就地跪下:“虽说他们犯有重罪,但是他们是朝廷的功臣,是世祖的胞弟。请皇上开恩饶他们一死吧!”
拓跋丕一说,满朝文武大都跪下,为两位亲王求情,免他俩一死。
太皇太后一直没有说话,孝文帝所说的话,全都是她的意思。她在仔细观察满朝文武的动静。如果东阳王拓跋丕不站出来求情,那他们两个就死定了。东阳王此时说话,应该是很有分量的。第一,他为*清廉,敢说话。第二,他多年来一直对太皇太后和皇上忠心耿耿,他的话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第三,在带兵打仗、屡立战功的这些老将*中,他与两位亲王不差上下,地位还更高一些,由他出来为拓跋皇亲求情,比别人更为有力。如果他不站出来,估计别人没人敢站出来。也只有他带了头,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孝文帝有些为难了,他回头看着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毕竟是经历得太多了,她十分清楚现在的局面是怎么回事。东阳王带头、满朝文武求情的局面,一定是孝文帝此时最想要的局面。太皇太后没有别的办法,她只有送个顺水人情了,她说:“此事,还是皇上说了算吧。”
片刻之后,总管太监说:“皇上有旨,赦免两位死刑,削去爵位和官职,没收财产,降为庶民。”
拓跋天赐和拓跋桢叩谢皇上不杀之恩。
作者简介任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委员,大同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顾问,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散文集《未必出行》、随笔集《一叶菩提》和《家长里短》,长篇传记文学《冯太后传》,小说《*花女人》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拍摄并上线,系列历史散文集《这就是北魏》由商务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